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京剧协会成立二十周年感怀(附:演唱会实况视频)
2018年3月份时接到厦门大学物理系教授蔡端俊学弟的邀请,我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参加厦门大学京剧协会成立二十周年的活动。原本认为只是为了自己的一次旅行,却原来也为了更多的人。
说为了自己,还是因为心中对京剧和对母校的那份情感。1994年我来到厦门大学读书,在那里我结实了许多厦门当地的票友,也结识了厦门大学生物系的胡维弘教授和倪桂芳老师夫妇,以致我在被称为京剧沙漠的厦门也能延续我对京剧的喜爱。与胡维弘老师的交往,可以参见我的另一篇文章《我与厦门的京剧缘(一)怀念怀念胡维弘老师》。
我在厦大的京剧活动,大概可以判断为1996年之后。那时我初学京胡,经常在芙蓉四三楼的阳台上释放“噪音”。不久之后循声而至的有两位同学,这两位同学也成为我在今后的生活中难以忘怀的两个人,他们是朱家锁和蔡端俊。从此,芙蓉四的“噪音”由独唱转变为三人“合唱”,厦大有关京剧的活动也不再孤单。这次对于众多同学来讲是“难以忍受”的噪音之会,却是厦大京协二十周年的最初起点。
我们三人在芙蓉四和芙蓉湖留下点滴快乐既青涩又美好。后来朱家锁回到天津在银行工作,蔡端俊则一直在读到博士,现在成了年轻有为的科学家。
一个以京剧为内容大学的社团,前后能延续20年时间,堪称奇迹。最应该感谢就是胡维弘老师和蔡端俊师弟。
厦门大学京剧协会最先起意成立是在1997年下半年。生物系李论同学不是京剧迷,却有了一颗能想象的大脑,他最先提出了成立京剧协会的想法。这个想法通过李论的同学苏蔚传递给蔡端俊、传递给我、朱家锁,也传递到胡维弘老师。在胡老师的帮助下,1998年上半年,我们完成了学校社团审批所有的申报工作,最先在申报材料上签字画押的是李论、我、蔡端俊、苏蔚、朱家锁、曹孟新、陈泥。这次二十周年活动,除了对京剧没有感情的李论没有到场之外,其余众位悉数而来,看来每个人心底的那个梦还在。
厦大京剧协会1998年的筹备组
由于我和朱家锁在1998年从厦大毕业,所以作为创始人的我们并不是京协会员。蔡端俊成为了首任会长,后来我又认识了丁磊、张金辉、孙玉玉等诸位京协学弟学妹。这一切随着我从厦门返回天津俱都失去联系。只能从与胡老师的点滴交往中知道一些厦大京协的只言片语。胡老师退休后在厦大开设京剧欣赏选修课拉开京剧在厦门大学普及的帷幕,学成而归的蔡端俊教授接过胡老师的教鞭,继续为自己的爱好默默奉献。
两三天前同好友谈起厦大京协的二十年,他感慨说,我们在大学也组织过京剧协会,现在早就烟消云散,厦大京协因有胡老师和蔡学弟才能坚持到今天。我自喟叹,此二位功不可没,况且此次20周年活动,蔡端俊亦是劳苦功高。
京协20年,学弟学妹们也来来去去二十届,除了“聚首歃盟”的几位之外,其余者相识甚少。这也是我当初认为是为了自己而来的原因之一。相信也是大家的心情。几日相聚,却完全颠覆了这种想法。
29日下午为报道和彩排。同学之间都是初次见面,传递的却是诸多的熟悉与亲切,似是神交已久。其中根源非京剧亦京剧。活动的高潮我觉得是第二天的座谈会,每一个人的发言将20年的时间粒粒成串。李金洋学弟甚至保存着我们当初申报的原始材料,足见感情之深。尤其是一些年纪稍小的学弟学妹,能抛下工作家庭、放弃假日休息,参加活动,也让我感受到了这份情的弥足珍贵。
我在发言中追思了胡维弘老师,他也是所有参加活动的同学的精神导师。京剧是爱好、也不是爱好;社团是社团,也并非社团。是爱好将大家聚在一起,是精神将彼此永记在心。胡维弘老师所做的一切皆已超越他爱好的范畴,古稀之年他在厦大开设京剧欣赏课,义务为京协辅导教学,带队参加全国高校的诸多活动;耄耋之年他抱病为厦门的部分小学开设京剧欣赏课,还上台评点京协会员中文有戏的演出……对京剧,他是真爱,没有索取。
当初胡老师开课之时,厦门票友中多有反对:学生毕业各奔东西,培养了又不会保证能留在厦门。大家觉得胡老师的功夫是白费的。二十年过去了,胡老师也已经故去,可是京协还在,精神尚存。此次座谈洽能说明,当初撒下的种子遍布全国、甚至远赴海外,他们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含苞绽放。胡老师泉下有知,定当欣慰。
胡老师夫人倪桂芳老师说,当快乐大于麻烦时,解决这个麻烦就值得!
20年时间不短、座谈会也并非终点。传承于胡老师、长存于诸同学心中的精神也必将成为大家前行的动力。
下午的演唱会更像是嘉年华,是一种积存数年感情的厚积薄发。在这里我又相识了黄云、李丽、方舟乐、楚照等同学。
感谢厦门京剧爱好者联谊会的乐队老师,一连两天早来晚走,为同学们服务。鼓师杨文金老师退休前是福建省建瓯京剧团的专业鼓师,也已经八十多岁,腿脚已然不好,这两天都是提早出门,害怕在路上耽搁,延误了演出。我与杨老师二十几年前就已经熟识,但是他头脑不如以往,见面总问我姓名籍贯,但是他对彩排时对过的点子和节骨眼却不曾忘记,对京剧的热爱已经深入了他身体的每个角落。
裴玉秀老师乐观向上,从京协成立一直为同学们服务了二十年,她整理资料、教授唱段、组织活动、参与讲学,现在她已经80岁了,仍然希望继续为京剧协会鼓劲出力。
87岁的丁道荣老师也来到的现场,他拉着我的手:你从厦门回去的时候就给我拉的《将相和》,明天一定要再去票房,咱们再合作一次,可传佳话,可为留念。果然,转天我们又合作了《法场换子》,老人家演唱后同我紧握双手。在厦门票房里我还见到了张月新、殷敬之、李莉、王静兰、周奇英、洪顺娇等好友,期待相逢有期。
王守棠老师的到来是我没有想到的,感谢她的学生陈斌对王老师的照顾。王老师走路已经很吃力了,我搀着她的手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仿佛回到二十年前,在她家里吊嗓唱戏谈笑风生;回想起她的爱人王绥老师为我们泡茶洗水果。我说,王老师,我背您上楼吧。她说,不,我攀这栏杆可以走。就这样她从一楼一直走到三楼。她说:这次听说你来,我才出来,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出来了。听后我潸然泪下。
5月1日继续着激动的余温。蔡端俊学弟中午继续宴请大家,丁磊、苏蔚、黄云陪我去了厦门京剧票房。晚上在楚照房间海空神聊,不知时间之长短,以致隔壁之人砸墙以示抗议。这是我在厦门的最后一晚,而这一晚也最为温情。最后大家的合影也是我最为喜欢的一张。连日来,倪老师颇为劳累和激动,见我数面,几度哽咽落泪,我对她的健康甚为担心,怕她劳累过度。这张照片中,倪老师端坐中间,学生晚辈环聚身后,她开心欢乐、满足安详……
为了自己而来的旅行,却带走不一样的温情与牵挂。感恩京剧,感恩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