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分“东、西”晋,却叫“南、北”宋?
【提问·第三期】为何“晋”分了东、西,“宋”却叫南、北?
馒头大师,求教一个困惑已久的问题:
同样是被北方少数民族击败,衣冠南渡,到江南另立政权,为什么晋朝被称为“西晋”和“东晋”,而宋朝却被称为“北宋”和“南宋”呢?对于朝代的划分有什么标准或讲究吗?
—— @Arsenal2002
1
我们先把时间再往前跳一点:从汉朝开始说起。
公元前202年,刘邦终于击败了项羽,建立了统一王朝——他倒也不讲究,项羽曾封他为“汉王”,他就把朝代定名为“汉”。
大汉王朝作为中国文明史上第一个黄金王朝,享国运210年,直到公元8年,被一个叫王莽的人给掀桌了。
尽管王莽长时间内被各路史家贬低和鄙视,但有一个客观事实是不能被忽视的:“新”朝是实实在在客观存在了14年的,西汉王朝是在王莽手里终结的——不管是通过革命还是禅让。
后面的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那个叫刘秀的人又重新打下一片天下,最后把“汉”王朝名字又撑了195年,史称“东汉”。
那么问题就来了:
为什么汉朝被称为“西汉”和“东汉”,而不被称为“前汉”和“后汉”呢?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的是,“前汉”和“后汉”的称谓其实在史学界是存在的,只是没有“西汉”和“东汉”那么普及。
第二,无论刘邦还是刘秀,他们刘家人从来都是称自己为“汉”,不会称自己为“西汉”或“东汉”的,更别说“前”和“后”。所谓的“东”、“西”和“前”、“后”,是后代史学家为了区别而加上去的。
老版的《三国演义》片头中,曾出现“蜀”、“吴”、“魏”的大旗,当时被不少人诟病:刘备当时称自己为“汉”,怎么可能自称为“蜀”呢?
第三,那么为什么“西汉”和“东汉”获得普遍的使用呢?很简单,就是根据首都的位置。
西汉的首都是在西面的长安,而东汉的首都是在东面的洛阳。
长安和洛阳的位置
好了,开这个头是想简单交代两点:
第一,王朝的延续与中断是怎么定义的。
第二,王朝首都的位置会相当程度决定后世的定义和称呼。
2
现在轮到说西晋和东晋了。
公元265年,司马炎结束了曹家王朝,正式建立晋朝。可惜这个朝代从建立之初就弥漫着一种腐朽和享乐的味道,历经“八王之乱”后更是元气大伤,65年后就被北方内迁的少数民族灭亡了。
然后轮到司马睿粉墨登场,从永嘉南渡到登基称帝,东晋再续了100多年的命。
好,现在我们就用先前的两个判定标准来判别一下。
第一,是否算是王朝的延续?
算。司马睿为司马懿的曾孙,也算是皇族。且在整个永嘉南渡过程中,西晋的主要士族和文明也都迁移到了南方。
第二,“西晋”和“东晋”,也是按照首都位置分的吗?
这就有点勉强了。我们可以看下地图:
地图中的洛阳,是西晋的首都,而东南方位的“建业”,就是东晋的首都建康(今南京,东吴时称“建业”,西晋282年改“建邺”,317年因避末代皇帝司马邺讳,改称“建康”)。
如果说“西汉”和“东汉”是因为长安和洛阳的地理位置而区分的话,还情有可原,而西晋的洛阳和东晋的建业,与其说是“东”和“西”标记,倒更应该用“北”和“南”标记,而且确实还隔着一道长江天险——后世不也把这次文明迁徙叫“永嘉南渡”或“衣冠南渡”吗?
只是,东晋在历史上有过多种称呼,比如有叫“中晋”的(意思是中兴晋朝,取东汉也叫“中汉”之意),很长时间内也被叫“江左”,但还真就是不叫“南晋”。
为什么呢?
