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教育科研心路历程 2024-07-30 12:56:05 教育科研,顾名思义,是针对我们的各级学校教育教学展开的科学研究,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理论、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等。对于教育科研,我们决不能以为仅仅是专家、学者的事,而应视为每一个力求上进、希望自己成为称职乃至优秀教育工作者、教育家的业内人士的分内之事。因为通过教育科研,我们方才有可能更快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与综合素质,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反过来说,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对教育科研毫无兴趣也毫无建树的教师能够成为教师队伍中的佼佼者!为什么谈教育科研要从我的教育写作说起?这是因为在很多人眼中,教育科研是非常神秘、深奥、高不可攀的事。而作为普通教师中的一员的我的教育科研比不少人要宽泛许多——不仅写论文,也写随笔、评论,甚至教育叙事等等;而就我的体会来说,将教育科研泛化,或者说,让我们的教育科研从教育写作起步,与教育写作结合,益处多多。因此,结合我自身的经验与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与教育科研相关的话题,或许对那些依然徘徊在教育科研大门外的同行们去除笼罩在它上面的神秘色彩会有所帮助,并让他们少走弯路更快获得成功。一,我的教育科研简况我教师生涯所发严格意义上的教育教学论文约30篇,教育评论、随笔超过300篇。我教师生涯中的教育科研有两个高峰期:一是1995年到2000年,晋升中学高级职称之前的5年,发表教育教学论文约10篇;二是2010年到2012年三年,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0篇,教育教学随笔、教育评论近100篇。前一高峰的动力来自职称晋级——相信这也是今天大多数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巨大动力,而这因为太过“现实”与“功利”,所以,虽然一时充满激情,但却同时可能随着“功名”的到手迅速消退,往往缺乏可持续性;后一高峰的动力来自自身的表达的需要——这应该是我们今天广大教师共同的教育科研动力:我们不再简单地为职称,而是因为想把工作做得更好,想把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与同行分享而笔耕。基于后一原因的教育科研无疑更为主动、积极,热情会更加持久。我过去几十年中的教育写作几乎从未停止,之所以如此,最初是因为喜欢写作,后来则是因为喜欢思考并与他人分享我的思考。常常写点东西,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每一个人应该形成的习惯。因为写的过程是分析与思考的过程,还是不断积累与提高的过程。在长期坚持教育写作的过程中,我们会逐渐形成喜欢观察、思考、研究、写作的习惯,让我们的思想变得敏锐,让我们的写作的水平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就教育写作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写作能力来说,我们的老师也不成任何问题,因为大家都接受过10年以上的学校教育——这其中绝大多数人还接受过若干年的“师范”教育,因此,不仅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具备一定的文字或者说写作功底。就我个人而言,由于我从教之初便喜欢文学、喜欢写作,所以,与其他不少喜欢教育科研的老师相比,我的写作涉及到的范围要更广一些:也不仅仅是写教育教学论文、随笔、评论,还涉及教育叙事等等,并有小说、散文见之《中国校园文学》、《雨花》等纯文学刊物和《新华日报》、《科技日报》、《南通日报》等报刊文学副刊。因此,完全可以说,我的教育科研乃是从教育写作起航的。而较为扎实的文字功底,敏于思考、勤于动笔的习惯,对我后来转入教育科研帮助甚大。