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掐丝珐琅到画珐琅,康熙帝用了十年

掐丝珐琅作为一门“舶来”工艺,自元代传入中国后,备受皇家贵族喜爱,成为彰显身份地位的象征,特别是明清两朝,分别在大内设立御用监和珐琅作,制作珐琅器,专供皇家使用,600年间从未走出皇宫,寻常百姓难得一见。
康熙年制掐丝珐琅鹤寿龙耳熏香炉
因其制作工艺繁缛外观华美异常,铜胎掐丝珐琅素来就有“温润胜玉、光泽胜珠、细腻胜瓷、辉煌胜金”的艺术效果,赋予景泰蓝的奢华气质与深厚内涵。
康熙皇帝学贯中西
尤于珐琅爱之莫深
康熙年制掐丝珐琅龙耳六开光喜寿瓶
掐丝珐琅有着伊斯兰教艺术繁复绵密、极重线条和设色的特点,而中国传统美学是一种忽略色彩与形似的美学,与我国历史悠久的玉器、漆器、青铜、陶瓷等相比,历史要短暂得多,见于文字著录则更少。
康熙景泰蓝缠枝莲纹球形香熏
明初曹昭《格古要论》是研究我国早期珐琅器唯一的一部重要文献,书中记载,“以铜作身,用药烧成五色花者,与佛郎嵌相似,尝见香炉、花瓶、盒儿盏之类。又谓之鬼国窑,今云南人在京多作酒盏……内府作者细润可爱”。
清康熙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鼓式炉
掐丝珐琅的繁丽生动、辉煌灿烂,对国人尤其士大夫阶层,造成了审美上的冲击与反动。虽然未能迎合士大夫文人淡雅高洁的趣味,珐琅从传入中国开始,掐丝珐琅却深得元、明、清三代帝王的宠爱。
清康熙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圆盒
在中国的帝王当中,康熙帝可谓“学霸”,从幼年到中年直至老年,一直都在刻苦学习,为了治理好整个国家,康熙刻苦学习的精神最终使他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学贯中西的皇帝,开创了大清朝的“康乾盛世”。
康熙皇帝还是一位珐琅“发烧友”,其八岁登基,在位六十一年,不仅在皇宫内设立宫廷珐琅作,更是在全国各地举办珐琅匠人选秀,甄选技艺绝佳者入宫为事,研发、制作专供宫廷内府享用的珐琅器,并视若珍宝。
以孝治天下
画珐琅研制成功后首先供奉先祖
相较于掐丝珐琅,画珐琅则出现得较晚,这一工艺是15世纪中叶由欧洲的弗朗德斯发明,后于15世纪末期,法国中西部里摩居以内添珐琅工艺为基础,发展成画珐琅重镇。随着中西方贸易交往,在清朝康熙年间经由广州等港口城市传入国内。
画珐琅又叫做铜胎画珐琅,大多以紫铜为胎,表面以白釉为地儿,施彩釉描绘珐琅图案,再经过焙烧、镀金而成,既体轻、明亮,又绚丽多彩。说到画珐琅,康熙皇帝极其重视:
康熙十九年
康熙皇帝在紫禁城内武英殿附近设置珐琅作,
开始制作铜胎掐丝珐琅和錾胎珐琅。
随着珐琅作的设置,
御用掐丝珐琅器开启大规模与规范化的生产进程。
康熙二十二年
清政府收复台湾,废除海禁,
欧洲的金属胎画珐琅器作为贵重工艺品,
随来华的传教士被带入广州,
后又进贡至内廷。
康熙三十年
画珐琅在宫中试烧成功。
从掐丝珐琅到画珐琅,
康熙皇帝经历了十年之久的研制过程,
由于这一时期的画珐琅工艺尚未成熟,
成品釉色黯淡无光,
色釉突出器表,
是早期开创阶段的特征。
据说,
在画珐琅烧制成功后,
康熙皇帝视若珍宝,
曾感叹:
先帝未曾见过世间有如此美妙之物,
今朕得之,不忍先用,欲以供奉先祖。
康熙初期主要以遗存于宫内的明代御用监制造的掐丝珐琅器样板制造珐琅作品,经过不断的实践与积累经验,所成器物的珐琅色彩纯正、表面光洁、掐丝细而规整,直接影响着后世珐琅工艺的发展。
康熙三十二年
清代宫内的珐琅作与玻璃厂合并成立后,
画珐琅开始系统的研究与制作,
时称“西洋珐琅”或“洋珐琅”,
画珐琅以精细的彩绘技法和华丽的装饰风格,
而深受皇宫贵族喜爱。
康熙五十五年
造办处开始征召民间及国外珐琅匠人入宫,
如潘淳、杨士章等。
特别是康熙五十八年,
法国人陈忠信来京指导之后,
画珐琅的制作进入成熟期,
烧制出一批佳作。
康熙晚期成熟、规范的画珐琅器
确立了其开创中国画珐琅器规模化生产,
并沿着这种基本的工艺制作方法方向发展的重要地位。
清康熙款 铜胎画珐琅壶
较早的康熙画珐琅历史资料是:
“五十五年九月十一日:广西巡抚陈元龙(陈元龙(1652——1736年),字广陵,号乾斋,世称广陵相国,亦称海宁相国,清代相国(宰相)又称阁老。)奏摺帝赐'御赐珐琅五彩红玻璃鼻烟壶一个',陈元龙'愓感涙零'。”
可知至少在康熙五十五年,
造办处已经制作出玻璃胎画珐琅,
并用其赏赐重臣。
康熙五十七年
武英殿“珐琅作”改归养心殿,
专门制造宫廷专业器物,
皇帝亲自授意进行景泰蓝的制作,
景泰蓝工艺达到鼎盛时期。
康熙对珐琅器极其钟爱,
曾朱批谕旨曹雪芹的爷爷曹寅:
“近来你家差事甚多,
如珐琅磁器之类先还有旨意件数,
到京之后送至御前览完才烧。
今不知骗了多少磁器,朕总不知...。”
傲娇的康熙爷非常不开心,
曹寅家有这么珐琅瓷器,
居然不让朕知道,
麻利儿给我送到宫里来看看。
鼎盛时期画珐琅的三朝格局
祖孙三代各相不同的审美趣味
画珐琅技术自传入中国后,
在康、雍、乾三朝发展至巅峰,
三朝作品在造型、釉色、纹饰等方面
都各具特色:
清康熙御制铜胎画珐琅缠枝牡丹碗
康熙时期
画珐琅器釉色亮丽洁净,
纹饰以写生花卉及图案式花卉为主,
画风细腻,
一些图文为宫廷中名画家手笔,
作品器形种类和釉色都有所增加,
代表清早期掐丝珐琅工艺的发展状况,
是清代珐琅器生产承前启后的时期。
清雍正画珐琅蟠龙瓶
雍正年间
画珐琅器器型制作工整,
釉色光泽亮丽,
超过康、乾二朝。
清乾隆铜胎画珐琅黄地开光四系瓶
乾隆年间
画珐琅器装饰趋向稠密、细致的堆砌式,
形成中西合璧的装饰方式,
工艺上出现了画珐琅与内填珐琅、
掐丝珐琅等相结合的现象。
(0)

