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交往,如何达到一个最舒服的状态?

每个人从出生开始,会经历各个人生阶段,我们在体验这个社会化的过程中,会遇见各式各样的人;在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都承载着过往经历、家庭熏陶、自我成长等因素。

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世间上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

“一千个读者眼中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

那么遇到了事情,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更好呢?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庄子·秋水》记录了这样富有哲理的对话: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儵(shū)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与朋友惠施在外面游玩,在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交流。庄子双眼望着水里面的鲦鱼跳跃而出说:“儵鱼游玩得从容、悠哉,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不快乐呢?”

细细品味这句话,我们不是那些在水里游的鱼,确实不知道鱼到底快不快乐呢,不能轻易妄下结论,所以我们不要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他人的生活。

《论语·卫灵公》记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阐述的是与人相处的精髓思想。孔子所表达的是,人们需要以对待自己的行为为参照点来对待他人。人们待人接物的时候切勿心胸狭窄,而应该宽恕待人,宽宏大量。

如果自己所不欲的,强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还会将事情弄得糟糕甚至到无法收拾的地步。人际交往需要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具体体现。

启迪多元思维

1+1等于几?很多人认为很简单,脱口而出等于2。

可是数学家为了精确证明1+1等于2付出了无数的精力,作家会说1+1等于3,哲学家会说1+1等于0。不同研究领域的人会对1+1内涵的理解度不一样,表现方式迥异,从而得出的结论会截然不同。

数学家遵循着科学探索,注重严谨、认真、逻辑推理的正确与否,所以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去证明1+1等于2。

作家更偏重于人文情怀中情感抒发的部分,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跌宕起伏的剧情、悬念丛生的剧本、高潮迭起的故事,因此不太注重数量及事实,往往用夸大的语言进行虚实结合创作作品,所以1+1等于3。

哲学家更偏重于用抽象的思维总结万事万物的规律,辩证地从正反两个方面看问题,全面阐述利与弊同时存在,所以1+1等于0。

正心正举

专注造就卓越,跨界引领创新。

如果数学家、作家、哲学家们仅仅只从自己所在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个话题,因为各自的角度不一样,就会产生完全不相同的认知,认知不一样就会得出千差万别的结果。

放眼整体社会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件事情因为处理的人不同,那么采用的方法也可能有差别,最后得出来的结果更有差异。

我们需要用矛盾对立统一的思维去看待这个世界。

万事万物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矛盾无时不在、矛盾无处不有,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我们需要学会与矛盾共舞,与人相处时将心比心,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及体验难处,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我的内心世界。

比如思维模式、观点立场、情感共情等与对方互相联结起来,从而与对方在思想上、情感上得到共鸣,为互相增进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它既是一种同理心式的理解,更是一种有整体观念赋予情感的关心,这需要我们做到对已对人同一准则,更进一步的境界则是宽人严己。

拨迷见智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矛盾的状态,关键是我们需要用积极的态度与矛盾相处,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处理矛盾。

开启自在之门

绝大多数的三到四岁的小孩子特别不喜欢呆在商场里,小孩子在人多的场合经常痛哭流涕、情绪失控,这常常让大人们莫名其妙,觉得不可理喻,为何商场里极其丰富的商品都不足以吸引住小孩子呢?

有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轻而易举地解读了这个问题。他使用的方法非常的简单:他蹲下来从小孩子的位置来看世界,当他处在和小孩子同样的高度环顾四周的景象时,结果发现看见的都是大人们的腿,小孩子没有办法看到别人的脸。小孩子长时间处在一个满是腿的世界,怎能不哭呢?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瑞格曾经说过:“事物本身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它们。”我们学会换位思考,才能达到互相体谅及尊重。人们以这样的心态说话、做事才能让人感觉舒心、愉悦,并且直达人心。

释迦牟尼曾说:“无论你遇见谁,都是你生命里该出现的人,都有原因,都有使命,绝非偶然,这个人一定会教会你一些什么。”

喜欢我们的人给了我们感动,我们喜欢的人让我们懂得了爱;不喜欢我们的人让我们体验了自省,我们不喜欢的人教会了我们宽容。 没有人是无缘无故的出现在我们生命里,人与人之间将心比心,都值得珍惜及感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