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那坡,全国唯一由毛主席命名的县,探访壮族“活化石”黑衣壮
初次来那坡县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叫做'那坡’呢?”那坡县,地处广西西南边陲,南和西南面与越南接壤,拥有207公里长的边境线,是广西陆地边界线最长的县份,素有“祖国南大门”之称。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活动,古为百粤地,秦属象郡,宋置镇安峒。直至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因列强窥视,边境不宁,改称镇边县,寄寓用武力维持,使边疆安定,民国时期沿用为镇边县。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10月27日改称睦边县,为边疆和睦之意,是对越南主席胡志明“同志加兄弟”提法的积极回应。
1958年1月,中共中央在南宁召开会议,毛泽东主席在会上得知睦边县那坡农业生产合作社中稻亩产一千六百斤后,高兴地赞誉道:“还是'那坡’好!”为纪念这一史实,1965年1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睦边县更名为那坡县,沿用至今。那坡,因此成为唯一由毛主席拟定的县名,这在全国2800多个县中绝无仅有。从“镇安”到“那坡”,每一次更名都有其缘由和寓意。但唯一不变的,是那坡县作为祖国的西南边陲,守卫着祖国边防的意义。
“那” 在壮语里是“水田”之意,“那坡”即是“坡上的水田”。用“那坡”作县名,除了具有纪念意义外,更能突出那坡县地形特点和稻作文化。那坡山多地少,且大部分的田都在山上。那坡县内的主体民族是壮族,壮族先民把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是我国最早创造稻作文化的民族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在那坡县1567个村民小组中,有164个村屯名冠以“那”字。可以说,没有这些可耕种的田,也就没有这个地名。为这些地方命名的人,是最先开垦这些田的壮族先人,他们约定俗成,无论在何时何处为地方、村寨命名都遵循着这个统一的法则,依据着统一的模式,即以“那”为冠。他们是垦荒者,是种田人,饱尝过筚路褴褛、以启山林的辛劳,深知田地来之不易。这样命名的思路,表达了他们对田地的珍惜、眷恋,而这种自然形成的土地情结,是那样的牢固,那样的深沉。
从古至今,那坡一直都是国防边境。这里有一支民族从古时为躲避战族迁徙到深山老林中过着与世隔绝的自给自足的生活,以“敏”自称(亦称布壮),黑色和鱼为他们的民族图腾,他们就是神秘部落黑衣壮寨。黑衣壮属于壮族的一个支系。壮族,旧称僮(zhuàng)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由于历史上战争和民族迁徙等原因,黑衣壮同胞隐匿在那坡的茂林深处,沿袭着原汁原味的族群习俗。从另外的角度说,这也使得古老的黑衣壮传统文化和习俗完好保留下来,被人类学家誉为壮族的“活化石”。
那坡县与云南文山州交界的地方,有一个小村落名叫“吞力屯”。这里地处深山、远离县城,只有一条险峻的公路通往外界。除此以外,周围全是巨大的石山。手机到了这里,也就收不到通讯信号了。黑衣壮”就生活在这里。统计资料显示,广西黑衣壮主要就分布在那坡县内,5万多的黑衣壮占全县人口约1/3。由于吞力屯是众多黑衣壮村落里最为偏远的之一,因而依然还维持着过去的村貌和生活方式。走进屯里,最让初来乍到的人震惊的莫过于所有人都穿着深黑的衣服。这种集体的黑色,显示出一种令人震惊的陌生和神秘。
