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建十《山水画基础概论》——山水画的基础墨法(下)丨三品课堂

每周三晚八点,三品课堂准时与您相见。上节课,喻建十老师为我们讲解了山水画基础墨法中的破墨和泼墨技法。本节课,老师将教我们怎样解决破墨与泼墨技法结合运用的难题,并讲解基础墨法中的积墨技法。

1985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留校任教。1993年赴日留学,1996年毕业于日本大阪教育大学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2003年底回国。

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创作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教育部高等院校美术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文联委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中国画学会副会长。

泼墨往往与破墨结合起来使用。这里又会出现另一个问题,即如何往里加破墨?在泼的时候如何破?很多缺少经验的人往往加不好,使画面出现腻乎的感觉。原因有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可能就在于用了湿破湿的方法。比如浓破淡时用湿破湿,那样浓的也湿乎乎的、淡的也湿乎乎的,两个湿加一块,再加上渗化效果,塑造的形体就变成了一块大黑斑,这显然是失败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笔触来回、反复地涂抹,如上一遍墨还是湿的情况下,就用重墨再一遍遍反复涂抹,就会越画越腻、越画越死、越画越不通透。在泼墨的时候,墨一定要空灵、透亮,不“肉”、不“死”、不“滞”。所以如果已经画成平的,想再加些笔触的变化,一定要用干破湿。干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拿笔在白纸上蹭,基本上蹭不出墨迹,这时在还湿着的笔迹上进行破墨,效果就正好了。

张大千《益都游》

张大千晚年的泼墨大写意作品,把中国画传统的、极工细的手法和泼墨技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他晚年非常辉煌的一个创作高峰。他在泼墨时,通常是先画感觉,再画细节。即一开始不考虑构图,而是先任意地进行泼墨的挥洒,只注重泼墨墨色的变化和墨迹本身的形状,等墨色干了或半干的时候再往里面加细节,即“大胆落墨,细心收拾”。大家在练习泼墨的时候也要有这样的意识,即只考虑干湿浓淡的变化,不考虑具体的物象,这样就不会被物象所拘束,思想和用笔都是自由的。如果有先画出物象再加泼墨的情况,也要把物象特征的束缚暂时抛开,完全从视觉角度上来考虑,先充分考虑泼墨的外形,即画面中黑白关系的处理。

此外,水彩的很多技法要求都和国画的用水、用墨有相通的地方,但是在使用水彩时并不像中国画那样过多地强调笔法。比如徐悲鸿先生的《漓江春雨》,除了使用泼墨技法外,还借鉴了水彩的手法,所塑造的漓江烟雨呈现出迷茫、水墨淋漓的效果。

徐悲鸿《漓江春雨》

积墨,即“层积而厚”,是与泼墨相对立的一种技术表现手段。如果说泼墨是通过笔锋、墨色、水分的变化一次性完成整个形体的塑造,那么积墨则是通过墨色和笔触的层层叠加以达到形体塑造的目的。相对于泼墨的痛快淋漓、果敢洒脱,积墨则更多的是要表现一种厚重、苍茫、浑然的视觉效果。

积墨根据其笔触间重叠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重叠、错叠、干叠、湿叠、渴叠、润叠。

重叠。即下一遍笔触完全覆盖在上一遍笔触的位置上。如果在创作当中,笔触出现同样的方向、角度、宽度,那么就一定要在长短上有所区别;同样,如果笔触长短一样,就要在宽度上区别开,否则一定会出现僵死、呆滞的效果。

错叠。即下一遍笔触交错覆盖在上一遍笔触的部分位置,以使笔触产生丰富的变化,形成的墨色变化会很丰富。它有一定角度,如果掌握不好会容易显得破碎、松散。

干叠。即待上一遍笔触完全干后再覆盖下一遍笔触。要求上一层墨不能太湿,而要稍微干一点,要有飞白的效果,以露出下层墨色的底纹,这样就很容易清晰地保持第二遍的笔触。第一遍和第二遍的笔触可以产生1+1大于2的效果,但干叠使用得不好时,就容易出现枯干、浮躁的效果。

湿叠。即在上一遍笔触未干或未完全干的时候覆盖下一遍笔触。使用时会因力道的大小和墨色的不同,导致洇的效果不一样,使用得好会使画面显得很滋润,使用不好会使画面显得呆滞、臃肿。

渴叠。不管上一层墨的干湿,即以渴笔(干笔)进行下一遍的覆盖,干笔遇到湿笔时会渗化,还会保留笔触的效果。干叠,两个干笔碰在一起,底层墨要干,上层墨也要干;湿叠,两个湿笔碰在一起,底层墨湿,上层墨也湿;渴叠,不管底层墨的干湿,上层墨一定干,也就是破墨技法中的干破湿。

润叠。不管上一层墨的干湿,即以润笔进行下一遍的覆盖,多会形成滋润的效果,也就是破墨的技法中的湿破干或湿破湿。当以上种种手法累加交替使用时,就会获得许多完全不同的效果。

