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38分钟!神秘的蚌埠双墩遗址让全国聚焦!

人们惯于把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看作中国文明的主体,或者创造者与推动者,而被长江与黄河南北夹峙的淮河文明,则被视为上述两种文明的延伸和依附。

地处河南舞阳的贾湖遗址,距今大约九千年,堪称淮河文明的杰出代表。几乎在发现贾湖遗址的同一时期,淮河中游的蚌埠也闪现出淮河文明的光芒,一个名叫双墩的村子从此成为中国新石器考古史上的重要地点。

昨天,央视《探索发现》栏目

就来到了这里

↓↓↓

双墩村

拥有春秋时期的国君大墓

更拥有距今7000多年的古老文明

春秋钟离墓

展开剩余86%

双墩遗址全景

双墩,是双墩村中处于淮河北岸的一处高地。在这里,人们发现了许多碎陶片、兽骨、蚌壳、螺蛳。1985年,这里被确定为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考古人员将其命名为双墩遗址。从此,神秘的双墩遗址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

螺蚌壳

太阳崇拜&生殖崇拜

在双墩遗址出土的文物中,一个陶塑人头像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它展现了一个独具特色的人物形象:额头上有同心圆纹,两条长长的月牙眉下,双目圆睁,鼻头微翘,嘴微张,双颊各有5个圆形纹刺,神态平和。

陶塑人头像

根据文献记载,“雕题”和“纹面”是上古先民留下来的一种习俗,刺在额头上为“雕题”,刺在面颊上为“纹面”,刺在身体上为“纹身”。这件陶塑人头像上的雕题纹面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实物例证。

更神奇的是,陶塑人头像表面有一种特殊的物质——云母末颗粒。把它放置在阳光下时,会有星星点点的光芒。这种特殊的视觉效果,为雕塑添加了一分神秘。

太阳神鸟金箔

再将它额头上特殊的图案,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一件双鸟朝阳纹牙雕及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做对比后,专家们发现,这种类似同心圆的图案都是古人崇拜太阳的象征。

虽然地域和时间各不同,但远古时期的先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太阳的虔诚崇拜。

双墩文化遗址

除了这件神奇的陶塑人头像,在遗址中还发掘出了一些大小不一的陶祖。考古人员认为,这些陶祖在当时既有实用性,也反映了双墩古人生殖崇拜的信仰,表达了他们祈求人口繁衍的愿望。

祭祀&符号

在遗址西部,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被人为破坏的陶片,上面有长期使用的痕迹。此外,现场还发掘出大量破碎严重的兽骨,其中以鹿骨和猪骨居多,也有很多水生动物骨骼。大部分兽骨上都有火烧或人为敲打的痕迹。

大量兽骨

面对这样的现场,考古人员推测,这片区域很可能属于双墩遗址的祭祀区。

复原的陶碗(与今天的饭碗外形一致)

复原的盆形陶甑(相当于今天的蒸锅)

随着陶片拼接工作的不断深入,考古人员发现,在600多件陶碗底部的碎片上,都刻有奇怪的符号。这些符号的内容十分丰富,包含各种动物、植物、生活场景和几何符号。流畅的线条和生动的造型,让人叹为观止。

符号陶片

专家们认为,碗底的刻痕应该是一种记录方式。那么问题来了,双墩古人为什么要在碗底上刻画信息呢?

经过分析,考古专家们似乎有了答案。

很早之前,古人就认定:“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祭祀时,这些套碗极有可能是倒扣放置的。倒扣过来的圆形碗如同张盖,陶碗象征着天,而碗底,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双墩古人表述感悟的载体。

刻画符号

这些抽象的刻画图案,是双墩先民从结绳记事向甲骨文过渡的文字雏形。它显示出当时人们已具备象形、指示、会意等方面的文字功能。双墩陶器底部的刻画符号,被确认为我国文字的重要起源之一。

种种迹象表明,早在7000多年前的淮河中游地区,早期文明的曙光已然出现。专家们认为,除了黄河、长江流域以外,淮河流域同样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圆形石饼

来源:央视《探索发现》

编辑:吴静

编审:江志杰

BBFM1079

首赞 +1
平台声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