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中防己用法汇总
GOTRAVEL
《金匮要略》中防己用法汇总
赖海标
中药专家郑虎占教授认为,防己有两个常用品种,一种为防己科的粉防己,又称汉防己;一种为马兜铃科的广防己,又称木防己。广防己易致肾毒性,粉防己则相对安全。因此,临床上应尽量使用粉防己,避免使用广防己。现今《中国药典》已经将“广防己”单列一药,不与防己混论。《中国药典》所言防己,特指粉防己,所以临床处方只写“防己”者,药房当配给粉防己。
吴仪洛的《本草从新》,是清代流传较广的临床实用本草,其中记载防己为“太阳经药,能行十二经。”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第十八卷》指出防己:“十二经有湿热壅塞不通,及下注脚气,除膀胱积热而庇其基本,非此药不可,真行经之仙药,无可代之者。”陈修园的《金匮方歌括》认为:“用防己之走而不守者,领诸药环转于周身,使上行下出,外通内达,迅扫而无余矣”。由此可见,防己善于通经走窜,主入足太阳膀胱经,同时也能宣通十二经络,有除湿清热,通彻上下之功。张仲景是使用防已的高手,善用防已以治顽疾,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宣散胸膈水饮
水饮结聚胸膈,见病“面色黧黑,其人喘满,心下痞坚,脉沉紧”等,用防己辛入胸膈,畅利气机,利水散饮,可配伍生石膏、人参、桂枝、甘草等,如《金匮要略》木防己汤。木防己汤由防已、石膏、人参、桂枝、甘草五味药组成,功能行水散饮,补虚清热。清·伤寒名家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指出:“木防己、桂枝,一苦一辛,并能行水气而散结气,而痞坚之处,必有伏阳,吐下之余,定无完气,书不尽言,而意可会也。故又以石膏治热,人参益虚,于法可谓密矣。其虚者外虽痞坚而中无结聚,即水去气行而愈;其实者中实有物,气暂行而复聚,故三日复发也。”
2、清宣心经湿热
邪热扰心,心神不安,见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脉浮”等,用防己清透心经郁热,配伍地黄、桂枝、防风、甘草等,如《金匮要略》防己地黄汤。方中重用生地滋养阴血,清热凉血为君;防己善搜经络风湿,兼可清热为臣;防风、桂枝调和营卫,解肌疏风为佐;甘草调补脾胃,和协诸药为使。全方共奏滋阴凉血,祛风通络之功。防己地黄汤中用防已专入心经清热祛湿,正如《本草从新·卷五》所言,防己“大辛苦寒……泻血中湿热……”。
3、宣泄肠间水饮
水聚腹中,气机不利,二便不畅,用防己辛以行之,苦以降之,通利二便,导腹中水饮由二便排出,治疗痰饮水湿留聚腹中的腹满而口舌干燥等症,配伍葶苈子、大黄、椒目等,如《金匮要略》己椒苈黄丸。《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己椒苈黄丸由防已、椒目、葶苈子和大黄四味药组成,主治肠间水气。水停腹中,壅滞气机,故而腹胀满;水饮在中,津不上承,而见口渴。治以己椒苈黄丸分消水饮,引水下行。方中防己导水于前,大黄排水于后,共成前后分消之剂。其证虽亦可见四肢浮肿,但以腹水胀满为主。
4、宣利四肢湿气
防己味辛横行,大苦下泄,宣行四肢气机,逐四肢水气由小便排出体外,治疗水停四肢的浮肿证,配伍黄芪、茯苓、桂枝等,如《金匮要略》防己茯苓汤。本方是治疗脾虚所致皮水证的常用方,主要以四肢浮肿、手足不温、困倦乏力、舌淡苔白、脉沉为辨证要点。在防己茯苓汤中,作为君药的茯苓利水健脾,宁心安神,防己利水消肿,祛风止痛;黄芪益气固表,利水退肿;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全方共奏益气健脾、温阳利水之功。
5、宣利关节湿邪
防己开通腠理,祛风除湿,性寒清热,能入关节,清利关节湿热邪气,治疗暑湿痹证,以清热利湿,宣通经络为主要治法,配伍通草、薏苡仁、桂枝、杏仁、生石膏、滑石等,如加减木防己汤。吴鞠通《温病条辨》云“暑湿痹者,加减木防己汤主之”,加减木防己汤是由《金匮要略》的木防己汤去人参加通草、杏仁、滑石、薏苡仁而组成。本方的组方特点是重用石膏,以清热为主,配以滑石、杏仁、薏苡仁清利三焦之湿热;用防己、桂枝宣通经脉之气;通草能通利关节之气血。全方共奏清热利湿,宣气通络之功,吴鞠通称加减木防己汤为“治痹之祖方”。现今临床多用其治疗湿热痹证,见肌肉关节热痛、身困沉重、小便不利、舌苔黄厚腻、脉沉数等。
6、防己与独活、木瓜、防风的比较
防己与独活、木瓜均擅治下肢痹痛,但防己性寒,下肢痹痛偏热者适宜;独活性温,下肢痹痛偏寒者适合;木瓜兼补益,下肢痹痛兼虚者合拍。
防己与防风均可治风湿痹痛,但防风辛甘温,性升浮,擅治上肢痹痛寒湿偏重者;防己辛苦寒,性下泄,擅治下肢痹痛湿热偏重者。两药也可相配,一温一寒,一升一降,有祛风除湿、宣络通痹的作用,如防已地黄汤。
温馨提示:
本公众号文章旨在学术探讨与学术交流,不建议直接使用文中治疗方法,如需使用应咨询医生为好,谢谢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