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情怀而坚守,为时代而讴歌
导
语
杨萌是我退休后所移交到的服务管理单位一一济南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槐荫服务处的一名工作人员。
对杨萌的最初印象,是参加服务处组织的几次老干部游玩、参观、查体活动,负责带队、带车、组织协调工作的杨萌,跑上跑下,热情周到,认真细心,给大家留下了很好的口碑!
服务处为方便老干部服务,建了两个微信群。有一天杨萌单独加我微信。他在微信里说,看过我写的不少文章,得知我是个“老宣传”“老新闻",非常敬佩,让我多指导他。此后,他一直称呼我为“田老”。
其实,当杨萌给我发来他写的一些歌词让我“指导”,并且从媒体上看到,他创作的音乐作品、文艺节目在省、市电视台播出,在大型文艺演出中引发广泛好评时,我就非常知趣地告诉他:在这方面,他是老师。两三年了,杨萌写了新作品先让我“一睹为快”,我推送的一些公众号文章也转发他分享。岳父去世后,女儿写了一首怀念姥爷的词,我发给杨萌后,他从专业角度作了修改并谱了曲。我和家属听了第一遍就哭了。我想,杨萌能如此理解歌词之意,投入情感创作,应该是和我女儿有同样的经历,果不其然,我从杨萌写自己爷爷的一首歌词中,看到了他内心那种独特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有次见面时,杨萌对我说:“田老在部队当过集团军宣传处长,理论水平高,口才好,应该发挥余热,给一些单位讲讲课。”我以为他也就是说说罢了,未料到,去年他先后联系让我给槐荫区少工委、山大附中奥体中路学校、新康监狱等单位作了四五场爱国主义、不忘初心等思想政治教育和国防教育宣讲、报告。为了不辜负服务处领导和杨萌对我的厚爱和期望,每次讲课我都认真准备,力求把每一课都讲得生动感人,富有实效。
去年以来,杨萌创作的一些音乐作品在社会引起很大反响,不了解他的人,以为他是名专业词曲作家。我也曾流露出劝他到专业团体搞创作的想法,但看到杨萌对本职工作如此痴爱,工作之余收获了这么多成果,又觉得这样也挺好!
一直想为杨萌写点文字,但疫情发生后服务处没组织过活动,我和杨萌也没见面。昨天,他传来一篇中国退役军人杂志社记者采写他的报道,让我帮助润色一下并改写成第三人称的写法。我一边改稿子,一边为杨萌不凡的励志经历、对艺术的执著追求而深深折服、大为感动!诚然,走上音乐之路的杨萌,有家庭的艺术熏陶、母亲的遗传基因和他对音乐的天赋,可如果没有执著的理想追求,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不畏艰难的拼搏劲头,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是断然取得不了如此成绩的。稿子改好后,我征求杨萌的意见:能否在本号推发,给年轻人树个学习的榜样,也让他服务的对象一一我们这些老同志更加了解他、多多支持他的服务和创作工作。杨萌很痛快地答应了,今天上午就把他又认真修改后的稿子发给了我。
杨萌的艺术之路天高地阔,他定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杨萌的人生之路还很漫长,走过了荆棘坎坷,没有什么困难能阻挡得了他!杨萌应邀为山东交通银行创作的歌曲名为《行致远方》,对他来说,奋斗路正长,行者致远方,希望他在音乐之路上行稳致远,既有远大抱负,更要走好每一步!
愿杨萌以歌者的姿态,咏赞真、善、美,唱出精、气、神!