黑衣壮的音乐、建筑和服饰是保持壮族原生态最多的三个方面。黑衣壮生性浪漫,任何时候都力求生活丰富多彩。他们最擅长唱山歌,每当夜幕降临,男女老少便集于村头寨尾,以歌代言。歌的内容有反映成年男女相互爱恋的,有反映自然的,也有反映社会的。他们或独唱、或对唱、或联唱。男唱女唱老唱少唱,你唱我唱他唱,全村人都沉醉于歌海之中,歌声寄寓着黑衣壮的生活理想,也流淌着他们色彩斑谰的文化长河。不仅能歌,黑衣壮也改变了人们脑海中“壮族人不善舞”的印象。在那坡县的一些黑衣壮聚居的村屯,从3岁小孩到古稀老人都能够伴着古乐,翩翩跳起迎宾舞、黑枪舞、婚礼舞、末将舞等等古代壮族的舞蹈,场面蔚为壮观。
黑衣壮为什么会以黑作为穿着的标记和民族的标记一直沿袭至今?这与历史上土司制度的规定有关,在明清土司统治壮族时期,规定凡土民只准穿黑、蓝两色。黑衣壮以崇尚黑色也与其历史文化有关。相传古时候,黑衣壮遭到了外族入侵,其首领侬老发带兵抵抗,不幸受伤,在退入密林中隐蔽时,侬老发发现一片青绿的野生蓝靛,他随手摘来蓝靛叶,捣烂敷在伤口上,果然消肿止痛,伤口很快愈合了。侬老发带兵重上战场,击退了敌人,保卫了自己的家园。于是,侬老发便令族人移植野蓝靛,用蓝靛染衣,本族人一律穿蓝靛染制的黑色服装,作为族群标记,沿袭至今。“黑衣壮”也因此而得名。黑衣壮人的服饰飘溢着一股兰香气,这就是那个传说中的蓝靛草,他们把织好的布匹用蓝靛浆浸染数次,晒干之后便成了现在的颜色。
黑衣壮男子一般着前盖大襟上衣,以当地土布制作。对襟或右衽上衣,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以宽裤脚、大裤头的裤子相搭配,有的缠绑腿,这种装束便于他们进行劳动和在山里行走。劳动时穿草鞋,节日穿宽口布鞋。古装的男装,头上还缠着圈成数圈的黑布头巾,腰间系上一条红布或红绸,以示驱鬼赶邪,也兼有威武神勇的气概。
黑衣壮女子都喜欢穿右盖大襟和葫芦状矮脚圆领的紧身短式上衣,下身以宽裤脚、大裤头的裤子相搭配,腰系黑布做的大围裙,头戴黑布大头巾。其围裙既宽且长,围裙不仅能用来装饰,如可将裙角往上打个三角形系在前腰间,以示潇洒美丽;还可以把裙底翻上来当包袱用。在劳动时,更可以作斗形的袋子,装些菜豆、杂粮等。妇女所戴的头巾都是她们自己织染的长条黑布,戴时,先围绕在头上一圈,然后翻折摆布成大菱角形的样子,罩在头上,再把头巾两头分别垂挂在双肩上,不仅看上去朴素美观,还可以当作帽子遮荫用。
黑衣壮自种、自织、自染、自穿,是地地道道的民族文化。家家都有纺织机和用石头凿成的染缸,织出的布要用蓝靛浸染、漂洗数十次,再用牛胶、猪血煮染、漂洗后晾干成黑布,最后还要经过浆衣、用棒槌捶打多次,才能制出质地结实、平整、黑亮的成品布。这一过程充满了黑衣壮特有的生活气息和传统习俗的诗情画意。黑衣壮的蓝靛染织工艺,不但是黑衣壮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甚至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舞步自发于山间,歌声流露出心境。每当有客人来时,吞力屯的男女老少便纷纷走出家门,用山歌和舞步表达他们的热情。游览黑衣壮的故乡,吸引人的还有他们的建筑。依山傍林的小山丘上,一排排、一行行的小木房错落有致。他们的居所用木材、石头建成,分三层,屋顶为双斜面。虽然这种干栏式民居在我国南方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也能见到,但是象在黑衣壮居住的那坡这样连成片,建筑风格统一的却很少见。干栏建筑以石木结构为主,工艺简单粗糙。下面为打磨过的坚固石柱支撑,上面用木头搭建楼房,呈“凹”形。反映出黑衣壮祖先自然生态的恶劣,以及生产及生活条件的艰苦。
【作者】王成,中国走遍56民族及吃遍56民族总策划总领队,中国探险家俱乐部人文领域特别顾问。媒体撰稿人,乐途旅游网超级灵感旅行家。工农商学兵貌似占全,能朝九晚五,也有诗和远方。惟愿我们在行走中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本文所有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署名,未经许可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其他需求请与作者联系。(微信:1861263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