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不会变好的,除非他有幸被爱

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一个疑问:

为什么有的人,嚷嚷着要改变,但最终还是停在原地?

现在的人们,希望自己自律、优秀、一步一步向上,但是事实是:

他们想要瘦身,但刚办完健身卡就去吃大餐了;

他们想要看书,但翻几页就去刷短视频了;

一段时间后,又惊觉自己根本没有任何变化,还在原地。

当越来越多的目标无疾而终时,我们也开始怀疑自己:

我真的能改变吗?

但放弃时,又会忍不住想:

我真的足够努力了吗?我是不是放弃得太快了?

于是,就陷入到了一种内耗的状态——不敢放心躺平,但成功改变的信心也不大。

那究竟要怎么做才能破局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如何真正「改变」。

01

以「不安」为动机,很难真正改变

改变失败,可能是因为你的改变动机是「不安」。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出于「不安」去努力,很难形成持续的改变动力。

以减肥为例,很多想要减重的人,都是通过「制造焦虑」迫使自己去锻炼、节食。

他们会常常对自己说:

再不减肥就要完蛋了;

再不减肥就抬不起头,没脸见人了。

下意识地通过这种恐吓的方式,让自己赶紧行动起来。

可等到体重下降到理想水平后,他们的焦虑就会减少,行动张力也就跟着消失了。

可想而知,体重又会再次反弹,焦虑也再度出现。

于是,新一轮的减肥-变胖循环就开始了。

久而久之,他们也会开始怀疑自己:

我真的可以彻底减肥成功吗?

另外,以「不安」为目标的改变,往往伴随着自我攻击,这也让改变难上加难。

心理学家Edward Deci在《内在动机》中就提到这种状态:

你脑子里的主人认为你应该变瘦,讨厌你变胖。

所以作为主人的你不断对你加以批评、威胁、哄骗、羞辱。

尽管你的一部分自我试图取悦主人,另一部分却想反抗,去报复主人,这并不奇怪。

这当然很容易做到:只要保持肥胖就行了。

问题是,主人也是你自己,所以说,怨恨主人就是在怨恨你自己。

也就是说:

一旦改变沾染上了自我攻击的色彩,为了反抗控制者,我们就会通过保持不变来确保自我的掌控权。

而这也意味着,我们会自己妨碍自己,失去改变的可能性。

02

为什么我们的改变动机是不安全感?

聊为什么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种不安全感究竟意味着什么。

当我们感到不安全时,实际上是在说:

如果没有达到XX标准,我们就会彻底没有价值。

于是,我们的自我价值时刻处于被威胁的状态。

所以,我们会紧盯自己的表现:

一旦不符合标准,就会深感焦虑,必须马上行动起来,这样才能让自我感觉好起来。

可正常来说,我们的自我价值应该是恒定的,不取决于我们的表现才对。

为什么自我价值变成了有条件的呢?

这跟我们的成长经历相关。

有些家长希望孩子学习更努力、做家务更勤快......,就会有意或无意地胁迫孩子。

当孩子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式表现时,就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否则就用一种冷冰冰的态度对待他们。

即便孩子并不理解为什么要那样做,但是他们为了取悦父母、获得关爱,也会按照父母要求的方式行动。

逐渐地,孩子就懂得了这样一个“真理”:

只有按照父母的要求行事,我才能获得爱和尊重。

于是长大后,他们也只发展出有条件的自尊——必须符合外界的标准,我才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他们必须时刻检视自己的表现是否达标。

于是,自我价值随时受到威胁的不安全感就形成了。

可能有人会认为,这样反而能帮助一个人更好地适应社会,获得成就,也没什么不好。

但是,有条件的自尊的形成过程中会伴随一个很严重的副作用:

即他本人并不真正认同那些标准。

也就是说,他在努力达到那些标准时,会感到极度的不自由、不喜欢。

他们只知道,我「应该」这么做。

于是,一方面他就像带着枷锁一样,沉重而缓慢地前进;

而另一方面,他从来没有能够发展出真正的自我,难以体验到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创造生活的那种美好。

03

我们不会改变,除非不改变也是允许的

就像在文章开头提到的:

如果我们用控制、逼迫的方式对待自己,

虽然一部分自我会服从,但另一部分自己难免会心生怨恨,从而会自我妨碍——

通过保持不变来报复控制者。

你可能会感到困惑,如果不用控制的方式,不规定自己应该做什么,我们怎么能变好呢?

