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设”挟持的你如何活回自我?
文/成萧何 正心正举特约作者
主播/小尾巴
内观己心
人设,原指小说、动漫中虚拟人物的形象构建与性格特征设定。将该词汇从二次元搬到现实,且套用在我们自己身上,本就是一种嘲讽。
然而无奈的是,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为迎合着他人的期望,而不得已地改变着自己的外在形象,甚至让自己的内外背离。而外面那套迎合他人的假膜,即是可悲的人设。
步入社会,我们不由地会承载着他人的期待,可能是领导的看好、可能是同辈的敬慕。这些期待既是压力也是动力,逼迫着我们不断地完善自身,但压力终究是把双刃剑。
如近期的北大吴谢宇弑母案。吴谢宇原先的人设堪称完美,一米八的身高、为人亲和、中考第一、高考提前录取、分数堪乎状元、身在北大,亦成绩优异……然而白璧尚微瑕,如此完美、顶尖的人设,所承载的压力,也非我等常人所能想象。
他人授予的期待超载,导致心理崩溃,人设瞬息崩坏。吴谢宇是典例,却不是个例。
外察世界
外界的期待,可视为双重性质的压力。这等环境下,可能是适者生存,也可能是一败涂地。
吴谢宇的母亲谢天琴是一位极为传统的女人,她任职教师,为人清高,严谨甚至刻板。通过案件发酵过程的分析总结,其生前对吴谢宇所施加的完美苛求,可能是造致吴谢宇心理扭曲的主因。
我们总不免向身边的朋友提出各种要求、期望,更别谈是我们的孩子。很多人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于是便以此为由,毫无节制地施加期望。实际上,这些期待反而成了他们骋驰正道的约束。
那些冠冕堂皇的“期望”,都只是我们为满足自己的欲念罢了。
我们承受着他人所施加的、一种名为“理想人设”的欲念。同时也将这份压力不断地向四周、向下一代传递、扩散。最终这些社会欲念会聚焦在某一个优秀的人身上,愈发富集,少顷便崩塌瓦解。
启迪多元思维
生物学中,生长素是一种主要促进植物生长的植物激素。但实际它存在着双重性,一旦超过规定浓度,生长素反而会抑制植物生长。
我们予以彼此的期望亦是如此,只有在特定的浓度、合理的范围内才能发挥最大效用。若是将这份期望给予到了一种极端,那么便会化作一种负荷。我们的好心,也终将酿成祸端。
心理学曾有研究,当你先去接触冷水再接触温水,你会觉得温水热;而当你先接触热水后,却会觉得温水凉。同样的一份温水,却带来了不同的感觉,这便是“冷热水效应”。
有些人天生便是讨好型人格,本能式地想满足每一个人的需求。这份本心固然是好,但人的欲念终究难有尽头,过度地迎合他人的期待,只会不断地扭曲自己的人设,最终累倦的是自己,崩溃的也是自己,但造成损失的,却是全社会。
无论是社交还是家庭,其实我们可以减少一些对他人的期待,说不定彼此心里稍微退去的一步,能够造就一片海阔天空,让期望过载的环境压迫能够稍趋缓和。
正心正举
孰是孰非,吴谢宇案件是一个家庭的,更是一个社会的悲剧。但是如果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期待施加与人设扭曲是双向性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施暴者,可能成为受害者。那么如何减少这类悲剧发生呢?
第一,予己。增强自信,充实自我。
外在形象应是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集合。我们不应过分地重视他人的看法,以导致自身过重的负担。一味去迎合他人的期待,某种程度上是源于自身信心不足,对自身审视不明。
因此,适当地放空自己,去寻找、充实一个真实的自我,毕竟人并非只是他人期望所堆砌的一个光鲜亮丽的人设。
第二,予他。适度降温,杜绝捧杀。
人被吹捧、夸赞、仰慕得越高,便需要更多的精力去维持现状。像明星、学神等亮丽的人设,一旦摔了下去,便是粉身碎骨、万劫不复。
适当地减少一些自己对他人的期待。降低一些对他人的期待,正如上文曾述的冷热水效应,如此,他人的回报会让你觉得更加温暖舒适。
统一好自我与他人的标准,避免“好心酿造出血腥”、“希冀变质成毒剂”的悲剧发生。
第三,予后辈。鼓励支持,亲善为友。
长辈们的期待,往往会成为一位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阻力!
我们的人生多少会有不如意,于是便会将近乎所有的期待和一切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转移给后代,实则不当。
为人父母,应适当降低对后辈的期望值,毕竟一个孩童的摸爬滚打,少不了坎坷与挫折,只有正视那些不足和瑕疵,他们的羽翼才能更为丰满坚韧,他们的笑容才能愈发真实灿烂。
拨迷见智
一定程度上,他人的期望的确能促发自我的成长。但不要让他人承载过多的期望,压垮、扭曲你对自我的“人设”。
开启自在之门
身处社会,一个人如果不能做到“知行合一”,就无法从“人设”活成真实的自我。如果内外背离甚远,只会拖累自己的灵魂,承受着无人知晓的痛楚。
因此,为了真正意义上完善自我,我们需要合理地取舍他人所施的期待与欲念,毕竟“我之所成,惟我一人”。只有真正认识自我,做到“一己之修明”,才能无愧于己,亦无愧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