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春天锁鲜!阿拉上海人真是好口福哟~

这两日,小克勒经过南京路,著名的新雅粤菜馆又排起了队伍。
“汤圆”的热潮刚刚落幕不久,这次食客又是慕谁的名而来?
小克勒赶紧去凑了凑热闹,果不其然,正是“青团”!
图源:上观新闻
今年,新雅推陈出新,继续将“网红青团”发扬光大,推出了六个品种的青团,其中,细沙青团是最最基础的,除此之外,竟然还有纯蟹粉青团、“腌笃鲜”青团……不过,听说这些都是老面孔了,最让小克勒吃惊的,要属今年新增的“佛跳墙”青团!
佛跳墙怎么包进青团里?这款新产品,要先将食材熬制出鲜美的高汤汤头,凝固成冻,再与切成丁的鲍鱼、海参、花胶、大瑶柱等等食材,一起包入青团胚子中,如此一来,鲜味便被牢牢锁住,蒸熟了吃下去,一口还能吃到里面的汤,一定是从汤包得来的灵感~
图源:上观新闻
结合了粤菜标志与江南食俗,别有一番风味,小克勒也要给新雅点个赞!那么咱们沪上老字号今年又有什么新意呢?
拐个弯儿,小克勒到了福州路上的杏花楼,人气依旧不俗。除了“老网红”咸蛋黄肉松青团、“海派风情”芝士牛肉青团,今年,杏花楼的花头有些返璞归真,走的是本帮路线——“荠菜鲜肉”青团新鲜亮相。
杏花楼新品:荠菜鲜肉青团(图源:上观新闻)
老网红:咸蛋黄肉松青团(图源:上观新闻)
荠菜,可以说是上海人春天餐桌上的时鲜货了!吃过荠菜鲜肉馄饨,这一次,将青团皮的麦青汁香气,混合住荠菜鲜肉的清新、舒爽,一口咬进嘴里,小克勒得说,这不就是春天的味道吗?阿拉上海人真的是好口福呀。
不过,就算再跃跃欲试这些新鲜口味,小克勒今年的第一只青团,还是选择了传统的豆沙馅儿!清明将至,你也吃青团了吗?
如今,各家老字号愈发努力,研究出了不少“听上去很黑暗,吃起来是真香”的可口青团,这一江南地区特有的时令点心也随之“出圈”,愈发受到全国好食之人的喜爱,国民度日渐升温。
但是,青团能够走出江南,除了简单粗暴的“好吃”之外,与国人深沉的文化情感更是紧密相连。安利完沪上青团,小克勒也想说说青团背后的故事。
将糯米皮以麦青、艾叶着色,青团的“青”如此而来。同时,“不时不食”,时令性极强的青团,与清明之“清”又有了某种契合。
青团诞生之初,原本属于寒食节,随着寒食与清明的融合,青团便也成为清明的食俗。寒食节曾是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在清明节前一两日,这一为纪念晋国名臣介子推而禁烟火、只吃冷食的节日,从春秋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明人所记“古人寒食采桐杨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白团子”一笔,是关于“青团”的最早记载。明嘉靖时期,吴江、杭州等地,已有将青团作祭品的习俗。
从唐代流传以来的“青精饭”,到了明清,更是在江南流行,而其做法,由明人记载“用杨桐叶……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有光”,“今俗以夹麦青草捣汁,和糯米作青团,乌臼叶染乌饭作糕”可知,与青团不谋而合,在历史的流变中,青团便成为寒食时的冷食。
一开始,食用青团的范围并未遍及江南。清代以来,青团的分布区域才有了更大的扩展,如今的浙南在当时已然出现了青团。而进一步的流传,却要等到民国之后了。
如今,在清明时吃青团,早已融入了上海人的生活。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每年在清明时节供应的青团总数就已经达到“800多万个”,按当时市区的常住人口计算,“平均每人要吃一个多”。现在,更是受到全国追捧。
青团,以艾叶、蒋麦叶、蓬蒿、青草等作皮,碧绿清莹、软糯可爱。绿色,恰是万物生长的、春的颜色,祭以哀思,却也寄以希望。
吃一枚“新鲜”青团,去迎接春天崭新的开始吧~
克勒门
是一个在上海
发现美、创造美、传递美的文化沙龙
如果你还不了解我们
就看看我们讲的这些故事吧
点击以下文字直达

“克勒门”招小克勒啦!

女神们心中的上海是什么样?

从国歌到《永远的微笑》,穿越近百年的歌声都藏在这里!

胡蝶、阮玲玉甘当模特,张信哲为之狂热,这个老上海物件到底有何魅力?

昨天刷屏的这首歌背后竟然还藏着这样一个故事!

特别感谢

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

静安区文旅局

上海国际贵都大饭店

对我们的大力支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