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西辞黄鹤楼”中的“西辞”是往东走还是往西走难倒众学子

众所周知,古人写诗特别注重推敲,最有名的是唐代贾岛的故事,有一天他置身于月明星稀的夜景中,突然灵光一现,写下“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句诗,但在一开始的时候,贾岛本来想把“敲”改成“推”字,可一又觉得欠妥,最后犹豫不决,竟不知到底选哪个。
于是他便用手反复做“推”和“敲”两个动作,以至于进了长安城后不小心撞了京城大官韩愈的轿子。好在韩愈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被他钻研学术的精神打动,与他成为了好朋友,而“推敲”一词也被流传至今,形容一个人做事认真和谨慎。
不过,在古代著名诗人中,有一人是例外,他便是被称为诗仙的李白。杜甫曾这样描述他:“李白斗酒诗百篇”,这说明李白写诗特别自由与洒脱,从来不管用词准不准确,只是由心而发,往往是一壶酒就可以让他作下几首千古之作。
相比贾岛等写诗时不断推敲的诗人,李白看似对炼字毫不讲究,可留下的诗篇却都是经典佳作,这或许就是一种天赋吧。
今天我们来看一首来自李白的送别诗,大家应该都背过,就是那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首联中“西辞”两字曾引起争议,诗人的朋友到底要往哪个方向离开呢
这个问题还出现在诗词大会的节目中,当时有将近四十个人答错题目。这是一首李白写给孟浩然的送别诗,早就被收录在小学必背古诗词中,为何还会有那么多人答错呢?说到底还是没有真正明白这首诗的意思。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西辞”一词,“西”是名词作状语,表示“向西”的意思,“辞”是“辞别”和“离开”的意思,合在一起就是“向西辞别”那么到底是往西去还是东去呢这就和古诗的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搞清楚了“西辞”的意思,有人更加疑惑了,为何诗人一定要用“西辞”,而非“东去”这种明显表示“向东出发”的词汇呢?因为“西辞”一词的确让人误解,如若不知道黄鹤楼和广陵的位置,根本不知道到底该西去还是东去。
这里的黄鹤楼是有典故的,“昔人”便是三国时期的名人费祎,据说他常在武昌边上的酒楼喝酒玩乐,而且他喝酒总是赊账,那里的老板不仅没有怪罪,还总让他喝个痛快。
过了几年,费祎为了“偿还”酒钱,就用橘皮在墙壁上画了一只鹤,据说只要有客人来这饮酒高歌,鹤就会翩翩起舞,酒楼也因此远近闻名,短短十年老板就富甲一方。
突然有一天费祎来到酒楼,老板为他摆酒接风,后连连拜谢,费祎也没说什么。忽然一只黄鹤随着白云飘来,费祎架上黄鹤就西去了,为了纪念费祎,老板就将酒楼改为“黄鹤楼”。
自古以来,“西方”在佛教里一直有着特殊的意思,否则唐玄宗也不会去西方取经了,李白坚持用“西辞”是有自己想法的,他非常欣赏孟浩然,而黄鹤楼本就因典故的加持显得特别神秘,那就让孟浩然此行也如同仙人一般,神秘、洒脱又富有诗意。
这首送别诗虽然有不舍,却没有寻常送别情景中的伤感,颔联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就说明此诗并不煽情,因为三月的扬州正处于莺歌燕舞的早春,一切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孟浩然选择在这个时节下扬州,在李白看来是非常合适的,而李白也是带着虔诚的祝福前来送别的。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李白和孟浩然的深厚情意了,他们到底是怎么认识的孟浩然又为什么要去扬州呢
其实早在公元725年,李白和孟浩然就成为挚友了,当时李白从四川乘船东下,交了很多好友,听说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上,还特地前去拜访。
当时李白24岁,孟浩然36岁,孟浩然可以算是李白在诗坛上的前辈了,孟浩然看过李白的诗后,大肆赞扬,还留李白住了十几天,并热情款待他,两人也因此成为朋友。
至于孟浩然为什么要去广陵,原因非常简单,其实他就是去扬州玩的,三月份的扬州风景最好,选在这个时节去一定能玩得特别尽兴。古代的文人墨客都特别喜欢游历,李白一生放荡不羁,也喜欢四处旅游交朋友,孟浩然当时正在隐居,或许就想出去散散心罢了。
不过透过这首诗,我们已经能感受到两人之间的深厚又长久的友谊了。不过,相对于李白,孟浩然的性情并没有那么洒脱自在,他拥有多重性格,内心有怨恨和失衡,常常将情感一泻千里,难免会伤害他人,而隐居生活和游历山水其实都是为了排遣心情。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图文由大咖说史工作室团队制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