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野:校长职级改革距离去行政化还有多远?

虹野:校长职级改革距离去行政化还有多远?

——“管、办”分离了,“评”还会远吗?

文/虹野

近日看到中国教育报刊登了山东高密关于校长职级改革的文章。文章谈及从1999年开始,高密在山东率先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去行政化,摘掉了校长的官帽子,优选校长自主办学,由此带来了当地教育生态优化、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诚然,有一批优秀的校长自主办学,让懂教育的人去办教育,肯定会提升公共教育的水平。但仅仅有优秀的校长没有施展身手的舞台也是不行的,高密市深化推进管办分离改革,在管住底线的基础上,放权支持校长自主办学。校长们有了用人自主权、决策管理权、资源支配权,为校长自主办学解除了体制机制上的束缚。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在“管办分离“的改革中,校长们拥有了更大的行政权力,对于普通老师来说学校行政化程度完全取决于校长本人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水平。从这个角度来说,“管办分离“的校长职级制度仅仅是行政权力的转移,对于去行政化来说还远远不够。顶多是校长任命、评级中去掉了教育主管部门的一部分行政权力。

当然,对于校长行政权力的控制,高密市也做了一些改革,通过办学理事会、家长委员会、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对校长权力进行监督,各学校建立的办学章程,校长必须按章程办学。但是对于拥有用人自主权的校长来说,即便是有“四会一章程”的监督,学校内部行政化程度并不会比过去减轻多少。更为重要的是,历来作为指挥棒的“评价”权力依然掌握在教育主管部门手里,一条条的评价标准依然显示了行政管理的意志。

即便是引入了第三方专业教育评估团队,也只能保证按照教育主管部门意志制定的评估标准的程序公正,无法避免校长们被教育主管部门行政管理思维所主导。表面上看各个学校校长、教师更加努力工作,但依然无法改变学校同质化的问题,无法改变应试教育的根本问题,甚至会出现局部加剧的情况。

行政化对作为复杂劳动的教育的伤害这里就不再赘述,在去行政化的过程中,“管评办”分离是必经之路,“管、办”分离了,第三方的“评”也不会太遥远。这里需要提防的不是“评价”权力的剥离和下放,这里需要提防的是习惯了被“行政管理”着的校长和教师们已经丧失了独立办学的能力和动力。固然“管办”分离在实际办学中尚有些许不足之处,但是毕竟是在教育去行政化的路上又进了一步。

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