3
这就要说到影响朝代称呼的第三个因素了:“正统”观念。
有案可查的最早的“东晋”叫法,出自《宋书》:
“爰及东晋,太祝唯送神而不迎神。”
这个《宋书》不是宋朝的历史,是南朝刘宋的历史(“刘宋”指刘裕建立的“宋”,可见以统治者姓来称呼朝代,也是一种),而作者沈约编完《宋书》,基本上是南齐末期和南梁开朝的时候了。
我们知道,南朝的四个朝代宋、齐、梁、陈,继承的都是东晋的疆土,传承的都是汉人的文化,所以说和东晋是完全脱不开关系的。
这也就注定南朝史书编纂时,绝不能称前朝的那个“晋”为“南晋”。
为什么?因为自古以来,中原为“北”,是一个王朝的核心统治区域,是正统的象征,而偏安为“南”,南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属于相对不发达地区(所以才会有“衣冠南渡”的说法)。
如果南朝的史书称前朝的“晋”为“南晋”,那么作为继承东晋衣钵的自己,不就是等于承认自己也是偏安南方了吗?
那么正统的地位和合法性,不就自我瓦解了吗?
所以同样道理,虽然宋、齐、梁、陈四朝都是偏安长江以南,但他们绝对不会说自己是“南朝宋”或“南朝齐”的,这些也都是后人的叫法。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符坚的前秦(你看,又一种叫法)出现之前,东晋还是掌控着黄淮之间的大片领土的,也不能完全说是偏安南方。
4
于是就要说到北宋和南宋了。
综合之前说的种种原因,南宋被叫做“南宋”,好像还真的一点都不冤枉:
“靖康之耻”,首都被破,徽、钦二帝都被抓了,作为大一统的宋朝灭亡;
赵构南下续命,从首都汴梁变为实质上的首都临安,这个地理位置的变化完全不可能再往“东”和“西”上靠了;
终南宋一朝,始终在南方偏安,甚至向金朝称臣纳贡,所以这也没法洗了。
所以,后人以“北宋”和“南宋”的称呼区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恰恰有意思的是,“南宋”这个说法,倒不仅仅是后来才叫的,是当时就有了。
从辽代开始,他们就称宋王朝为“南宋”或“南朝”,这也没办法,因为人家政权确实是在北面,一开始倒也不是藐视你。辽朝这么一开叫,后面的金、元也都这么跟着叫了,所以“南宋”这个称呼倒也不完全是后来才定义出来的。
当然,同样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北宋时期的人还是南宋时期的人,都是称自己是“大宋XXX”。
5
应该回答得差不多了,忽然又想再延伸一个小问题:
那唐朝其实也是被武则天的“周”朝一割为二,为何后世不来个“东、西唐”或“前、后唐”?
还是套用前面讲的几条原则。
第一,血脉和继承人变了没?
没变。唐中宗李显本来就是武则天的儿子,虽然被废黜,但后来武则天思前想后,还是把李显立为继承人,最终李显复位成功,唐朝依旧是李唐一脉,而不像王莽的“新”朝,是将西汉和东汉完全割裂了。
武则天的遗诏将“则天大圣皇帝”改为“则天大圣皇后”,也可见一斑。
刘晓庆版武则天
第二,首都变了没?
没变。虽然武则天称帝时,将首都从长安迁到了洛阳,但李显复位后,依旧回到了长安。
第三,是不是存在什么“正统观念”使然?
倒真不需要。因为即便抛开血脉和继承人这些元素,武则天在位时期,并没有标新立异,而是一切都随唐制,并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继承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又奠定了“开元盛世”的基础。
所以,综合这些因素,唐并没有因为武则天而出现切割,算是一脉传承。
6
最后说几句话作为结束吧。
其实现在我们也看出来了,因为可以冠名朝代的汉字选择范围不大,再加上有血缘宗室或怀念前朝等各种因素,所以中国历史上不少朝代的称号很容易出现重复。
在这样的前提下,什么“东西南北”,“前后”,“赵钱孙李”,都是后世史学家为了区别那些名字重复或有交集的朝代而命名的,不然的话,在中国历史上,光用“汉”作为政权名称的,大大小小前后加起来,就有十几个。
当然,各种称谓从五花八门到渐渐统一,本身也需要一个过程,背后也有一套渐渐成型的原则。
所以,有时候读历史,看看那些方位和时间坐标:“东吴”,“西凉”,“北齐”,“南唐”,“前秦”,“后蜀”……追寻这些命名的原因,背后就能扯出一段段耐人寻味的故事。
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