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艺术史:绘画欣赏·8传承

8 传承

65.罗伊·利希滕斯坦(美国,生于1923年):《大型画作6号》,作于1965年,234×328厘米,杜塞尔多夫,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艺术陈列所藏。

这里是罗伊·利希滕斯坦在1965年创作的一幅画(图65),乍看之下让人困惑不解。它似乎是大笔一挥任意而为的作品,右边还留着几点墨斑,好像是在作画的时候笔上的颜料太多了,所以在碰到画布之前就流了下来。

看者可能认为,这幅画题材古怪,画法更古怪,利希滕斯坦不就是任意挥洒了几笔吗?但实情并非如此,他在作画时是再尽心尽意不过了。

这幅画是什么意思呢?

它实际上是艺术家对艺术的评论。要想理解利希滕斯坦在做什么,就要了解利希滕斯坦之前那一代人的艺术。当时有一种“行动绘画”,很受时人的崇拜。行动画家希望向观众传达作画时的实际行动,邀请观众亲身体会画家作画时的动作。杰克逊·波洛克(图4)为达到这个目标,就把颜料抛洒挥舞到铺在地板上的画布上,最后的效果是不仅出现了一幅讨人喜欢的画,还记录了画家在创作时的精力与活动。这个派别中的其他画家采用了其他的技巧,产生的效果也十分不同,比如弗朗茨·克兰的一幅画(图66)是用毛刷按比较常规的画法作成的,但那是一把大毛刷、饱蘸颜料。他任意挥笔,在一块巨大的画布上留下了大胆的笔痕,让观众好像感觉到了他在绘画时的动作。利希滕斯坦显然是开了个玩笑,嘲弄的对象正是这种把画家的动作作为题材的作品。

66.弗朗茨·克兰(美国,1910—1962年):《沃达维奇》,作于1955年,157×203厘米,堪萨斯的威廉·罗克希尔·纳尔逊博物馆藏。

知道了这些,那么不管我们喜欢还是不喜欢他的玩笑,就都应该了解一下他的背景了——他源出于这个传统,后来又背叛了这个传统;我们如果真想读懂他,就应该知道这一点。

艺术家不可能凭空创造,他们经常受别的艺术家和过去传统的启发,即使是背叛一个传统,也仍然表现出对那个传统的依赖。传统好比土壤,艺术家从土壤里成长并从中获取营养。他们明白这一点,而且决不讳言;即便是利希滕斯坦也曾经说过:“……我公开嘲弄的东西,正是我热爱的东西。”

最伟大、最具有独创性的艺术家,甚至是最标新立异、最让人惊诧不已的艺术家,也都对传统有敏锐的感觉。

以毕加索为例:我们已经看到他那些非凡的作品了——《格尔尼卡》(图40)中给人以深切感染力的动人的扭曲;沃拉德素描(图22)中精致的现实主义;孩童在初学走路时深刻的心理活动(图28);还有他在立体主义肖像画(图21)中表现的形式创新,等等。尽管他有巨大的创造力,但他仍会时不时回到传统的源泉中去更新自己,比如在1960年2月,他再次回到马奈的一幅名画上去吸取灵感。马奈《草地上的午餐》(图67)画的是林间溪水边有两女两男正在进午餐(两个女的一个裸体、一个穿内衣;两个男的穿着衣服)。毕加索关于这个题材的第一幅油画(图68)几乎就是对马奈绘画的直接临摹——至少就人物的数目和他们的位置而言是这样,当然风格完全不同。对毕加索来说,这幅画不是他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涉足这个题材,前一年8月他已对马奈这幅画作过六幅素描,图68则是一系列油画的第一幅;第二天他又作了两幅,第三天则作了第四幅。在这些画中他逐步重组细节,修改其中的某些部分(图69),有时甚至改造整个构图。到1963年,他已根据马奈这幅名作创作了27幅油画和150多幅素描。

67.爱德华·马奈(法国,1832—1883年):《草地上的午餐》,作于1863年,213×269厘米,巴黎奥塞博物馆藏。

68.巴勃罗·毕加索:《草地上的午餐》,作于1960年2月27日,114×146厘米,巴黎毕加索博物馆藏。

马奈的这幅画(图67)在1863年展出时曾经引起轰动并被看成是革命性的;但尽管马奈按他自己的风格创作了这幅画,他还是从传统那里获取了观念:四个人物中有三个取型于16世纪一幅铜版画的局部(图70),而铜版画则是对拉斐尔一个作品的复制(原作已失传)。拉斐尔的作品上展现了一群河神,他们在这幅表现“帕里斯的裁判”的画上(参见图45和46)只是附加人物。尽管拉斐尔的作品已经失传,但铜版画却充分说明:拉斐尔也像别的伟大艺术家一样,满怀感激之情地依赖传统,因为他的河神明显受一口石棺上的浮雕断片(图71)的启发,他一定在罗马见过并研究过这个浮雕。

69.巴勃罗·毕加索:《草地上的午餐》,作于1963年3月23日,书籍末页上的蜡笔画,37×53.2厘米,纽约私人收藏。

70.马肯多尼奥·雷蒙第(意大利,约1488—1530年):《帕里斯的裁判》细部,据拉斐尔原作制作的蚀版画,作于约1520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罗杰斯基金,1919年)。

71.古罗马石棺雕刻中的河神细部,作于公元3世纪,罗马美第奇公馆藏。

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几十甚至数百个。艺术家明显受他们前辈的影响,并且从西方艺术的丰富传承中汲取养料——他们不仅从传统中寻找绘画的题材,而且学习画中人物的姿态、空间表现的技术、明暗效果、物体布局,以及能够让观众们眼花缭乱从而以假乱真的许多别的风格特征。虽说不必仅仅为了欣赏绘画就去了解所有这些传承,但如果有谁真的这么做了,他就会从中体会到无限的乐趣。

END


(0)

相关推荐

  • 八卦 | 艺术拍卖史上最贵的十幅作品,竟然没有梵高?