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切入进行教材研究,几乎弹无虚发,在《语文天地》、《中学语文》等刊物上相继发表了多篇论文。我撰写的《实事求是调整语文教材》一文,被《光明日报》刊发。因此我以为,写作习惯的形成与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是我们教育科研起步阶段必须重视的工作。有了这个基础,我们日后在这上面建造高楼大厦就要相对容易很多。二,普通教师如何从事教育科研?(一)要高度重视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要进行教育科研,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眼下教育科研的热点、重点,诸多教育教学刊物各是什么定位,都有哪些版面与栏目设置,对于外来稿件都有些什么样的具体要求,刊物要求什么样的发稿形式——是普通函件还是电子邮件,电子邮件又要求什么格式以及是“粘贴”还是“附件”,或者两者同时发送,电子邮箱为何等等。收集这一方面的信息的渠道很多,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1.订阅相关报刊杂志——这是一种传统的方法。其特点是成本较大,但同时获得的信息往往十分具体、准确,并且一定程度上是其它方法无法完全替代的。因为有些教育教学刊物网上缺少能够收集到的信息十分有限,原因是这些刊物可能没有上网。例如说吉林的《青年教师》、重庆师院的《师资建设》,在网上可以找到目录,却无法浏览具体内容。2.定期到学校图书馆或者地方图书馆浏览相关报刊杂志。这是一种低成本的收集信息的方法,非常可惜的是,一般说来,无论是学校还是地方图书馆,因为经费等原因,往往订阅的此类报刊杂志十分有限。3.登陆某些“论坛”这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充分体现了网络时代特点的方法。其特点是成本很低,十分快捷,但与此同时可能鱼目混珠、需要我们认真甄别。这其中,值得特别介绍与推荐的是“成长论坛”。这是一家迄今为止我接触到的此类论坛中,信息量较大,信息比较准确与可靠的论坛之一。约有国内20多家报刊杂志常年在此论坛上征稿、发布用稿信息。过去两年中,它让我获益匪浅。我发表的8成以上的教育教学论文,即与该论坛有关。举例说,2010年发表在《湖北教育》第7期上的《好教师至少是半个演员》,发表在《青年教师》2011第3期上的《同课异构与集体备课》,发表在《教育时报》2011年3月23日读书版上的《网咯可以深阅读》等文章,严格说来,都是“应征稿”——是在我从“成长论坛”上看到这些刊物发出的征稿启事,触动灵感写作而成的。至于因为该论坛而获得方方面面的信息,让我知道了什么稿件往哪里投一类的情况更是不胜枚举。当然,网上肯定还有其它类似网站,可以为我们进行教育科研、写稿发稿提供诸多帮助。(二).要有自己独到的发现作为教育科研,必须强调“人无我有,人有我深,人深我新”。唯有这样,我们的文章才会具有独到的价值。“人无我有”,强调的是要善于发现。比如说我们听课,一些领导和老师手机铃声时常响起,这就反映出他们对我们的授课老师缺乏尊重,而这样的做法,对我们课堂教学秩序也会造成负面的影响。你“发现”了吗?我发现了,并且写下了《听课请关机》——该文发表于2010年4月6日的《中国教育报》“现代校长”版。“人有我深”,强调的是我的思考比一般人要更为深刻。比如说,中学语文教材在编选上存在不少的问题,很多人早已指出。而我的《中职语文教材需要颠覆性的革命》则指出,对于中职学校来说,鉴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培养目标有别于普通高中,因此,现行的语文教材应该彻底推倒,重新构建。此文刊发于《师资建设》2011年第5期。当然,现在看来,这篇论文在结构、逻辑等方面尚还存在某些硬伤,但最终杂志还是将它刊发了出来,我相信,主要原因乃是因为我在文中所阐述的观点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切中了中职语文教材编写中的问题。“人深我新”,强调的是我提出的观点和看法在不可能比你更深的情况下,能够独辟蹊径,让人耳目一新。比如说,今天教育、教师的社会形象大不如前象,很多人认为这与我们眼下这社会“一切向钱看”的风气与职业道德的严重滑坡有关,但我以为,这在很大程度上乃是因为教师职业失去了昔日的崇高感——社会缺少对我们的教师的普遍尊重造成的。