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万库 | 对《人文商都》的感受
自从网络年代有了智能手机,不仅建有微信家人,同学群,而且能在订阅号感受弃学38年以后精神匮乏空虚,分享正能量平台的食粮。《人文商都》在贴身亲近不过了,适合乡下人的口味。尽管手机光线刺激眼睛,对于一个高度近视者来说更不言喻。
《人文商都》前两年就门阅上了,不咋看,近乎不温不火。
今年春节,一场席卷全国的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波及农村每个庄户人的心,我镇附近村庄从武汉回来的大有人在。为防治交叉感染,镇政府非常重视向村民发传单,农民群宣讲,派出所还派出宣传车每天沿村逐户宣传,不聚餐,不走亲,街上人不扎堆,老实呆在家里,乡道村口设卡,婚丧事简办。一时间我的“老供销社”原本红火热闹的气氛嘎然中止,我的消费者的踪影全无,只有日用必需品的才来买一次不逗留。
大锅饭那会儿,村里共设四个生产小队,每个小队200多人口。生产责任制后随着外出大军的涌动,我村现在常住总人口为200人。“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做买卖开小卖部也得另辟溪径,近些年乡村街上流动卖货车多如麦枳,为把顾客吸引住,与妻共同经营的商店热情欢迎他们来家闲坐。100平米的家让他们烤上大炭火炉一起练大评,侃大山、每年寒风抖峭的大冬天街上存站不住人,家里又憋闷。吃惯的嘴跑断的腿,随便淡任意笑,到了回家吃饭的时侯,他买点这你买点那,这样自然少不了主人一天多半夜的陪伴,我看手机的机会就少了。
疫情两个月,人们不出门,亲戚不走动。“老供销社"门庭冷落,主人宅家无聊,看书没书读报没报,翻阅手机的时间多。对《人文商都》越发上瘾,每日出一篇美文都认真细读,夜里睡下后被窝筒里再读两遍。作品均出自乡村业余文学爱好者,半途缀学的农民子弟,回乡创业在外打拼。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篇篇佳作触动心潮,也为留言栏圪塔几句。在商都某小区77岁老母隔三差五打电话,叮嘱要少看手机,你的眼特殊保护不好眼睛,你媳妇儿日后……。的确我与手机相视的距离仅仅2寸远,就这样一边欢送顾客一边阅读《人文商都》。作品贴身读者贴近生活大部分反映农村的事。
一位叫闫明喜的作者,翻阅到去年十月份的《人文商都》,查看他写的文章。他的年龄,家庭状况跟我相似,只不过人家外出谋生,我是热土难离,同样不爱学习,夏天逃课寻雀窝。还有牧人,回乡创业年轻人剌彦林等等作品深暖人心。我也想加入《人文商都》投一稿。
疫情好转了,村道解封了。人们回到正常的人生轨道,我的“老供销社”重演红火热闹,再高再大的人噪音也阻挡不住我阅读《人文商都》!
投稿微信:nmrw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