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子罕篇(七)
01
原 文
子罕第九
09.07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02
释 解
孔老师说:“你们认为我知识广博,多能多艺,无所不知,可以应问无穷。我真的有知识吗?其实我是没有多少知识的,许多时候我是无知的。一位乡野平民请教于我,他的样子会很诚恳,因为他会认为我会对他的问题很清楚,能给他帮助和指点,其实很多时候我也是了无所知,心中茫然空空的。只是我会发自内心的真诚,设法帮助他解决问题或者帮他去疑解惑。这时我会针对他的问题,反复询问问题的终始本末,从正反、利害、得失、因果等方面的两端不断设问、分析、比较。如此往复不断直至穷尽其意,得到与天时、地利、人道相和谐的结果。他得到了满意的答案,我从中也对我原来所不知的地方有所了解和把握,从而通过别人的询问而有所得。这才是我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才艺的来源。”
03
释 字
空
《说文》:空:窍也。从穴工声。苦红切。
《玉篇》:空:尽也,大也。亦窍也。
汉字“空”从穴工声,穴,表洞穴;工,兼表筑捣挖穴之意。本义是孔穴,引申为内无所有、空虚、空间、没有或者表示空闲、空隙等义。
叩
《玉篇》:叩:苦候切。叩击也。
《广韵》:叩:叩头。
汉字“叩”从卪口声,卪,表示跪坐之人。《广韵》“叩,叩头。”本义为行礼俯首至地,磕头。又借作“敂”,指敲击,引申为攻打,又表示敲打发出的声响,引申指弹奏。又通“𧥣”,从言口声,指叩问、询问。又通“扣”,指拉住,套住,覆盖。
04
素 说
前一章通过圣者与多能的关系的辨析,让人们体悟多能的面向是世俗的,所追求的往往是财气和名利,而圣者行事之面向是崇德向道的,从而把握君子和圣者的所思、所想、所行的出发和落实之处,从而把握君子的顺道义、尽人事、止至善实践之旨要。本章承前章老师的“多能”,通过老师的自述让弟子把握获取才艺技能的基本方法。老师说:“你们认为我知识广博,多能多艺,无所不知,可以应问无穷。我真的有知识吗?其实我是没有多少知识的,许多时候我是无知的。一位乡野平民请教于我,他的样子会很诚恳,因为他会认为我会对他的问题很清楚,能给他帮助和指点,其实很多时候我也是了无所知,心中茫然空空的。只是我会发自内心的真诚,设法帮助他解决问题或者帮他去疑解惑。这时我会针对他的问题,反复询问问题的终始本末,从正反、利害、得失、因果等方面的两端不断设问、分析、比较。如此往复不断直至穷尽其意,得到与天时、地利、人道相和谐的结果。他得到了满意的答案,我从中也对我原来所不知的地方有所了解和把握,从而通过别人的询问而有所得。这才是我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才艺的来源。”本章老师通过“叩其两端而竭焉”的比较分析方法,让弟子把握其从“无知”到“有知”的求知过程,掌握君子的为学之道在于“求为可知也”,同时也体现了老师善于从“下问”之中获得知识,成就自身的胸怀和境界。
本章需要注意孔子的才艺境界并不是“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而是其从日常的生活中,敏而好求而获得的。因此本章不是孔子的谦逊之词,而是实话实说,通过从“无知”到“有知”的言说,体现了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诚实,体现了“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因此本章的关键在“叩其两端而竭焉”。所谓“两端”就是通过对事物多角度多层面了解、分析、研究之后,作出合乎情理道义的判断和解释。是适度不偏合乎天道仁伦,的中庸之核心“执其两端,用其中”。这是对事物做到“无私意于其间”,从而自觉达成合乎于道义的仁德,因此“叩其两端而竭焉”正是孔子日常行事谋事的思考的基本方法,同时人们应该学习把握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我们读《论语》不应该过度圣化孔子,孔子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凡人,只是由于他能通过从“生”中把握“知”,通过好学“敏而求”得到“知”的,是通过学习而达成圣贤的仁德境界的。另外本章还要注意“鄙夫”,孔子在这里并没有歧视之意,更没有厌恶之意,只是通过一位地位低下的普通平民之问,让人们体悟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并不一定能够在于道德仁义,而更多着眼在生活和财利之上,但是作为君子同样应该从这些平民百姓的身上获得成就君子境界的知识和能力,体悟道义仁德。从“鄙夫问于我”中我们也能体悟到孔子之道的不弃人,体悟到圣人言说的“坎陷”。从而从孔子的“坎陷”之中把握圣贤之大道的平实包容、敞亮和谐。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