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为了祖国拒绝诺贝尔奖,“抛夫弃子”隐姓埋名,真正的中国脊梁!
如果我们被问道,女人说“我愿意”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样的情景?大部分人会回答,这应该是婚礼上夫妇双方对彼此的承诺。然而,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位女子在回答“我愿意”时,被问到的问题却是“你愿意隐姓埋名工作一辈子吗?”
这位奇女子就是我国原子弹研制专家王承书。她的一生是所有矛盾的综合体:明明在做惊天动地的事业,却被要求默默无闻;明明深爱自己的丈夫孩子,却要狠心抛夫弃子;明明获得了足以名垂千古的名誉,却以坚决的态度拒绝。王承书先生为我国的原子弹事业默默工作30年,是真正的中国脊梁。
王承书出生于1912年6月26日,正值民国初年。出生在那个时代的女性,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不幸的是那是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幸运的是,那也是个破除封建束缚,追求女性解放的时代。王承书幸运地出生在一个殷实的诗书之家,也继承了家族探索科学真理的良好品质。
虽然青少年时代的王承书体弱多病,但是仍然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坚持和同学一同参加考试,仍然以优异的成绩成功升学。在学习中,王承书表现出了十分惊人的数学天赋,1930年她进入燕京大学物理系。在燕京大学求学期间,她不但以第一名的好成绩取得了学校最高荣誉——“斐托斐”名誉学位,也收获了最美好的爱情。
1939年王承书与她的导师张文裕教授结婚,婚后她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希望继续深造。而丈夫张文裕对她出国求学的决定十分支持,这也成为她继续从事研究工作的动力。
于是她选择了美国密歇根大学继续学习,同时她申请了密歇根大学的巴尔博奖学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巴尔博奖学金没有颁发给已婚妇女,而对王承书是个例外。
密歇根大学十分珍惜这个来自中国的、极具天赋的才女,王承书也表现出惊人的学习能力。在美国期间,理论物理学权威乌伦贝克教授曾是王承书的导师和合作者,这位导师对王承书的研究给与极高的评价,王承书也发表了多篇处于当时这一领域世界前沿的重要论文。
出于对王承书及其研究成果的肯定,密歇根大学邀请王承书任职密歇根大学副研究员和研究员,普林斯顿研究所也曾经两度邀请王承书参与研究工作。
如果这样研究下去,王承书极有可能获得更大的成就,甚至成为诺贝尔奖得主。可是王承书报效祖国的热情从未熄灭。新中国成立后,王承书立放弃了美国的高薪工作,与丈夫一同回国。她回国后,被安排到了研究所工作,并且兼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
然而,新中国遇到的困难数不胜数。为了不被帝国主义欺压,我们开始研制我们国家自己的原子弹。由于研究原子弹是一项秘密任务,涉及到我国的国家安全,为了保护研发人员,为了保守国家秘密,所有研发人员都必须隐姓埋名。
面对隐姓埋名的要求,王承书选择欣然接受,放弃可以陪伴丈夫、孩子的美好生活,选择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没想到这一“隐”就是三十年。在小学五年级课本里,一篇题为《隐姓埋名三十年》的课文写道:“ 1961年春季的一天,国家二机部副部长、著名科学家钱三强把年近五十的女科学家王承书请到自己办公室,神情庄重地说:'祖国需要自己的科学家研制原子弹。这是保密性极强的工作,你将不能再出席任何公开会议,更不能出席国际会议。你愿意隐姓埋名工作一辈子吗?’'我愿意!’王承书不假思索地说出这三个字,声音不高,却十分坚定。”
从这声“我愿意”开始,王承书默默为祖国付出了三十年。
林则徐在《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中写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无论是在前线年代舍生取义的民族英雄,还是在后方默默付出的无名之辈,只要国家需要,他们就能够放弃荣誉,大义凛然说出那句“我愿意”,这才是真正的中国脊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