一一田兆广
2014年,我创作的一首公益歌曲《百善孝为先》,历经几年久唱不衰,多次被搬上大型歌舞晚会的现场。前不久,这首时过6年的歌再度刷爆朋友圈,引发多家媒体对我的关注、采访。一些不了解我的人以为我是个专业词、曲作家,其实,我的职业是一名为军休老干部服务的工作人员,写歌只是热爱而为。
我是谁的父母,又是谁的儿女。转身的那一瞬,懂得平凡和伟大的意义。
我也知家中有你,我也懂骨肉相依……你的平安,是回家最近的距离。
歌曲 《只为那一身白衣》
这是今年2月11日,山东医护人员在疫情肆虐中勇敢“逆行”,赴鄂抗疫之际,我在感动之余即兴创作的《只为那一身白衣》。全歌以第一人称的手法,通过医护人员的内心独白,倾吐了他们对家人的不舍,对使命的担当。随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作为公益抗疫MV公开发布了这首歌。当由齐鲁医院医护人员演唱、致敬援鄂医疗队战士的歌曲出现在屏幕上、转发在手机上时,顿时MV刷屏,催人泪奔,引发共鸣。虽不能直接赴鄂战疫,但看到自己写的歌成为激励广大战疫人员的精神力量,我感到无比自豪。
01 军旅熔炉里,播种情怀的种子
1983年,我出生在圣人之乡曲阜市的一个艺术世家。姥爷热爱文艺,会写相声、豫剧、剧本,曾担任过校长;姥姥会唱柳子戏;爷爷是一位参加过解放战争的革命伤残军人,能吹得一手好笛子;父亲是一名基层公务员,也热爱音乐;母亲是一位老艺术家,6岁就开始上台表演,自幼拜著名河南坠子表演艺术家郭文秋、刘瑞莲门下。因为母亲追求艺术的道路非常坎坷,虽然我自小很喜欢音乐,但她并不愿意让我踏上音乐路。直到我七八岁的时候,实在拗不过我的母亲才开始让我学习民族器乐。
记得当时家里给我买的乐器是一支5块钱的竹笛。每天跑十多里地去上课。那时兴磕头拜师,有时候还会在师父家里吃饭。师父边教我学艺边教我做人,在师父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下,小小年纪的我确立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德艺双馨的行为规范。
1999年,17岁的我听说山东省军区战士演出队要招文艺兵,就想报考。下定决心后,从老家曲阜来到济南亲戚家借宿,准备参加考试。为了不显得很“寒酸”,我一狠心去朝山街琴行买了个相对“高档”一点的,换掉了几十元的笛子。
考试那天,我发现参加初试的有200多人。复试时还剩60个。十分幸运的是,在最终录取的15人中,我以位列最后一名入选,由此开启了两年多的义务兵生涯。
虽然我当的是文艺兵,但军事训练和普通兵没有两样,负重越野等训练课目一样不少。我的排长说:“要想演好一个兵,就得先当好一个兵”。记得当新兵的第一年除夕,因没有将内务卫生搞好,我被罚在雪地里站了五个半个小时的标准军姿。身为独生子的我何曾受过这种苦,尽管耳朵冻伤了出现化脓、溃烂,却也不敢写信告诉家里。再大的困难,我告诫自己,一定要咬牙坚持,决不能当“怂兵”。
我所在的演出队经常组织队员们深入海岛体验生活。在海岛上喂猪、拉大粪、野外训练等,我们样样没落后过海防战士。
为了提高艺技,我辗转找到时任山东省歌舞剧院院长的著名作曲家、指挥家、笛子演奏家曲祥,利用业余时间拜师学艺,星期天、节假日,别人在休息、出去逛街,我倒好几路公交车去学笛子。当时每个月60元的津贴费,基本都花在学艺的路上了。每天练笛子8个小时以上,甚至吹笛子吹得牙都出血了。有一次因为老师多上了一会课,请假超时,归队后被班长罚在走廊站了两个小时。我选择了沉默,没有给领导做任何解释。
我的辛勤努力打动了曲祥老师,后来,曲老师居然主动上门给我上课,60岁的老人一口气爬上六楼。回想当时的学习状态,可以用“如饥似渴”来形容。内务室、排练厅、走廊、厕所都成了我练笛子的地方,常常把自己关在内务室里,一练就是一天。
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后,一曲《向往》让我的业务考核成绩从倒数第一变成了正数第一。当宣布完成绩,我抱着笛子就哭了。“宝剑峰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的辛劳付出没有白费。在部队这个大学校大熔炉里,自己实现了由一名青年学生到战士歌者的蜕变。
奉献的职业、可爱的战士是我不竭的创作源泉,火热的军营生活,激发了我的艺术灵感,在部队期间,我创作出了几十部充满兵味深受官兵欢迎的戏曲,为部队官兵演出数百场(次)文艺节目。
02 把爱和情怀融进工作,让初心更加暖心
2002年,当兵两年的我服从组织安排退出现役。退伍后的我没有选择回老家安排工作,而是背着行囊参加了山东师范大学音乐系的自学考试。
退伍后,我差不多学了两年半的时间。当时花销很大,学校的宿舍有点贵,我就让亲戚帮忙找个便宜点的房子,最后在棚户区聚集的丁字山附近找到了一个四合院的南屋,大约有七八平米。这房子里到处是老鼠,第一天住进去,我就看见老鼠在床上蹲着,连水泥地都被老鼠挠出洞来,我只好去附近工地弄些水泥把洞补上,可无济于事,很快就被老鼠再次挠开。
