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瑞典的范跑跑

2014年大热影片《游客》有一个虎头:

美满、和睦的中产家庭来到滑雪胜地,一场“计划内”的雪崩泰山压顶,男主托马斯夺路而逃,亲人凄厉的哀号、呼救只当耳旁风。

有惊无险的雪雾渐渐消散,家庭内部的情感雪崩悄然降临。

妻子艾芭试图与托马斯私下沟通,清除心理上的阴影,后者东拉西扯,拒绝面对事实。

艾芭忍无可忍,当着友人出示手机录像要求丈夫直面自己的行为,表明态度。

人艰不拆,夫妻本是同林鸟,何苦步步紧逼?

西方尊敬、保护、崇拜女性和女士优先的骑士文化、绅士风范,一票否决各自飞。

闯入客厅的遥控飞行器像雪崩一样突然、惊艳:

大难临头,丈夫抛下妻儿独自逃生,在骑士文化的传统里,这种自私、懦弱(即便出自本能)的行为要承受的内疚和外界压力,是汶川大地震中丢下未成年学生跑得理直气壮、跑得大义凛然的范跑跑所无法想像的。

范跑跑的行为在中国也引发了人性与职业道德的激烈争论……

艾芭难以释怀,表面上若无其事的托马斯早已魂不守舍,面对怏怏不乐的家人,更是愧疚难言、肝肠寸断。

无论朋友怎样帮忙开脱,自己如何掩饰,每一个毛孔都浸透了传统血液的托马斯,山巅嘶吼、雪地撒野都无法排泄内心的苦闷,唯有接受灵魂的自我审视和批判,濒临人格分裂:

“我也对他(自己)失望,我讨厌他,我无法原谅他,我无法原谅这个人。我也是受害者,我是自己本能的受害者!”

曾在游戏中作弊,谎话连篇,却从未感觉无地自容!

托马斯彻底崩溃,哭得像个孩子。

理解、原谅托马斯的本能行为,并不意味着道德评判的沉默。人不只靠本能行事,责任意识、责任承担就是人的社会性战胜本能的过程。

这场家庭风暴引发了一对情侣关于爱与责任的唇枪舌战。

因为被女友怀疑可能会像托马斯一样当缩头乌龟,大胡子男人焦虑得彻夜难眠,非要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

假期的最后一天,一直揪住丈夫小辫子不放的艾芭,滑雪时玩“失踪”,给了老公一个在子女面前扮演拯救者的机会,巧妙修复情感裂痕。

阳光重新照耀这个家庭,导演的内心却开始冰冻。

似乎感觉这样结尾太过平淡,不足以打动观众和奥斯卡,导演玩起了反转,大刀阔斧地解析复杂的人性:大巴司机疯狂驾驶,险象环生,惊慌失措的艾芭丢下丈夫、儿女独自下车。

这不仅是在讽刺妻子心口不一,更是为丈夫之前的胆怯、懦弱做最强硬的辩护:

灾难突发,任何人都可能是范跑跑!

人性本能使然,没什么好内疚、羞耻和指责的!

从不吸烟的托马斯接过路人甲的烟卷,昂首挺胸地迈开大步,露出自信的笑容。

一部佳构怎能缺少豹尾?

导演一定为这个出人意表的收束感到骄傲,但他用力过猛,相信不少观众和我一样被震得目瞪口呆:影片之前拍得很好,气氛酝酿、人物情绪拿捏、节奏掌控都很出色,这一蛇尾实在令人遗憾。

唯有大反转才能前后呼应,达到讽刺、震撼效果,但必须自然、可信。

以滑雪胜地、高级酒店的品质,于湿滑的山路安排如此垃圾的大巴司机,比让一个菜鸟驾驶昂贵的B-2隐形轰炸机还离谱。给人的感觉是为了反转而反转,非常刻意,艺术品质大打折扣。

细节决定成败:假如安排一场与司机素质无关的意外,大巴摇摇欲坠,妻子惊惶下车,观感就会截然不同。

附.范跑跑(百度百科)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正在课堂讲课的范美忠先于学生逃生,发表《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一文,细致地描述自己在地震时的心路历程:“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女儿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人,哪怕是我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因为成年人我抱不动,间不容发之际逃出一个是一个。  ”掀起轩然大波,被网友讥讽为“范跑跑”,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师德”的讨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