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风
紫癜风为一种皮肤及粘膜炎症性疾病。以紫红色多角形扁平丘疹,剧烈瘙痒为特征。
男女均可发病,发病年龄以30—60岁最多见,好发于春夏季节,发病率为0.2%一1.4%,
但近年来似有增高的趋势。本病西医称扁平苔藓,又名扁平红苔藓。
[病因病机]
本病由于湿热内蕴,外受风邪,风湿热搏结,阻于肌肤所致。若风湿热久羁,郁而
不解,阻于经脉,以致气血瘀滞,皮疹经久不退,病程缓慢缠绵。或因肝肾阴虚,虚火
上炎,口腔、唇、齿龈等部位失于濡养,亦可发生白色皮疹。
[辨病]
1 临床表现 典型损害为微高出皮面的扁平丘疹,粟粒至绿豆大小,多禽形,亦可
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多为紫红色,亦可为暗红、红褐或污灰色及轻度色素减退
或正常皮色.丘疹上覆有细微鳞屑,有时可有小的中央脐形下凹,表面有一层光滑发亮
的蜡样薄膜,并可见有细的白色条纹,若在表面搽油后更为清晰,称为魏氏纹。同一患
者丘疹往往大小一致,少数可为大小相间。多密集分布,或互相融合成大小不等、形状
不一的斑片,但也可散在分布,或在搔抓处呈条状排列。皮疹也可由成群丘疹作环状排
列,也可由单个大的损害中央消退,遗留活动性边缘而成。 .
损害最常见于皮肤,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累及粘膜。发于皮肤者,好发于四肢,特
别是屈面,尤以腕部屈侧、踝部周围和股内侧最易受累,皮疹常由远端向心性发展,呈
带状分布。也可发于躯干,而面部则少见。发生于头皮时,可引起永久性秃发。发生于
毛囊者可呈棘刺状,丘疹顶部有角刺,极似毛周角化症.发生于粘膜者。主要见于口腔
和外阴粘膜,也可发生于喉、眼结合膜、阴道、胃、膀胱和肛门、直肠等处,粘膜损害
可单独或与皮肤症状同时出现。口腔粘膜损害为树枝状或网状白色细纹,并可出现白色
斑点、斑片、丘疹或斑块,舌部常见舌乳头萎缩现象。此外,还可有充血、水肿、糜烂、
溃疡、水疱及硬结等特殊类型的损害。口唇部损害可微有糜烂及渗液,有明显的粘着性
鳞屑.另外,口腔粘膜损害有癌变之可能。发于生殖器部位,男性多见龟头,其次为包
皮、阴茎及阴囊,女性多见于大阴唇内侧,其次为小阴唇、阴蒂、前庭、阴道、子宫颈,
除龟头部多为环形损害外,其他部位损害形态与口腔粘膜病变相似。部分病人出现甲损
害,常见为甲板出现纵嵴、增厚,粗糙不平,严重时甲板变薄,分裂。可有不规则的点
形下凹,褐色色素沉着和匙形甲,可发生甲胬肉、甲床萎缩,甲板可脱落,或发生甲下
角化过度。
皮肤自觉症状,多数有瘙痒感,瘙痒程度因人而异。溃疡性损害可有疼痛。也可无
自觉症状。粘膜损害可无自觉症状,亦可有烧灼或疼痛感。如有糜烂或溃疡性损害时,疼
痛较重.
一般损害初发到播及全身需2—4周,甚至4月。本病病程长,间有急性或亚急性.
若不经治疗可经年不愈,愈后亦常复发。
2 诊断要点
2.1 典型损害为粟米至绿豆大小、多角形扁平丘疹,色紫红,丘疹表面光滑发亮,
可有白色小点或网状细纹.皮损往往大小一致,密集成片,亦可孤立散在,或呈线状、环
状排列,亦可因搔抓引起同型反应。
2.2 皮损发于皮肤及粘膜,发于皮肤者,常见于四肢,尤以腕屈侧、踝周围和股内
侧最多见。发于粘膜者,常见于口腔和外阴粘膜,或单独存在或与皮肤损害同时发生,主
要为树枝状或网状白色细纹,或白色斑点、斑片。皮损也可累及头皮引起脱发,累及甲
部出现甲板、甲床的病变。
2.3 皮损可仅局限于某一部位,亦可急性遍发全身。多自觉瘙痒明显,但也有微痒、
不痒、烧灼和疼痛感.