我们这样想是因为从来不知道还有其他的改变方式。

其实,放弃苦哈哈地控制自己,反而能更好地变好。

心理大师卡尔罗杰斯就认为:

人的内在是有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倾向的——

即更深更广地去体验这个世界,并在和世界的互动过程中发挥出自己先天就拥有的某种潜能。

但这个的前提是,

人需要处在一个能感到安全、促进性的环境中,这样他就能学会自己引导自己,实现自己的潜能。

而有些人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内化外界对自己的态度,常常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逼迫自己。

于是,内在动机就在这种控制的环境下一步步被浇灭了。

那么,要怎么做才能不受外在控制的影响,让内心引导自己,自发地去变好呢?

这里有3个小建议~

1. 可以不变好,才能变好

首先,当我们提到“变好”这2个字时,总暗含这样一个意思:

现在的自己是不够好的,现在的自己太差劲了。

一旦我们抱有这样的想法,我们又会很容易回到以「不安」为动机,难以改变的恶性循环中。

基于此,李松蔚老师在他的新课《动起来训练营》中就提到这样一个想法上的转变:

我们之所以要去改变,并不是因为,我意识到了我的错误或者我的局限,

仅仅是因为,我们身边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家庭,我们的文化环境正在发生变化。

我们需要把过去的自己,现在的自己,和未来可能的自己,放在同样的一个高度上予以尊重。

这种观念,能帮我们重新塑造对改变的认知。

也就是说,我们不需要把自我价值绑定在是否达到某一个标准上。

而是,我是恒定有价值的。

改变,只是为了帮助我去适应环境。

不论我做没做到,那都不影响我作为一个独特的人本身的意义。

只有当我们学会认可自己的价值,不把它寄托在外部的标准上,我们才能改变。

就像这句话说的那样:如果你不怕变胖,那么你就能变瘦。

2. 探索自己想要改变的真正的内在动机

研究发现,那些自主想要改变的人,改变的效果最好:

比起遭受外部压力(家人、配偶施压)去戒酒的人,那些真正为自己去参加戒酒的被试,会更频繁地参加戒酒计划,也没有中途退出;

同样的,发自内心去参加减肥计划的被试,体重减轻得更为明显,在后续的2年里,减肥效果也保持得更好。

所以,当我们下定决心,想要做出某种改变时,先别着急去列计划,找方法,而是要先停下来,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你为什么想要做出这个改变?

这个改变是发自内心的吗?

还是为了符合他人的期待和外部的标准?

比如,当你想要减肥时,

是因为家人朋友的施压?

想维持一种大家都觉得好看的形象?

还是真正为自己去改变?

只有当我们真正找到为自己改变的理由时,才能让改变更加持续有效。

3. 给自己设置“最理想的挑战”

改变虽然听起来是一个十分积极的信号,但是它会让我们觉得,有一部分自我被质疑了、被否定了。

而当我们否定自己时,又很容易把改变的动机转变为「不安」。

所以我们在改变的时候,不要变得太快,不要把步子迈得太大,这样我们才会觉得改变是安全的。

另外,研究也发现,那些看到自己能够胜任的人,比那些看到自己无能的人,受到的内在激励更强。

所以,我们给自己设置挑战要合适。

当我们能给自己创造一个个微小的成功的体验,它们累积起来就会给我们带来更强的动力。

如果一开始对自己过于理想化,设置了过高的目标,我们就会很容易失败,产生受挫感,改变也更难持续。

最后

当我们以「不安」为动机去努力变好时,背后往往都暗含着这样的一种怀疑:

如果我一点也不成功,

如果我普通得要命,

我的家人、伴侣、朋友,你们还会和现在一样爱我吗?

我们内在的小孩,是如此期待能从周围人那里收获这样一种安全感——

即便自己什么也不是,也依然是有价值的。

但是,我们要先学会自己认可自己的价值,就像日本导演北野武的诗集中说的那句话一样:

抱着梦想,抱着目标,努力就会成功,不要被这些话术骗了。

什么都没有也很好。

人被生下来、活下去、死掉,光是这样也很厉害。

是啊,只要活着就很厉害了,我们不需要每天逼迫自己,疲于奔命地去符合外界的标准,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当我们从内心深深地这样认同自己时,改变才能顺其自然地发生。

就如心理咨询师黄仕明提到的:

人是不会改变的,除非他感受到被爱;

人是不会改变的,除非他感受到很多尊重;

人是不会改变的,除非他被允许不改变也是可以的。

要记得,你这样就已经很好了。

作者:苏小菲 / 责编:陈沉沉 / 值班编辑:苏小菲

(0)

相关推荐

  • 狗狗长期焦虑,因为你给不了安全感

    你以为狗狗是家里的傻白甜,其实在它心里,自己可能是个总统保镖. 每天吃吃睡睡,再出去外面走走,不用担心赚钱的事情,这样的狗生简直让人嫉妒.但其实,狗狗也会因为自己,因为主人,甚至为了这个家,长期生活在 ...

