阳城白巷里,那些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白巷里的由来
不久前,晋城交通广播FM93.5推出了首档全媒体文旅节目《白巷里下午茶》,节目一经推出,很快便引起广大听众的喜爱,因为通过广播可以了解到很多晋城古今文化背后的故事,只是,很多人都会有一个疑虑,为什么叫白巷里呢?白巷里又在哪里?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白巷里鲜为人知的故事......
“白巷里”是明代山西省阳城县润城镇上庄、中庄、下庄三庄的总称。望文生义,这个名称当与明清里甲制度有关。很多研究指出,明以前这里并不叫“白巷里”,而是唤做“黑松沟”。究其原因,当地冶铁业比较发达,早期来到这里的人,既看中了这里有煤、铁的资源优势,又看到这里有可以炼铁的木材,方便就地取材。因此人们便越聚越多,逐渐散布于三庄所在之地。由于整条沟中到处都建有冶铁炉,到了夜间火光冲天,形同白昼,故人们又称其为“火龙沟”。与三庄相去不远的润城镇,也有类似情形,由于冶铁业兴盛,曾有“铁冶镇”的叫法。以煤铁经济为基础,加之位居沁河河畔这一便利的交通条件,润城、三庄便成为明清时代阳城东乡最富庶的地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润城镇繁荣的工商业经济基础,带动了这里人文的兴盛。有研究者统计,明清时代白巷里三庄共诞生了15名进士、15名举人、45名贡生、237名秀才,实可谓“人才荟萃”之地。
【布政李府 白巷里】
双塔主人李思孝
说到白巷里,不得不提到一个名叫李思孝的大商人,他是泽潞商人的典型代表,是布政李府主人李豸的叔叔,在现存白巷李氏族谱中,就可以找到此人的名字,他是白巷李氏长门第九世,族谱里记载说他有一个“七品散官”的头衔,研究者说这是他在经商致富后花钱捐来的头衔。
经商有道
说到李思孝,人们一般会述及其三方面的成就:一是说他有很高明的经商才干。他经营的是铁货生意,因为阳城是明清时代有名的冶铁中心,具有地域竞争优势。明成化版《山西通志》中记载:“铁,唯阳城尤广。”有首《打铁花行》的小诗称:“并州产铁人所知,吾州产铁贱于泥。”早在明洪武初年,阳城全县生铁产量为115万斤,居全国各省铁产量第五位。到天顺年间,阳城“每年课铁不下五六十万斤”。李思孝能将沁河流域的铁货生意做到河南、山东、安徽等地区,“家累巨万”,但其究竟他有多少钱没有人给测算过,估计也不容易算得出来。
【布政李府 粮仓院】
回报乡里
二是说他经商致富不忘本,经常救济乡里,从事慈善事业,获得很好的名声。最突出的事件就是捐巨资修建了海会寺双塔。对此,家谱中有记载说:“公曾修功德院于海会寺东,内建浮图二,费金十一万有奇,故亦自号双塔主人”。此处的“十一万”有误。参考相关研究可知,李思孝从嘉靖四十年(1561)至隆庆六年(1572)历时11年,斥资6000两白银,在村东3里处的海会寺,建十三层琉璃如来塔一座,修佛殿20余间,塑金身佛像数千尊,印裹彩佛经数万卷。
【海会双塔】
重视教育
三是说他发家后很重视家族教育,扶持兄弟子侄们读书学习,科考仕进。不仅自己“以赀授品官”,而且延师兴学,为子弟们营造了良好的读书环境。他在村中办私塾,在海会寺办书院,把李家子弟及周围村落的人才均吸引到了这里。李氏族人中,李可久和其父李豸均曾在此寒窗苦读并考取功名。兹有李可久的《重修龙泉寺伽蓝中殿记》说:“家君西谷大夫旧游于兹,潜心大业,余少时亦尝读书于中,先后相继登第,发轫于此”。西谷大夫是指李可久的父亲李豸。不仅如此,上庄人王国光,这位明代万历新政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在海会书院读书后考上进士的,不过他比李豸晚了一科。此后,上庄王氏和中庄李氏子弟在科考中此消彼长,无形中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竞争氛围。这种环境对于白巷里人才的涌现也是非常有利的。
【布政李府 棋盘院】
明清科举典范
对教育的重视,使白巷李氏科考取得了良好的成效。1534年,李思孝的弟弟李思恩,在嘉靖甲午科夺得亚魁(全省乡试第六名),是为李氏子弟科举之发端,后官至湖广郧阳府同知。1541年,李思孝的侄儿李豸(布政李府主人),中嘉靖辛丑科进士,官至山东左布政使。李氏拔得头筹,比他的乡邻上庄王国光还要早三年。其后,李豸的儿子李可久也于嘉靖壬戍(1562)中进士,与父亲开阳城父子同中进士之先河。李思恩是李氏长门第九世孙;李豸和李可久分别是李氏长门第十和十一世孙。此后,李氏族人中继续保持着这种考进士的势头:李春茂,李氏二门二支第十世孙,万历甲辰进士,官顺天府府尹,加都察院右都御史;李养蒙,李氏二门三支第十世孙,万历辛丑进士,历任湖广按察司副使;李蕃,李氏长门第十二世孙,崇祯庚辰进士,陕西朝邑县知县;李煜,李氏二门三支第十三世孙,康熙己未进士,候选知县。
白巷李氏的科考事业从嘉靖十三年至康熙十八年,前后兴旺145年。这一辉煌业绩的取得,离不开李氏家族早期经商所打下的良好基础,亦可谓明清时代沁河流域重视教育,科举入仕之典范。
【布政李府 门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