    我们常说伟大的艺术是无价的,但是作品还是有价的. 那些天价的艺术品究竟何以卖那么贵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艺术拍卖史上最贵的十幅作品,探探究竟. 10  巴勃罗·毕加索:<梦> 拍卖成交价: ...

  • 别人家的娃,13岁就已是身价千万的艺术家了

    我们先来看一张毕加索在11岁进行绘画训练时画的素描作品,是不是可以从中看到未来大师的轮廓了? 如果这还不能说明什么,我们再来看看14岁的毕加索为他母亲画的肖像. 艺术家的母亲,1896 看着毕加索小时 ...

  • 重温 | 王瑞芸:触摸历史细节——波普艺术产生的始末

    一九五〇年代的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在国际上大出风头,到了一九六〇年代则转向美国波普艺术.至此西方艺术的大形势已经明朗:二十世纪后半个世纪,美国艺术在国际上的领导地位已经毋庸置疑地确立.无论美国艺术界发生了 ...

  • 艺术芝士 | 打开迪士尼的另一种方式

    艺术不枯燥 「知识」也美味 米老鼠.唐老鸭.白雪公主.灰姑娘.小美人鱼.狮子王辛巴--这些陪伴着我们长大的迪士尼动画角色你一定不会陌生吧.在我们已经有些模糊的童年记忆里,自带傻白甜气质的主角们都是真善 ...

  • 剑桥艺术史:绘画欣赏 ·2 风景画和海景画

    2 风景画和海景画 风景吸引画家,如同它吸引所有爱好自然的人.有些艺术家专门画风景,另一些艺术家只是偶尔转向这种对自然的研究,以清新他们的心灵与视野. 将人的创造与自然的造化相对照就能产生一种绘画,它 ...

  • 剑桥艺术史:绘画欣赏 ·​3肖像画

    广告 剑桥艺术史(全八册)新版 作者:苏珊·伍德福德等 著,钱乘旦 译 当当 3 肖像画 许多个世纪以来画家靠给客户们画像谋生,直到今天还有不少人这么做.肖像画之所以受到青睐,原因有两个:一是被画的人 ...

  • 剑桥艺术史:绘画欣赏 ·4日常生活和用品:风俗画和静物画

    4 日常生活和用品:风俗画和静物画 过去有些时代,人们认为日常生活的粗俗场面不登大雅之堂,因此不能为严肃的绘画提供题材,尽管在中世纪手抄本的边沿或古希腊的陶瓶上也可能画着这种场面.然而在另一些时代,艺 ...

  • 剑桥艺术史:绘画欣赏 ·​5历史与神话

    5 历史与神话 历史和神话为艺术家提供了庄严肃穆的题材. 有时候,艺术家受他们时代或过去年代历史事件的启发,主动用绘画形式记录这些事件:但更为常见的是,历史舞台上强有力的行动者要求艺术家记录那些他们在 ...

  • 剑桥艺术史:绘画欣赏 ·7平面装饰画

    7 平面装饰画 一次,一位夫人造访画家马蒂斯的画室,她发表意见说:"这位妇女的手臂肯定是太长了."马蒂斯彬彬有礼地回答说:"夫人,您错了,这不是一位妇女,而是一幅画.&q ...

  • 剑桥艺术史:绘画欣赏 ·9布局构思

    9 布局构思 人们在第一眼看见一幅画时,就立刻会产生一些印象,比如说:亨利八世(图72)显得盛气凌人,布里斯科夫人(图73)则温文尔雅.如果问:为什么会形成这些印象,或艺术家如何创造了这样的效果,答案 ...

  • 剑桥艺术史:绘画欣赏 ·12画中隐喻

    12 画中隐喻 如果想要享受一下观赏绘画的乐趣,那就没有哪幅画比扬·凡·爱克的<乔凡尼·阿尔诺菲尼和他的新娘>(图94)更合适,这是一幅双人肖像画,陈列在伦敦国家美术馆.画的高度不足一米, ...

  • 剑桥艺术史:绘画欣赏 ·13创作水平(本系列末篇)

    13 创作水平 艺术家都要和自己的技能作斗争,他们使用的材料有时很棘手,有时表现出事前不知道的特点.但对艺术家来说,最困难的是如何用颜料.木炭.马赛克或彩色玻璃等把他们想表现的东西按他们观察到的形象丝 ...

  • 剑桥艺术史:绘画欣赏 · 11 风格分析法:对比文艺复兴和巴罗克

    11 风格分析法:对比文艺复兴和巴罗克 人们经常对艺术作品进行形式上的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它们.形式分析的意思是说,不考虑作品的主题或技法,而只考虑纯粹的形式概念.这方面一个成功的例子是海因里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