2。4 病程慢性,常持续多年,或反复发作。
2。5 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粒层增殖,基层液化,真皮上部的下端界限鲜明,
并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浸润带,可向上延伸至棘层。
3 鉴别诊断 .
3。1 牛皮癣 好发于颈部、四肢伸侧、尾骶部,苔藓样变明显,无多角形脐窝状丘
疹,无魏氏纹。无口腔、外阴粘膜及甲损害。
3.2 白疕 皮损为大小不等的红色斑疹.表面覆盖有多层银白色鳞屑,刮去鳞屑后
基底可见点状出血,无魏氏纹,发生在头部,头发常呈束状。
[辨证]
1 风湿热蕴阻证 四肢、躯干突然泛发扁平丘疹,表面光滑,呈紫红色,部分患者
下肢可见水疱,自觉剧痒。伴恶寒发热,舌质红,苔薄,脉濡数。
2 气血瘀滞证 病程较久,多发于四肢。皮疹增厚,多角形或圆形,亦有的融合成
片,呈暗紫色或色灰暗,表面粗糙,状似苔藓。剧痒难忍。舌黯红或有瘀斑.脉沉弦。
3 肝肾阴虚证 多见于I=l腔、唇部。I=l腔皮疹呈乳白色点状或网状条纹,唇部皮疹
常呈紫红、黯红或污灰色,重者可有糜烂。兼见头晕、少寐、健忘、咽干、El渴,舌红
绛,脉沉细。
[治疗]
1 内治法
l。l 辨证论治
1.1。1 风湿热蕴阻证 治宜疏风清热,祛湿止痒。选用消风散酌加刺蒺藜、连翘、
苦参。
1.1.2 气血瘀滞证 治宜化瘀通经,搜风清热。选用乌蛇驱风汤酌加王不留行、茜
草、僵蚕、首乌藤。
1。1.3 肝肾阴虚证 治宜补益肝肾,滋阴降火。选用知柏地黄丸酌加枸杞、杜仲、
牛膝。
1.2 成药、验方
1。2。1 雷公藤片,每次2片,每日3次。
1.2.2 板芩泽方:板蓝根20g,黄芩9g,白鲜皮9g,地肤子9g,蝉衣6g,桑枝9g,
菊花9g,木贼草9g,苍耳子9g,泽泻9g。每日1剂。水煎分2次内服。
2 外治法
2.1 皮损泛发瘙痒者,用l%薄荷三黄洗剂外搽。
2.2 皮损局限肥厚萎缩者,黄柏霜或一扫光外搽。
2。3 皮损在口腔和外阴部粘膜者,青吹口散涂于患处。
2。4 足跟溃疡者,红油膏掺九一丹外敷.
(预防与护理)
l 忌食辛辣、鱼腥发物。
2 口腔粘膜损害者,保持口腔卫生,用碱性溶液漱口。
[古籍选粹]
《证治准绳.疡医》 夫紫癜风者,由皮肤生紫点,搔之皮起而不痒痛者是也。此皆
风湿邪气客于腠理,与气血相搏,致营卫痞涩,风冷于肌肉之间,故令色紫也。白花蛇
散,治紫癜风。酸不榴丸,治紫癜风其效如神。硫磺膏,治紫癜风。
(现代研究)
1 发病学研究 病因不明。有感染、自身免疫、精神和遗传等学说,主张感染者在
电镜下发现在表皮下层细胞间及真皮乳头血管周围有棒状结构,认为是细菌。也有报告
在表皮基底层发现病毒.HLA的检测结果报告不一,有报告HLA-A5比正常多l倍,有
报告HLA—A3增多3倍。某些化学物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患者身上可引起溶血,
也可产生扁平苔藓损害,有报告口腔扁平苔藓患者血清B1和B6值低下。真皮浸润细胞作
免疫标志证实几乎均为T淋巴细胞。骨髓移植患者可发生移植物反应而发生扁平苔藓样
皮疹,提示表皮先有免疫缺陷,然后发疹.组织化学研究示扁平苔藓皮肤有许多酶的异
常,呼吸酶活性降低,NAD和还原型磷酸NAD的比例异常。尤以表皮基层为明显,表
皮上层NAD pH增多,谷氨酸盐脱氢酶受抑,葡萄糖一6一磷酸脱氢酶在表皮上层增多而底
层减少。酸性磷酸酶染色减少.乳酸脱氢酶增多,尤以基层为显著。这些发现意味着扁
