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日新-- 腧穴热敏化艾灸的操作
腧穴热敏化艾灸的操作一、选穴原则1.先选强敏化腧穴,后选弱敏化腧穴2.先选躯干部,再选四肢部3.先选近心穴,后选远心穴4.远近搭配,左右搭配,前后搭配二、灸法操作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全部采用艾条悬灸的方法,结合临床运用及腧穴热敏化的特性,将艾条悬灸分为单点灸、双点灸、三点灸。单 手双点灸双手双点灸回旋灸雀啄灸循经往返灸温和灸T形灸三 角灸单点灸双点灸三点灸悬灸(一)单点灸单点灸是指对单个腧穴热敏化进行艾灸操作。根据临床操作需要,将单点灸分为回旋灸、雀啄灸、温和灸与循经往返灸。1.回旋灸用点燃的纯艾条在患者体表,距离皮肤3cm左右,均匀地左右方向或往复回旋施灸。以患者感觉施灸部位温暖舒适为度。回旋灸有利于温热局部气血,临床操作以1~3分钟为宜。2.雀啄灸用点燃的纯艾条对准患者施灸部位,一上一下地摆动,如麻雀啄食一样,以患者感觉施灸部位波浪样温热感为度。雀啄灸有利于加强施灸部位的热敏化程度,疏通局部的经络,从而为局部的经气激发,甚至产生灸性感传作进一步的准备。临床操作以1~3分钟为宜。3.循经往返灸用点燃的纯艾条在患者体表,距离皮肤3cm左右,沿经络循行往返匀速施灸,以患者感觉施灸路线温热为度。循经往返灸有利于疏导经络,激发经气。临床操作1~3分钟。4.温和灸将点燃的纯艾条对准已经施行上述三个步骤的腧穴热敏化部位,在距离皮肤3cm左右施行温和灸法,以患者无灼痛感为度。此种灸法有利于激发施灸部位的经气活动,发动灸性感传,开通经络。临床操作以完成灸感四相过程为度(见下述施灸剂量),不拘实际操作时间。(二)双点灸即同时对两个腧穴热敏化进行艾条悬灸操作。操作手法包括回旋灸、雀啄灸、循经往返灸、温和灸。双点灸有利于接通经气,开通经络。临床操作以完成灸感四相过程为度,不拘实际操作时间。(三)三点灸包括三角灸和T形灸,即同时对三个腧穴热敏化进行艾条悬灸操作。操作手法包括回旋灸、雀啄灸、循经往返灸、温和灸。三点灸的适用部位为颈项部、背腰部、胸腹部,如风池(双)与大椎、肾俞(双)与腰阳关、天枢(双)与关元等。三点灸有利于接通经气,开通经络。临床操作也以完成灸感四相过程为度.三、施灸剂量掌握最佳施灸剂量,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防止不良反应。腧穴热敏化的施灸剂量不同于传统艾灸疗法,根据腧穴的热敏化特性以及临床研究结果,腧穴热敏化的最佳施灸剂量以是否完成灸感四相过程为标准。这即能充分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又体现中医个体化治疗的精髓。1.Ⅰ相期:又称潜伏期,是指艾条悬灸热敏化腧穴时,灸性感传尚未出现或即将出现,在这段时间内,艾灸刺激信号在体内进行传导,激发、整合各种功能活动,为腧穴热敏化反应显现从量上逐渐积累。不同疾病、不同部位,其对艾灸刺激的反应速度不同,不同性质病理过程也制约着灸性感传显现的速度,因此有迅速和缓慢之分。潜伏期短的,称为速发型,一般在几秒到几分钟之间。潜伏期长的,称为迟发型,一般在十分钟以上。2.Ⅱ相期:又称上升期,指灸性感传被诱发后,除局部出现热感渗透、扩散、酸、胀、重、麻等感觉外,灸感沿一定的路线传导,直达病区,即所谓的“气至病所”。这是经气激发的表现,是艾灸信号开始在机体内发挥调整、治疗作用的反应。3.Ⅲ相期:又称发挥期,指灸感维持感传路线及感传强度,发挥治疗作用。艾灸刺激在体内发挥着最大的调动能力,艾灸效应仍在不断积累并维持、稳定在一个高水平,这是艾灸发挥最大治疗作用的时相。4.Ⅳ相期:又称消退期,指灸感强度逐渐减弱,沿感传路线逐渐回缩,直至消失。这是机体经过艾灸逐步调整后,机能状态趋向平缓的表现。四、灸性感传对热敏化腧穴施行艾条悬灸,极易出现灸性感传现象,其感觉形式、感传速度、感传深度、感传方向等与传统的循经感传现象比较,有其一定的特殊性。1.感觉形式在热敏化腧穴上激发的灸性感传,其感觉形式以热感为主,可表现为热感扩散、热感渗透、热感感传等。另外还有局部或非施灸部位的酸、麻、重、胀、蚁行、水流感、清凉感等,甚至还会出现非施灸部位的烧灼感、痛感等。艾条悬灸热敏化腧穴引发的灸性感传,其感觉形式可为单一感觉,亦可为多种感觉的复合,所以,应仔细询问患者,注意区别。2.感传速度不同患者,不同部位的热敏化腧穴,其灸性感传速度是不同的,与针刺激发的感传速度范围基本相同。3.感传宽度这在《灵枢·本输》上称为“阔数之度”。在热敏化腧穴上激发的灸性感传,其感传宽度有粗有细,与感传速度一样,变化很大,无固定范围可言。从临床上观察来看,多数是以边缘模糊的线状和带状出现,但也可见片状扩散,或由线成片,或由片成线,不一而足。4.感传深度在《灵枢·本输》上称为“深浅之状”。在四肢的感传线当行经关节处多是曲屈弯转,在躯体的表面则是直行向前。感传进人胸腹腔以后,必然是横穿斜达不受内腔的遮隔,畅行无阻。体表的浅感传,与胸腹腔的深感传,互相衔接,构成一体,寻取捷径而奔赴患处。5.感传走向所取腧穴热敏化的位置与病患的部位,是决定感传走向的一个主要因素。最主要的是循经至病,躯干部也多见前后直达的形式,或是上下分行、左右分支,腰腹部易出现两侧环抱;循行开始或过程中会有分叉多岐的情况;弥漫扩散也是出现比较多的形式,有的是在灸处扩散,有的则是行进一段距离再弥漫全身;灸感行进过程中大多数会如潮汐一起一伏向前推行。6.感传时间疾病轻重不同,完成艾灸四相的时间不同,一般病情越重感传的时间越长。而且同一个病人随着病情的好转,每次感传的时间会缩短,这也是判断疾病轻重和病情转归的一个标准。最长可达数小时,最短数分钟。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8c8a0f570100wao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