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黄颡鱼之腹水病
黄颡鱼腹水病,又称为出血性腹水病,由细菌感染引起。患病鱼吃食减少或不吃食,离群独游或悬浮于水面。病鱼体色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无食,胃苍白,肝脏呈土黄色,脾坏死,肾脏有霉黑点。病鱼食欲下降,甚至闭口不食,运动失调,死亡率高。
危害及流行
该病在苗种和成鱼饲养期间危害最大,在苗种培育阶段易发病,死亡率高达80%。在高温季节暴发,来势猛,蔓延快。当水温在25~ 30℃时则出现明显病鱼大批死亡的现象。成鱼养殖阶段,多发生在5月份,死亡率高达90%。
引起腹水的两类原因
1、病原微生物因素: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的感染,会造成局部或者机体大面积的组织受损,机体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腹腔内液体的产生和吸收动态平衡被打破,血液中的血浆胶体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腹腔,形成腹水。常见的引发腹水病的细菌有气单胞菌,爱德华氏菌等。最常见的引发鱼类出血腹水的病毒有叉尾鮰病毒,鲤疱疹病毒等。
细菌感染形成的腹水(又称出血性水肿)由于细菌本身释放的溶血素,造成机体内血细胞的溶解和血红素的释放,这也是为什么像细菌性败血症引起的腹水多尾淡红色或者血红色,而病毒性疾病引发的腹水多为淡黄色,或者无色透明液体的原因。
2、饵料当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对机体的影响,营养性因素导致的腹水多为淡黄色或者清亮透明。
案例分享:
在每年的4-5月,黄骨鱼苗的培育过程中,由于养殖环境(水质,天气等)的不稳定,加上部分养殖户在运输,过塘等操作过程中的不慎,很容易造成出血性水肿,给黄颡鱼苗种培育造成较大的威胁。
在实际处理的过程中,很多养殖户误认为是细菌性败血症出现的腹水,导致体表充血,带血的腹水导致腹部膨胀,反复使用消杀类产品,结果鱼越死越多。
下面,笔者就今天5月份处理的一起黄颡鱼苗出血性水肿病的处理流程和结果跟踪进行分析总结,以为大家以后遇到类似问题处理提供参考建议。
一,病情分析
5月初,佛山一黄骨鱼养殖户发现自己养殖的20天左右的黄骨鱼苗出现出血性水肿,在当地渔药店处理未果,有加重的趋势,遂拿病鱼到门店寻求解决方案。病鱼情况如下:
病鱼头部有充血,鳃正常,无寄生虫。解剖可见腹腔内有大量透明的腹水
由于苗种阶段,饲料投喂量不高,水质经过检测,氨氮,亚盐,pH均在正常范围内。
二,处理建议
根据病鱼的情况,结合当时鱼发病几天的天气及管理情况,初步判断为应激性出血水肿,应激为导致鱼苗体表充血和机体机能紊乱,出现腹水的主要原因。因此,给出如下建议:
上午使用安多福(优质聚维酮碘溶液,1瓶2亩米)+泼洒姜200克每亩,4-6小时后,使用激活(主要成分为生化防腐酸等)1包2亩+三宝VC,连续使用2天。
内服:宝饲迪(益生菌)100克拌料40斤+生物发酵料进行投喂。连续使用2-3天。
在本案例中,首先,对病因的判断是关键,黄颡鱼苗期多发的出血性水肿,很多人容易把它误诊为细菌性败血症,处理方向的不正确,导致疾病逐渐加重。
在初步判断应激为主要病因后,抗应激,体质调节成为关键。选用优质的聚维酮碘(对病鱼的刺激性小)和泼洒姜,三宝VC进行强应激处理,使用三宝VC(1包1亩)和生化防腐酸进行体质的修复处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该方案中,剂量也很关键,三宝VC的用量为1包1亩米。
病因的诊断鱼病,产品的选择和搭配,剂量的控制,用户的严格执行这些都是基层鱼病治疗取得效果的关键点。(来源江门砖头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