  • 你的不安,我都接纳

    发布时间:2020-11-11 01 有个妈妈问我,6岁的女儿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看到了手机上可怕的东西,具体是什么,她也不清楚.女儿只说是可怕的,天天晚上说睡不着,好怕,非要开灯. 每天晚上都会起来很 ...

  • 价值所在,才是最大的安全感

    焦虑 时代 , 安全感 从何而来 ? 1 去年夏天,一对穿着打扮得体的中年夫妇,不远千里从北京来到老师的工作室,寻求帮助. 进门刚坐下,那个气质不俗的中年男人就指着身边面容美丽,打扮时髦,却眼露不安的 ...

  • 再不摆脱拜金恶习,你将永远陷入穷酸旋涡里

    拜金是一种「金钱至上,没钱万万不能」的价值观,许多研究指出这和资本主义鼓励追求自我与物质有关.虽然许多保守人士批评太过强调金钱的重要,容易造成大家物欲横流.唯利是图,好像只要有钱就能买到任何东西,包括 ...

  • 该怎么面对,我那无处安放的“不安感”

    面对变化无常的世界,我们总是在不停地接触新鲜事物.新的领域,可是万事开头难,找不到方向.接二连三的挫败感,让我们惶恐不安. 其实我们始终都在不同程度的缺乏安全感,有些人善于隐藏,有些人易于外露,还有人 ...

  • 人是不会改变的,除非他有幸被爱

    温水里的青蛙不会随便跳出来,因为温水很舒服.和谐的感情里,两个人也不会想着去改变,因为安于现状. 当感情中的任何一人,想要去改变对方时,则说明有人不认可现状了. 正如一个人如果不认可现在的自己,就会满 ...

  • 调查11000中老年人后,发现爱打麻将的人,最终会变这样……

    打麻将到底好不好?这一次连美国科学家都发话了. 美国佐治亚大学的研究团队分析近11000名45岁及以上居民后发现,更频繁的社会活动与更好的心理健康有关,玩麻将的城市中老年人不太可能感到沮丧. 换句话说 ...

  • 警世醒人︱世界冠军的恶变

    2017年12月,福州市晋安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世界冠军杨松涉嫌合同诈骗案,杨松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4个月.杨松随后提出上诉,近日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布刑事裁定书,宣布二审维持原判,杨松获刑10年4个月 ...

  • 人,为什么会变?(读到心酸)

     ...

  • 为什么很多读过大学的人,最后都变得越来越...

    为什么很多读过大学的人,最后都变得越来越淡薄?最近在网上看到了个有趣又很发人深省的问题:"为什么感觉身边的人,自从上了大学之后,就会变得没有小时候那么热情了,慢慢的越来越凉薄,学历越高的人好 ...

  • 人,为什么会变?(含泪看完)

    人,为什么会变? 因为热忱,遇到了冰寒: 因为好心,遇到了算计: 因为珍惜,遇到了冷落: 因为真诚,遇到了欺骗. 受伤了,才会变! 人,为什么会变? 真情得不到回馈,于是心灰意冷了: 简单遭遇了复杂, ...

  • 经常喝酸奶的人,身体会变得怎样?喝酸奶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

    跟纯牛奶相比,很多人都比较爱喝酸牛奶,酸牛奶是经过发酵的,保留了牛奶中的营养,口感也更好,对于不爱喝牛奶的人来说,对于酸奶或许也是能接受的.那么,经常喝酸奶的人,身体会变得怎样?一天中喝酸奶的最佳时间 ...

  • 李世民带领十人发动玄武门之变,这十人最后都是什么下场?

    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的绝地反击,这一步棋其实很冒险,没有胜利的把握,但还是有很多人愿意跟着他,帮助他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并逼迫唐高祖李渊禅位给他. 这些参与玄武门之变的人,他们有的出谋划策,有的身先士卒 ...

  • 民间故事:借人告状,试卷变状纸,到底有多冤?

    明朝弘历年间(1488-1505年),临江府发生了一桩怪事.坊间传闻,举人张德佑进京赶考,高中榜首.当皇上看到他的试卷后,龙颜大怒.人们纷纷猜测,张德佑的脑袋肯定要搬家,谁知皇上偏偏要想将他留京任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