由于积墨需要多遍叠加完成,在叠加过程中容易出现腻、僵、板的问题。这是因为:

喻建十课堂演示图

第一,前后遍时间间隔太短。前一遍未干,后一遍又以湿墨加之,火候没有控制好,就容易造成腻的效果。所以积墨时一般都要等到八九分,甚至完全干后再加。如果一定要在特别湿的时候加,就要用破墨的手法——浓破淡的干破湿,笔触的含水量一定要少,否则会洇成一片,没有笔触,达不到“层积而厚”的效果。同时还要注意,不要在上面来回地反复揉搓叠加,那样也会出现腻的问题。

第二,前后遍笔触的方向、大小、位置重叠。用同样的笔触在同一位置反复叠加,很容易出现腻的毛病。

第三,前后遍墨色相同或过于接近。用同样的墨色,就算等干了再积墨,也容易出现腻、僵的问题。这与工笔画有很大不同,工笔画多在熟宣纸或绢上进行渲染,需要相同墨色或颜色染若干遍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是山水画用的是生宣纸或半生宣纸,所以一定不能用同样的墨色反复积,这样不但没效果反而会起到反作用,会产生平、腻的效果。所以积墨的第一遍和第二遍,第二遍和第三遍的墨色一定要拉开距离。

第四,笔锋着纸过实,致使笔触轮廓过于清晰,也容易显得板。在积墨中,笔触应当都是虚的,要留飞白,给下一遍墨留有余地。

为了避免类似的毛病,就要求我们在积墨的过程中注意:

每个物象的笔触形态要保持基本一致,变化不要过多。比如画山时,皴法的笔触形态特征要保持基本一致,不要一会儿用长的、一会儿用短的,这遍用方的、那遍又用圆的,否则不但不会“层积而厚”,反而会越积越乱。尽管其他步骤都正确,但在形态特征上乱了,也是不行的。

笔触应尽量减少完全覆盖式叠加,多用交错式的叠加,即错叠。在整体保持统一的前提下,使每一遍笔触的方向、位置有所变化,勿使在同一个位置上使用完全重叠的笔触。如在画第一遍的时候,笔触之间的距离要拉得大一些,第二遍在第一遍的第一笔和第二笔之间展开,以此类推。这样,笔触就越加越厚、越加越丰富,而且每一遍的笔触都能保持住、都能看得见。如果把笔触都重叠在一起,就显得腻乎了,不会达到理想的效果。

每一遍笔触的间距不要过于紧密,以便透出底层墨色,通过交错叠加,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要尽可能地使每个笔触拉开距离,不要在第一遍的时候就排得很紧,要给第二遍、第三遍留有余地。国画大师黄宾虹在积墨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我们看他的绘画半成品中,所有的线条和点都是笔断意连的,笔触和笔触之间的距离拉得很开,就是为将来再往上积墨留出了余地。如果一开始就把线条的空间占满了,使笔触叠加的余地都没有了,再往上加时,墨就会越来越死。

黄宾虹《春日山水图》

同时,不要在相同的位置使用相同色度、相同湿度的墨色。不要勤于蘸墨,要尽可能将笔中的所有墨都用到纸上,亦即由开始的有笔触的皴逐渐变为无笔触的擦。由此,一方面可增加墨色变化,也可以增强浑厚苍茫的感觉。不要画两笔就蘸墨,如果永远保持笔触特别清晰,再想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就不太容易了。不但要“惜墨如金”,还要“惜水如银”,大家在实践中,要灵活掌握。

一个有经验的画家,在作画甚至画完一张画的时候,他笔洗里的水大多还是干净的。这是因为他不经常涮笔,是把笔上的墨色全都揉到纸上,然后才蘸水、蘸墨。另外,像龚贤、黄宾虹、李可染等都是在积墨上做出杰出贡献的大家,我们在学习积墨时不妨多看看他们的作品,这对我们积墨的学习会有一定帮助。

李可染 《林区放筏》

本节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收看,我们下节课再见。

《悬崖苍翠云水心》

《梦绕青冥绿水间》

☞泼墨与破墨的结合方法

☞积墨技法的不同类型

☞积墨技法的运用

☞山石和山脉形态的构成

☞山石和山脉形体的构成

☞山石的基本皴法

喻建十《山水画基础概论》

第五讲:山水画的基础笔法(一)
第六讲:山水画的基础笔法(二)
第七讲:山水画的基础笔法(三)
第八讲:山水画的基础笔法(四)
第九讲:山水画的基础墨法(上)
刘京闻《圣教序·百字解》
王友谊浅析《大盂鼎》铭文
王学岭: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字法详解
刘颜涛:《墙盘》与《毛公鼎》简析
张建会简析《礼器碑》与《张迁碑》
张继简析隶书摩崖经典《石门颂》
管峻:《褚遂良颜真卿字法解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