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艺术史:绘画欣赏·8传承
8 传承
65.罗伊·利希滕斯坦(美国,生于1923年):《大型画作6号》,作于1965年,234×328厘米,杜塞尔多夫,北莱茵威斯特伐利亚艺术陈列所藏。
这里是罗伊·利希滕斯坦在1965年创作的一幅画(图65),乍看之下让人困惑不解。它似乎是大笔一挥任意而为的作品,右边还留着几点墨斑,好像是在作画的时候笔上的颜料太多了,所以在碰到画布之前就流了下来。
看者可能认为,这幅画题材古怪,画法更古怪,利希滕斯坦不就是任意挥洒了几笔吗?但实情并非如此,他在作画时是再尽心尽意不过了。
这幅画是什么意思呢?
它实际上是艺术家对艺术的评论。要想理解利希滕斯坦在做什么,就要了解利希滕斯坦之前那一代人的艺术。当时有一种“行动绘画”,很受时人的崇拜。行动画家希望向观众传达作画时的实际行动,邀请观众亲身体会画家作画时的动作。杰克逊·波洛克(图4)为达到这个目标,就把颜料抛洒挥舞到铺在地板上的画布上,最后的效果是不仅出现了一幅讨人喜欢的画,还记录了画家在创作时的精力与活动。这个派别中的其他画家采用了其他的技巧,产生的效果也十分不同,比如弗朗茨·克兰的一幅画(图66)是用毛刷按比较常规的画法作成的,但那是一把大毛刷、饱蘸颜料。他任意挥笔,在一块巨大的画布上留下了大胆的笔痕,让观众好像感觉到了他在绘画时的动作。利希滕斯坦显然是开了个玩笑,嘲弄的对象正是这种把画家的动作作为题材的作品。
66.弗朗茨·克兰(美国,1910—1962年):《沃达维奇》,作于1955年,157×203厘米,堪萨斯的威廉·罗克希尔·纳尔逊博物馆藏。
知道了这些,那么不管我们喜欢还是不喜欢他的玩笑,就都应该了解一下他的背景了——他源出于这个传统,后来又背叛了这个传统;我们如果真想读懂他,就应该知道这一点。
艺术家不可能凭空创造,他们经常受别的艺术家和过去传统的启发,即使是背叛一个传统,也仍然表现出对那个传统的依赖。传统好比土壤,艺术家从土壤里成长并从中获取营养。他们明白这一点,而且决不讳言;即便是利希滕斯坦也曾经说过:“……我公开嘲弄的东西,正是我热爱的东西。”
最伟大、最具有独创性的艺术家,甚至是最标新立异、最让人惊诧不已的艺术家,也都对传统有敏锐的感觉。
67.爱德华·马奈(法国,1832—1883年):《草地上的午餐》,作于1863年,213×269厘米,巴黎奥塞博物馆藏。
68.巴勃罗·毕加索:《草地上的午餐》,作于1960年2月27日,114×146厘米,巴黎毕加索博物馆藏。
马奈的这幅画(图67)在1863年展出时曾经引起轰动并被看成是革命性的;但尽管马奈按他自己的风格创作了这幅画,他还是从传统那里获取了观念:四个人物中有三个取型于16世纪一幅铜版画的局部(图70),而铜版画则是对拉斐尔一个作品的复制(原作已失传)。拉斐尔的作品上展现了一群河神,他们在这幅表现“帕里斯的裁判”的画上(参见图45和46)只是附加人物。尽管拉斐尔的作品已经失传,但铜版画却充分说明:拉斐尔也像别的伟大艺术家一样,满怀感激之情地依赖传统,因为他的河神明显受一口石棺上的浮雕断片(图71)的启发,他一定在罗马见过并研究过这个浮雕。
69.巴勃罗·毕加索:《草地上的午餐》,作于1963年3月23日,书籍末页上的蜡笔画,37×53.2厘米,纽约私人收藏。
70.马肯多尼奥·雷蒙第(意大利,约1488—1530年):《帕里斯的裁判》细部,据拉斐尔原作制作的蚀版画,作于约1520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罗杰斯基金,1919年)。
71.古罗马石棺雕刻中的河神细部,作于公元3世纪,罗马美第奇公馆藏。
当然,这样的例子还有几十甚至数百个。艺术家明显受他们前辈的影响,并且从西方艺术的丰富传承中汲取养料——他们不仅从传统中寻找绘画的题材,而且学习画中人物的姿态、空间表现的技术、明暗效果、物体布局,以及能够让观众们眼花缭乱从而以假乱真的许多别的风格特征。虽说不必仅仅为了欣赏绘画就去了解所有这些传承,但如果有谁真的这么做了,他就会从中体会到无限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