阐述这一观点的文章《重建教师的职业崇高感》刊发于吉林的《青年教师》2011年第3期。(三)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理论素养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深,人深我新”,必须加强学习,让我们对所教学科拥有坚实的知识基础,从而对该学科拥有足够的话语权;另一方面,我们还要高度关心眼下教育界理论研究、教育教学现实研究的新动向、新观点、新理论。否则,你怎可能知道你想表达的观点看看法有没有,你是不是比人家更深刻,是不是比人家更新颖?(四).写什么与怎么写写什么并无限制。从理论上来讲,只要是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碰到的很特别的人和事,以及我们对课程、教材、教法等任何一方面独到的思考和发现,都可以将其形之成文。不过,针对不同内容,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形式。比如说,较为深入、系统的思考,可以写成长篇大论的论文;假如仅仅是就某一细节、某一突发事件而产生的想法,我们或许以随笔、评论或者教育叙事的方式结构成文可能就更合适一些。那种只要提到教育科研便以为一定是端起架子、苦思冥想、长篇大论的想法,不仅太过狭隘,也会严重束缚自己的手脚,白白浪费很多本来可能以其它形式成篇的宝贵材料。举例说,我刊发于《师资建设》2011年第5期的随笔《“找家长”要慎重.》一文,就缘于聆听一位学生家长对数学老师动辄就请他去学校的抱怨,篇幅短的很,不足1000字,属于典型的“豆腐块”。我刊发于《中国青年报》的《科研不该成为教师的压力》,就是因为看到一则新闻,说是教育科研成为教师最大的压力之一而深有感慨,并立马写就的新闻评论。写作灵感与冲动一旦出现的时候,我喜欢“立就”——也就是于第一时间立刻写成。那种放一放、等一等的情况也是有的,但仅仅是在自己对某些问题还没有思考清楚,需要再查一查、想一想的时候。因为我知道,人是有惰性的,一旦冲动过去,或者被另外某些人与事干扰,那么,我们原本很好可以成文的一些想法就有可能“流产”。从写短的逐渐过渡到写较长的,从教材研究而到教法研究,从教学研究到教育研究,从随笔、评论入手到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也就是由简单到复杂,是我们进行教育写作与教育科研并走上正轨、早日获得成功的捷径。而从自己擅长的入手,也是我们初涉教育科研的人应该注意的事,因为它可以事半功倍,也是我以及很多过来之人的共同认识。(五).拒绝“论文贩子”,孕育自己的“孩子”因为不少老师平时忽视或者不太重视教育科研,因此,当职称晋级需要论文的时候往往拿不出东西。所以,为应一时之需、之急,往往可能选择通过“论文贩子”之手,缴纳一定的费用,在某些运作不是很规范的刊物上发表论文。这样的做法并不可取。一方面,发表论文收取版面费、编审费是违规之举,另一方面,作为教师的我们这样做有损自己的人格和形象。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做,并不能实际提升我们的教育科研的水平和能力,而只能增长我们投机取巧的心理,不利于我们可持续地进行教育科研。或许你会说,职称评审没有论文将会“一票否决”,你让人怎么办?在我看来,既然我们的教师的都应该有相当的文字功底,假如我们足够敏感与勤奋,努力与有心,那么,在我们的教师生涯——可能是10年8年,也可能是10几20年甚至更长时间里,绝不应该缺少积累和发现,自然也绝不应该缺少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而形成的“总结”——论文。如此这般,“论文”还会成为你巨大的精神负担,甚至让你不惜重金、不顾自身的形象让“论文贩子”牵着鼻子走,乖乖地当“冤大头”吗?当然,从更积极的层面来说,当从事教育科研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的时候,我们自身的教育教学的水平也必将水涨船高,可以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做出我们更大的贡献。(六)杂志与报纸眼下刊发教育科研论文与相关文章的报刊和杂志很不少。