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春运“抱怨”
猴年春运,即将落下帷幕。40天的时间里,预计全国发送客流超过29亿人次,其中铁路发送超3.3亿人次。盘点之际,有一种渐渐消失的“情绪”,悄悄诠释着今年春运的新变化。
这种情绪,是春运惯性的“抱怨”。比如,对12306网站的吐槽。虽然春运期间12306网站承受着比平常大数倍的流量压力,但今年基本上未出现“卡壳”,舆论场上也很久没有听到对12306的抱怨声了。
还比如,那些“一票难求”的焦虑,那些拥挤难耐的经历,那些到处堵车的烦躁,甚至是因恶劣天气导致的列车晚点旅客滞留,也鲜见抱怨之声。
春运抱怨,渐行渐远。一方面依靠的是路网的完善、高铁的普及、运力的扩充、应急的有序和服务的提升,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社会的理解、舆论的理智和旅客的理性。在所有春运参与者的共同努力下,成就了一个不被“抱怨”的春运。
春运,像是一场驼上了全中国的人海“战争”。每个人,节前向着家的方向集体冲锋,节后又朝着各自的目标集中出发。在短短的四十天里,务工流、学生流、探亲流相互叠加,单向客流加剧拥堵,艰辛的回家路加剧了“乡愁”。虽然有关部门千方百计把车厢装满对公众的关心、在路上铺洒对游子的温暖,但集中出行和运力不足的矛盾,总是年年生出不同的抱怨。
曾几何时,春运仿佛变成了一场众声喧哗的“春怨”。抱怨运力不足,抱怨车票难买,抱怨“黄牛”猖獗,抱怨路况不好,抱怨服务欠佳……当回家之切与旅途之难形成鲜明对比时,我们当然可以理解公众的纠结。但如果汹涌的抱怨夹着熙攘的人潮滚滚而来,既无助于解决春运之难,也不是哪个部门可以承受的压力之重,更会伤了那些春运服务者的心。
春运大考,压力最大的是交通运输部门,被“吐槽”最多的也是他们。在我们热衷于展示回家的种种无奈背后,一个基本事实常常被忽略:正是交通运输系统的员工,挖潜扩能,加班加点,有家不能回,有年不能过,才保证顺利地完成春运任务。
还有一个事实不可否认,交通运输和其他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正在让“悲情”的春运变得越来越“温情”。比如,开行“摩托大军返乡”专列,加开务工专列,站车送祝福,护送小候鸟爱心接力,为重点旅客提供订制服务,推行“互联网+”智慧春运等等。这些春运守望者的暖心之举,也在无形中消解了春运的牢骚与抱怨。
春运是一张大考卷。借春运检视国情,可以发现区域协调发展的进步;借春运洞察人心,可以看到文明前行的力量。也许我们的春运之旅还不是那么完美,但硬件和软件的同步改善,正在让“年年难”的春运变得越来越好。
温暖多了,悲情少了;理解多了,抱怨少了。这是今年春运显而易见的变化。时至今日,历经30多年的春运难题,虽然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但从渐行渐远的春运抱怨中,我们看到了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