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记忆:年初二,新贵客(kei)上门
毛脚女婿第一年上门拜年,几乎是雷打不动的年初二,在老一辈人眼里的新贵客(kei),当仁不让地要占用第一个拜年的重大日子。
新媳妇见公婆,心里忐忑不安,“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而作为新贵客,第一次陪媳妇回娘家拜年,也应该是心里战战兢兢,认真洗脸、刷牙、剃须,心里准备好了规矩、礼仪,拿最贵重的礼品,穿最好的衣服,以彰显家境富裕、生活体面、人有涵养。
不自觉想起一个笑话,年后去给岳父岳母拜年的傻女婿,听大家说的话:什么滑溜儿穿什么,什么贵重拿什么。
结果傻女婿没有穿绫罗绸缎、拿最贵重的礼品,他摸了摸,什么衣服都不如皮肤光滑,什么东西都不如石磙重一些,于是脱光衣服、挑着两个大石磙去拜年……
笑话归笑话,新女婿上门儿,的确要穿最华贵的衣服,拿最贵重的礼品。
谁家年前嫁了闺女,初二这天,一些不走亲戚的乡亲,专门儿站在当街上看新女婿。要接受一村人的检阅,想想都紧张吧?
骑自行车的时代,新贵客一般都是到村头儿就下车子,表示礼貌。如若给陌生的乡亲让烟,那自然是极周全的,估计贵客大方周全的好名声很快会在全村儿传开。
但大多数贵客不会这样做,陌生人,还这么多,对二十出头的毛小伙儿来说,给这么多人让烟太难为情了。
大多数人只在众人的注目和议论中低头走过,那种盲刺在背的感觉,比起“待晓堂前拜舅姑”的恐惧更令人难受。
新贵客到来,是要“成席”招待的,专门的厨师,前一天就要做好蒸盘蒸碗,当天主要是煎炸炖炒。
当然,吃饭前,迎接新贵客的,是两三个礼数周全的老人家,那是陪着说话的。
不是一代人,能说些什么?倘若都是庄稼人,还可以谈谈收成,如若层次不同,只能说点儿天气的话题了。
新贵客上门拜年前,吃饭的礼仪应该早在家中被父母教导过多遍:人家让,才拿起筷子;别人吃,自己才吃;只要有人放筷子,也要马上放筷子。如此规矩多多,不然总是不撂筷儿会被人说成“没出息”。
台面上最有出息的贵客,大概都没有吃饱的时候。因为陪吃的都是老年人,他们胃口很小,总是撂筷子,逼着年轻胃口大的贵客,也只能望菜兴叹。
酒量也不能肆意放开,不能醉,醉了说明做事没把握;也不能不喝,恐被别人奚落:一个爷们儿家连酒都不敢喝。
所以,喝也不是,不喝也不是。当殷勤地让时,喝一点儿,既给让酒人面子,又不能过量。
如若安排了酒量大的作陪,陪酒人又豪爽些,非要尽情展现陪酒人盛情,这是考验新贵客酒量的时候。若千杯不醉。会被称作“贵客好酒量”;若不胜酒力,又不好意思谢绝,便只有醉的份儿,这可要丢面子啦。
醉酒这样的笑话,当天就能让全村都知道,所以贵客们常常在家就练好酒量,以待拜年时露一鼻子。
我一个长辈儿,第一年回门时曾闹出笑话。他有很好的工作,人也长得出众,性情豪爽。当年回门吃饭前,没有在家里被老人陪着说话,到街上跟侄子们一起“打栮儿”(一种游戏),如今应该说是率性有童心的人。当时规矩多被笑话成“孩子气”、“没大人样”、“不稳重”。吃饭喝酒时,原本就有点儿亲酒,这次喝多了。酒精麻醉运动神经,去厕所时不小心踏进旱厕的坑里,那叫一个窘迫……
第一次回门该放光出彩的时候,结果却如此糟心……
新贵客拜年要用高规格的成席款待,表示客人尊贵。成席可不是家家都会的,还要专门请会成席的人来帮忙。
有时,趁着成席,把老少亲戚一起请来,一块过去,也能更省心。
有时候第一年贵客上门,要院里叔伯老人齐聚作陪。村里人关系很玄妙,常常血脉关系近的实际相处关系并不和谐,应该是都穷,又有利益冲突,所以关系很差;而庄乡间,没有利益纷争,反倒关系更好。
不让叔伯作陪吧,不合规矩;请吧,彼此心里又都不舒服。所以,在被大家最看重的贵客回门拜年的前三年,也是必须成席款待、需要叔伯作陪、规矩最多的前三年,不让贵客上门。三年之后,怎样吃饭、吃怎样的饭都行的时候,再接受贵客初二拜年。
这种躲避也是一种好的办法。当然也可以作弊,不成席,不作陪,按三年以上的老贵客对待。
不过,贵客回家后一般会受到很多人的询问:给你成席了吗?成席是尊重,是厚待。没有受到成席款待的贵客只能按照事先约定好的答案“成席了”来回答。
贵客拿去的厚礼不能全部留下,只留下一部分,点心绝不能留,这是“腿儿”是表明常常来往的“腿儿”。
还要压回礼,回礼是枣糕。前三年的枣糕,一年要比一年大,第三年最大,也可以折成100个馒头。三年后,回礼随意。
因为枣糕大,中间蒸不熟,取其谐音高升(糕生)。不熟的枣糕,再怎么蒸也是夹生,一般都是切成薄片儿烩着吃。
前些年的规矩多,如今成席、叔伯作陪,回礼大枣糕,这些规矩都少了,甚至可以说免了。可以买花糕,蒸小点的枣糕,目的是能吃,不是只图好看。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