一般而言,我们的老师对本专业的学术性质的杂志比较了解,但对综合性杂志比如说冠以《××教育》名称的就不是很了解了。并且向后者投稿的老师比之前者要少得多。但我们可知道,几乎每个省市都有自己的教育杂志?因此,全国此类杂志总量远远超过专业性质的杂志?而这些教育杂志有不少其实是辟有“学科研究”或者我们任何学科的老师都可以进入的“教育研究”的栏目的?报纸同样是被我们很多老师忽视的一块园地。不少报纸其实每年都会刊发相当数量的教育教学论文,只不过相对于杂志,报纸的某些方面的要求特别一些罢了。比如说,与杂志相比,由于版面的限制,其所刊发的各类论文或者其他文章多以短小精悍为特色,一般其篇幅不超过2000字,多数在1500字以下。而报纸的出版周期相对于杂志要短很多,可能是我们很多老师未必知道的一大特点。短到什么程度?我的最快纪录是1天——也就是今天投寄,第二天刊出。三,结语教育科研并不神秘。鉴于教育科研对于提升我们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以及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我们每个教师都该重高度视,自觉都该投身其中、参与其中。假如这样并且能够持之以恒,那么,我们的老师自身素也必将更强,教育教学水平更高,我们的教育事业也必将蒸蒸日上。 赞 (0) 相关推荐 【叽叽歪歪】不写论文好多年了...... 不写论文好多年了 开学第一个周末,F老师拿了一篇他新写的论文,叫我帮他看看.那个双休,我腾出半天时间帮他看论文,每每拿起文稿,才看几行字,眼皮就打架了.一篇五千字的论文,一个下午愣是没看完.看论文, ... 左手研,右手教——培训随想录(2) 罗先慧?竟然真是罗先慧! 当大屏幕上显示出讲座者的名字的时候,我很是讶异,又很是惊喜. 其实,我早已熟悉这个名字,只不过,只是文字上的熟悉,真人我并没有见到. 那还是在2013年的时候,一次偶然,我发 ... 30多年教育科研与写作经历的四点体会 2020年7月3日的<浙江教育报>第3版发表了我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教师如何走出教育科研误区?>.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中,在市级以上获奖和刊物上发表的第100 ... 跨越山丘| 大律师30年经验法则和心路历程 "根据我20多年来对律师界和马拉松的了解,我认为一个能够坚持跑步并完成马拉松比赛的律师,一定可以成为一名坚定而优秀的律师.丁一元律师便是这样优秀的律师.不仅如此,他还是一名坚持走刑辩专业化道 ... 一个佛系物理学博士的心路历程,理想还是生活?科研还是转码? 一个佛系物理学博士的心路历程,理想还是生活?科研还是转码? 年龄30+的学员(PMP)考证心路历程! 年龄30+的学员(PMP)考证心路历程! 和17岁女儿从“仇人”到和解,她的心路历程值得每个父母收藏 <青春期父母行动营>的课程结束了,而我的践行才刚刚开始,回顾以前和孩子的相处状态,改变最大的还是自己. 从大女儿上小学开始,每一次写作业,我就开启吼叫模式. 她不会做,我就发火,觉得她笨得 ... 《小王子》与狐狸:从青春到成人,必经之路是孤独的心路历程 他拜访第七个星球--地球时,走进一座玫瑰园,那里开满了与他"独一无二的"玫瑰花一模一样的5000朵玫瑰.令人意外的是,这个让人痛苦的认知,却让他在经历了一段心路历程后,认识了生命的 ... 刘渡舟学习中医的心路历程 在旧社会,师带徒的方法因人而异,大致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老师采用浅显的读物,如<汤头歌><药性赋><濒湖脉学><医学三字经>等教材,向学生进行讲授,并 ... 我的考研心路历程 学姐自述 作为一个18考研人儿,在看到拟录取名单中自己名字的时候心才算真正放下,一路走来真的很不容易,但回想起来也会很怀念.本来有很多想说的,突然要动笔却发现不知道从哪说起,我报考的是湖师大的高等教育 ... 以意相石——管窥中国古代赏石文化由“形”向“意”的心路历程 清初郑板桥曾在石画上题过一段文字,其中点到了米芾和苏东坡两位赏石大家的赏石观. "米元章(米芾)论石,曰瘦.曰绉.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东坡(苏轼)又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