济南的夏天实在太热了,屋里不透气,风扇不管用,我就到处找凉快地方学习。后来到附近的银行大厅学习,但到了第三天就被保安赶出来了。13门课程,我花了两年才考完拿到了毕业证书。
回忆四合院度过的那段时光,生活虽清苦、简单,但却为我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炸油条的胡大叔,炖猪蹄的朱大哥,卖海鲜的郭哥,卖报纸的东北一家人,直到现在我还与他们保持着联系。更让我庆幸的是,因租住的地方离当时的济南市社会福利院很近,我因而与福利院结缘,与福利院的孩子结缘,福利院也成了我艺术创作的一块宝地。
那是2005年冬的一天,我在路上捡了10块钱,当时就想找个地方捐了,这样想着时就偶然看到了福利院的大牌子,进门就把这10元钱交给了福利院工作人员。当时,我并不很清楚福利院到底是个什么单位,当通过保安了解了一些情况后,突然觉得,自己可以利用艺术特长,为福利院的孩子们编排节目。于是就来到了福利院办公室,找到时任福利院业务科科长焦桂云,当说明来意后,焦科长竟痛快地答应了,并当场赋予任务,让我给院里的残疾儿童艺术团编排第二年庆“六一”的舞台节目。
带着福利院给的资料,我回到了租住的小屋。为了能写出和福利院儿童共鸣的剧本,我穿着单薄的衣服跑到附近废弃的火车道上挨冻,去寻找被遗弃的感觉。因为当时音乐制作还不是很普及,原创音乐制作都要花钱,我就自掏腰包购买制作设备,边学习制作,边为孩子编排节目。当时自己除了每月380元的生活费,并没有其它经济来源,生活非常拮据,没办法,我只能从牙缝里省钱,攒到一定数目就去买设备。那些日子,顿顿饭只吃咸菜馒头,有时每天三顿饭只吃两顿。最终,我为福利院2006年庆“六一”编排了包括情景剧、舞蹈、独唱、合唱、表演唱在内的七个节目。
由于排练节目太辛苦,受约束的地方多,福利院的孩子们开始不太适应,显得很讨厌我,经常藏我的房间钥匙,和我对着干。可2006年春节过后,当我从老家回来,一进福利院大门,孩子们却都趴在窗户上大声喊:“萌萌哥哥,我们想你!”当时我被感动得不行,眼泪夺眶而出。
这场由我一人身兼作词、作曲、编曲、编导、调音、撰稿等数职创作的文艺节目,经福娃残疾儿童艺术团演出后大获成功。不久,我被济南市民政局按照特殊人才引进,安排在福利院工作,一待就是八年。期间,我带领福娃们参加了许多的公益演出,同时,也为福利院募集了大量善款。
03 初心绽放,为退役军人讴歌,为时代讴歌
2013年,组织安排我到济南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槐荫服务处工作,社会福利院和军休服务处都是搞服务、献爱心的岗位,福利院的服务对象是残疾儿童,军休服务处的服务对象是军休老人,服务群体虽不同,但都需要带着一颗爱心去干好工作。
我一直在琢磨,如何通过音乐播洒人间大爱、传递爱的能量,于是尝试着写了一些歌曲。我写出的第一首歌是《百善孝为先》。当我把这首歌词发在朋友圈后,引起一名老战友的兴趣。战友在编曲、伴奏后,又发布在网上,结果被北京煤矿文工团的歌唱家檀欢看到了,对方很喜欢。后来,此歌由檀欢无偿演唱并自费拍成MV,还在中国第二十四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开幕式上现场演唱。
到军休槐荫服务处工作后,我又创作了大量公益歌曲,如为军休戎秀艺术团创作了团歌——《绿色梦想》,为济南按摩院的盲人按摩师于安萍作词作曲,创作了《再给我三天光明》;为济南市布谷鸟特需儿童之家创作了《布谷鸟》,还为济南社工协会创作了《济南社工之歌》并免费拍摄MV;为济南特教学校创作了《云之上》;为长清区孝里镇马岭中学创作了助学公益歌曲《托起明天的太阳》;为齐鲁电视台小溪办事儿《圆梦书屋》。此外,我还为一名枣庄的耳聋学霸刘腾远所写的歌词谱了曲,圆了刘腾远想“听到自己作词的歌”的梦想。
《百善孝为先》这首歌在微信圈被广泛转发后,更加坚定了我做好公益事业的决心。这几年我写出的所有作品,都是在深夜里,在公交车上、走路时构思的。所有的作品,我未收取过一分钱。因为,我只喜欢写,无关钱财、名利。我喜欢写,也是为了回报母亲,圆她老人家一个梦想。
△音乐人杨萌
出生于孔孟之乡,从小受孝文化的熏染,在我内心,一直对母亲怀有亏欠感。母亲当年怀我的时候还一直参加演出,1983年,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老师看了她的演出后,非常满意,执意要带她去北京发展。但是为了我,母亲还是谢绝了刘老师的诚邀。
我一直记着这件事。为了圆母亲一个梦,把母亲的事业发扬光大,2016年,我拜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北路山东琴书表演艺术家姚忠贤先生门下,成为其关门弟子。为了母亲,我要好好的跟着姚老师学习琴书,让母亲的晚年因为我而灿烂。
“打针我不哭,病魔吓不怕,你们的小金梁长大啦……!”这是2015春节前我为一位来济南治疗的曲阜白血病患儿所创作的《我不怕》歌曲的歌词。这件事让我火爆了自己的朋友圈。