相关推荐

  • 珐琅彩难得一见

    珐琅彩用的瓷胎都是由景德镇烧制的素胎,瓷质细润,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所烧器型多为碗.盘.杯.瓶.鼻烟壶之类的小件器物.底轴,为纯白轴,不偏青也不偏黄,轴面光滑洁净无疵.康熙时,古拙.丰满.浑 ...

  • 康熙朝的珐琅器礼物与皇权

    内容提要: 中国画珐琅产生于康熙时期,康熙二十五年(1686)赏赐大臣的内制珐琅日用器物,当是铜胎掐丝珐琅器.康熙朝工匠借鉴西洋方法烧造珐琅彩,康熙五十五年(1716)以降朱批奏折中有关珐琅的记载较多 ...

  • 流金岁月的技艺——珐琅的前世今生

    珐琅,又称"佛郎" "法蓝",起源于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音译.珐琅器是以珐琅为材料装饰而制成的器物,其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 ...

  • 知道景泰蓝的你,知道画珐琅吗?

    画珐琅,也叫铜胎画珐琅,金属珐琅工艺之一.先在铜胎或瓷胎.玻璃胎上涂以白色珐琅料,入窑烧结后,在白色珐琅料的表面以各色珐琅料及金彩描绘图案纹饰,再入炉焙烧而成. 清乾隆金胎画珐琅杯盘 画珐琅十五世纪末 ...

  • 珐琅彩收藏如何鉴别真假

    瓷胎画珐琅的创烧,与康熙皇帝对画珐琅的喜爱有密切关系.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廷在紫禁城内武英殿附近设置珐琅作(康熙五十七年改归养心殿),主要制作铜胎掐丝珐琅和錾胎珐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

  • 景泰蓝鉴藏常识

    决定景泰蓝颜色的还有"烧蓝".烧制时,火候掌握非常重要,丝毫的偏差都会导致色彩改变.釉质脱落或者铜胎受损.烧制时间的长短因物不同,艺人们的经验就是掌握分寸的标尺. 打磨是给景泰蓝上 ...

  • 掐丝珐琅阅读解答

    元末明初的掐丝珐琅器釉质细腻洁净,表面晶莹若水晶,红.蓝.紫.草绿等色珐琅鲜艳醒目. 掐丝珐琅,珐琅器品种之一,一般特指铜胎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 其制作一般在金.铜胎上以金丝 ...

  • 清·康熙御制铜胎掐丝珐琅仿古缠枝莲纹大铜镜

    清·康熙御制铜胎掐丝珐琅仿古缠枝莲纹大铜镜.直径43.5厘米,人民币6555000元.

  • 掐丝珐琅器真假鉴定

    设计.制图.掐丝.粘丝.点蓝.烧蓝.磨光和镀金,这就是传统手工艺品景泰蓝的制作的主要工序,然而制作景泰蓝掐丝珐琅画的过程要远比这复杂,中间糅杂了多达上百道工序,而这些工序的基石,是设计师的奇思妙想. ...

  • 极为罕见明清景泰蓝民间惊现,国内外众多藏家争相夺宝

    明朝皇宫中那些精美绝伦的景泰蓝.在当年一定给刚刚入关的清朝皇帝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们把这些皇 家景泰蓝视作珍宝的同时又制造出清朝独有的景泰蓝. 决定景泰蓝颜色的还有"烧蓝".烧 ...

  • 浅谈景泰蓝,博大精深几人能懂?

    一锤一锤的敲打.一根一根的弯折.一滴一滴的点蓝.一遍一遍的打磨,景泰蓝的美正源于此,从古至今,景泰蓝始终以繁复的流程打造着流光溢彩的精致,即便今天,依旧光彩照人. 据历史记载,在乾隆年间,吃年夜饭的时 ...

  • 珐琅彩为何让人眼花缭乱

    掐丝珐琅以用料昂贵,铜胎为主,珐琅釉多为进口 天然矿石.半宝石加工提炼而成,耗金量也大,其用料和制作工艺构成了它 的巨大成本.并且工艺繁复.需要能工巧匠多个环节的配合,因此很长时期内作为御用器主要由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