平苔藓损害中细胞代谢有改变.本病还可能与精神创伤有关。有的病例在长期焦虑或精
神过度紧张之后发病或使症状加重,有的病例在精神因素消除后皮损可好转。催眠疗法
治疗急性泛发性扁平苔藓有效,这些说明精神因素与本病有关。
2 临床研究
2.1 辨证施治 李文维将本病分为3型:①风湿热蕴阻型,治以清热除湿,药用板
蓝根20g,黄芩、栀子、白鲜皮,地肤子、蝉蜕、僵蚕、桑枝、菊花、木贼草、苍耳子、
泽泻、当归各9g。②气滞血瘀型,治以活血化瘀,药用黄芪、生熟地各20g,鸡血藤12g,
桃仁、红花、白芍、川芎、当归、香附、刺蒺藜各9g,甘草6g。⑧湿热蕴蒸型,治以健
脾利湿,药用生地、玄参各20g,竹叶、木通各6g。黄连9g,茯苓、苡仁各12g,陈皮
9g,制半夏12g,甘草6g。每日工剂,水煎内服,2周为1疗程。治疗22例,有效率为
86%.景稳心将本病分为2型:①阴虚型,以养阴清热为主;②气阴两虚型,以养阴清
热、健脾益气为主。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随症加减。此外,辅以维生素C、维生素E内
服,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外用,治疗24例。结果痊愈15例,基本痊愈8例,有效l例。
2。2 单方验方 黄铭楷应用双冬糖粉及银花糖粉治疗56例口腔粘膜扁平苔藓,双
冬方为:天冬、麦冬、玄参各9g,甘草2g。银花方为:金银花、夏枯草各9g,甘草2g。
上两方分别水煎取液,浓缩,用95%酒精沉淀一次,回收酒精使成浸膏加糖粉适量。过
筛成粗颗粒,烘干.每剂分装2包,日2次冲服。按双冬方2周,银花方1周交替使用,
重症同时使用,2周为1疗程,休息4天再服第2疗程。结果15例显效,31例有效。工0
例无效,有效率为82.1%。黄亚筠等主用丹参、川芎、鸡血藤、郁金等制成浸膏糖衣片,
每次4片,日服3次,治疗口腔粘膜扁平苔藓60例,结果显效u例,好转33例,无效
13例。
[述评]
目前中医各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尚无统一的看法,总的看来皆从风、湿、热、瘀、虚
五方面辨证来看待本病的病因病机.风、湿多为外因,“风胜则痒”,湿胜则缠绵难愈。体
虚为内因,肝肾阴虚则虚火上炎发为本病,或血虚动风而致痒,正虚无力祛邪,致使风
湿之邪郁于肌腠,久而不去成瘀化热,形成皮肤片状扁平状苔藓改变。扁平苔藓临床的
多形态变化可按此病机辨证指导治疗。一般对以口腔为主的扁平苔癣,证属肝肾阴虚、脾
湿不运者,治宜滋补肝肾、健脾除湿,药用南北沙参、熟地、玄参、石斛、天麦冬、紫
丹参、枸杞子、山萸肉、苦参、生苡仁、白术、车前子加减。热盛加锦灯笼、藏青果、金
果榄,外用锡类散、珠黄散、冰硼散、青吹口散等。对常见的皮肤扁平苔藓,证属风湿
蕴聚、成瘀化热者,治宜疏风除湿解毒,药用归尾,赤芍、桃仁、红花、乌蛇、蝉衣、羌
活、荆芥、防风、白芷、白蒺藜、苦参、白鲜皮、茯苓皮、金银花、连翘、黄芩、黄连
等加减,或服秦艽丸等,外用湿疡雄冰膏、止痒药膏等。目前,多采取西医诊断,中医
治疗或中西医两法同时应用,如按上述中医理法方药调整机体的免疫状态,并对症消除
症状。再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类制剂以抑制炎症反应,疗效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