此事源于我看到表妹发的一条微信,说一位名叫王金梁的白血病患儿,来自曲阜农村,当时在济南的医院治疗,家里为给小金梁化疗已经不堪重负,虽当地已经捐助20万元善款,但距离小金梁的治疗费还远远不够,热心的表妹希望我帮助呼吁一下。
随后,我来到了小金梁所住的医院核实情况,当看到病床上正在进行治疗的小金梁,内心被触动了,迅速在自己微信朋友圈发布了这一情况。结果,2个半小时内,就募集到各地朋友的善款3万多元。同时,我还积极为王金梁的父母联系安排住处,并从自己家里带来做好的饭食与衣服。之后几天,我又找到电视台等媒体,并专门为患儿创作了公益歌曲《我不怕》的歌词,由朋友作曲,自制成MV,在网上广泛传播,共同呼吁为小金梁献爱心,最终竟募集到60多万元的善款。有了充足的医疗费,孩子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已经带孩子回老家济宁治疗的小金粱妈妈徐玉婵,每每谈起募捐的事,都会被我和众多好心人的爱心感动的泣不成声。
去年是建国70周年,由济南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济南日报报业集团联合牵头录制,我担任编剧,导演的MV《我和我的祖国》重磅发布。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留下一首赞歌……” 50名退役老兵与济南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上千人共同唱响《我和我的祖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作品上线后,时任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王忠林转发“爱济南”网视频文章并点赞。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济南市文明办、山东大众网,济南日报,济南市应急办,济南市委统战部等多家官网,公众号纷纷转发。点击量超五千万次,留言回复2万次,在社会各界反响强烈。
今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肆虐祖国大地,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的英雄壮举,深深地触动了艺术家们,一时间,推出了不少歌颂医护人员的文艺作品。那些日子,我每天都处在感动中,《只为那一身白衣》这首歌,作词用了40分钟,谱曲用了45分钟,几乎是一气呵成。紧接着,6小时编曲,8小时录音,我和搭档李少卿组成的“木头人组合”仅仅用了两天时间,就把这首感人至深的歌曲呈现给了观众。
这首发自医护人员心灵独白的歌,有情、有爱,有舍、也有不舍。全词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口号式的激进。一句“我是谁的父母,又是谁的儿女,转身的那一瞬,懂得平凡和伟大的意义”,直接把听者带入疫情一线的画面。作品一时间成为抗疫一线英雄们朋友圈传唱的佳作。
从市井民谣的《嘿,济南》《济南老师儿》;到扶贫救孤助残节目导演;从服务军队离退休干部,再到诸多公益歌曲的创作,如果说,这些年我创作的一些音乐作品老百姓喜欢,能传唱开来,那并不是我艺术造诣多深厚,而是贴地气、有温度,写到了老百姓的心坎儿里。艺术来源于生活,而这些曲风直击人心,风格多姿多彩的艺术作品,又无一不源于我的成长经历,无一不源于我内心对军人,对老干部,对工作的情怀。
因为有情怀,我的作品才有血有肉;因为有情怀,我的作品才出彩,因为有情怀,我才深深地爱着我的爱。作为一名退役军人,我将始终坚守这种情怀,为时代而讴歌。
作者简介:
杨萌:青年词作家,音乐制作人,导演,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音乐家联合会音乐文学委员会委员,民盟济南市委文化委员会委员,中国好声音山东总决赛评委,2000年考入山东省军区战士文工团,2016年入选文化部《中国艺术名人录》。代表作品:《百善孝为先》《烽烟》《城之恋》《墨香》《妈妈的饭菜香》《嘿!济南》《济南老师儿》《城阙三念》等。与国内外多位知名歌唱家,音乐人、作曲家有友好合作,出版发行数十首单曲。接受学习强国,央广网,搜狐,新浪等国内多家媒体专访。多年来,为部队,企事业单位、电视剧创作了大量公益作品。荣获民谣济南全国征歌大赛金曲一等奖,“放歌新时代”全国征歌大赛一等奖,泉城文艺奖,政府精品工程奖等。为张艺谋导演作品《长城》创作推广曲。应邀为院线电影《我们的合唱团》创作插曲,电视连续剧《大明湖畔有人家》创作片尾曲。创作作品还在第二十四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精彩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