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让黄子澄、齐泰谋划削藩,先削朱棣的同母弟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十六,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六天后,皇太孙朱允炆登基为帝,以次年为建文元年,此时朱允炆二十一岁。

朱允炆的生母是吕氏,吕氏本是太子朱标的次妃,在皇太妃常氏去世后,吕氏被扶正。朱允炆登基后,尊生母为皇太后,被称为吕太后。

吕太后的家族在朝中的地位并不显赫,难以对朱允炆提供鼎力支持。或许,因为自己的势力不够强大,朱允炆才会如此深切地感受到藩王势力对自己地位的威胁,才会对藩王的势力如此忌惮,才会急于削藩。

朱允炆被册立为皇太孙后,对镇守边塞的各位叔叔的势力忧心忡忡。有一天,在东角门,对翰林院修撰黄子澄说:各位藩王拥兵自重,怎样才能节制他们?黄子澄回答:诸王虽有护卫兵马,但是仅能自守,朝廷的军队和卫所犬牙交错,互相牵制,一旦有事,派出朝廷的精锐之师前往,他们能抵挡吗?

黄子澄还举出汉朝七国的例子鼓励朱允炆:汉朝的七国并非不强大,他们最终失败,说明朝廷的军队以大制小、以强制弱,诸王必然无法不是对手。

朱允炆听后对黄子澄说,“兹事终仗先生矣”(《明太宗实录》)

问题是,朝廷削藩真的有这么大的胜算吗?削藩之后谁来统领兵马?谁来镇守边塞?谁来抵御外敌入侵?朱允炆的亲叔叔们如何妥善安置?都废为庶人,将他们囚禁、流放?还是让他们只做安享富贵的亲王?今后朝廷对宗室的定位是怎样的?

黄子澄比燕王朱棣大十岁,洪武十八年考中进士,会试第一,当时黄子澄三十四岁。据说,黄子澄参加殿试时,朱元璋问他的年龄,他回答后,朱元璋接着问他是哪年出生的,他一时紧张没答上来,于是朱元璋让他成为探花。

明初的科举考试竞争激烈,黄子澄能在会试时名列第一,一方面说明他的才学和聪颖,另一方面或许也说明他此前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以书为伴。

黄子澄考中进士后,被封为翰林院修撰,对诸王的情况并不了解。

燕王朱棣在北方征战多年,他的实力早已不仅仅局限于燕王府的几千名护卫,而是对北方诸多卫所的将士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控制力。

可是,朱允炆很相信黄子澄,即位后的第二个月,便任命黄子澄为太常卿,让他与齐泰同参军国事。

这年六月,朱允炆提拔兵部侍郎齐泰为兵部尚书,翰林院修撰黄子澄为太常卿,同参军国事。

齐泰是溧水人,本名齐德,洪武十七年,在应天乡试名列榜首,第二年考中进士,曾经担任礼部、兵部主事。

因为谨身殿遭到雷击,朱元璋去郊庙祭祀,下令挑选九年没有过错的官员陪从祭祀,齐德被选中,朱元璋赐名为泰。

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将齐泰从兵部郎中提升为兵部左侍郎。当时,兵部郎中正五品,兵部左侍郎正三品,兵部尚书正二品。

朱元璋曾问齐泰边境将的姓名,齐泰竟然一个不错地全都回答出来;朱元璋接着问各类图籍,齐泰立即从袖中取出手册,呈给朱元璋,上面的记录简要而详密,朱元璋对他的才干颇为惊奇。

朱允炆提拔齐泰、黄子澄后,让他们秘密商议削藩之事。

齐泰认为,燕王的实力最强,为藩王之首,应先从燕王朱棣下手;削了燕王后,其他藩王自然无法与朝廷抗衡。

可是,黄子澄却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他认为,燕王一向行事谨慎,没有明显过失,师出无名,仓促动手,恐难成功;而周王、齐王、岷王、代王在先帝时就多有不法之事,周王朱橚是朱棣的胞弟,先削周王,如同剪去燕王的手足。

于是两人商定先从燕王朱棣的同母弟周王朱橚下手,然后上报给朱允炆。

洪武三十一年八月,朱元璋去世三个月后,朱允炆宣布周王朱橚有罪,下令将其废为庶人,流放到云南蒙化。

燕王朱棣:秦王、晋王接连去世,朱元璋去世时,朱棣成为藩王之首

燕王朱棣:朱标去世,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棣无缘储君之位

燕王朱棣:朱元璋深爱的马皇后去世,朱棣回京师奔丧,初遇姚广孝

燕王朱棣:迎娶徐达长女后不久,去凤阳历练,四年后就藩北平

明成祖朱棣:出生于朱元璋与陈友谅生死相拼时,少年时获封燕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