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法固然重要,缺少了结构不成书法!学会这6种结字法写出精品

在中国书法理论史上,强调书法用笔重要性非赵孟頫莫属,原话是: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他强调的是“用笔千古不易”,成为后世书法研究者研究笔法的重要理论参考。构成书法艺术最基本的元素是汉字,汉字是由一点一画按一定结构组合在一起。相对点画而言,结体是一种组合,一个整体;相对章法而言,它又是一种元素,一个局部。当它作为整体时,要求统一、平衡和完整;当它作为局部时,要求不同、不平衡和不完整。书法艺术是综合艺术,最基本的还是汉字的书写,笔法属于书写,而结体属于结构,没有结体就没有汉字,因此笔法重要,结体同样重要。

王羲之书法结构千变万化

书法创作,首先书写点画,须进而求结体,结体的方法只有一个,但是字体形式千差万殊,而结体之方法,每一统一标准和规律。并且真、草、篆、隶,笔法各异,结体不同。若要想找到一种简单的结体规律,来驾驭纷繁字体,绝非是容易的事。

然究其大要,掌握一个普通原则,叙述如下:

(一)统一

统一所包甚广,不只一字之间,须有团结一致之精神,气象一律之笔法,而一行之间,一篇之间,俱须秩然有序,一点一画以一种结构合合成为一体,积字为行,一件书法作品要通观全局。如人之五官肢体,虽各司其职各有作用,但都是受大脑之支配。一件完整的书作乃是一个有机体,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牵制,合为一体,和而不同。

(二)变化

统一到某种极点,难免易陷于单调,故必有变化以调剂之。故一篇之中,行有疏密,一行之中,字有大小,一字之中,笔有长短粗细,皆所以求变化也。且字体太多,绝不能尽归一律,故必参以变化而始能孳乳无穷,然变化之极,易生紊乱,故于变化之中,不能不有统一为之连属也。

(三)均齐

左右之间字体形状相等为均齐。如人之两目、两耳、两臂,均属均齐之形状,此种形状多具庄严伟大之观。故宗庙朝堂及一切政治、宗教之建筑及仪式,均喜取用此式。

(四)平衡

左右之形状不相等而分量相等,如天枰之两端之物虽不同,而能维持其平均状态也。在书法中此种字体极多,而结构又极难,学者当特别注意。

(五)调和

以老少之不同而能联和为一家庭,以智愚不同之分子,而结合为一团体,以各种不同之色彩而能画成一幅绘画,以长短多少不同之点画而制成一字,其必有赖于调和者甚大。截长补短,让左侧右,牺牲个人之私见,完成团体之组织,使之无过与不及之病而有彼此和谐之利。

(六)比例

世上之物,只有比较,并无绝对,故大小,长短,粗细,疏密,俱系比较之名词。故欲此种大小,长短,粗细,疏密各得其当,则须注意于比例。以如何之比例配合而始适当,虽无一定之标准,在习惯上已有不少之规定。若违反此规定,则书法上不易得良好之结。

米芾书法的结体率意

字之结体,即独立又整体。如果不考虑字与字之间的相互关系,将每个字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的结体方法,其标准是“四面停匀,八边俱备,长短合度,粗细折中”(欧阳询《付善奴秘诀》)目的是构建一个相对独立的视觉造型单位。但是,书法作品毕竟不是由一个字组成的(少字书例外),字在作品中只是个局部,必须与其他字组合在一起。而一旦进入组合,字与字之间就会相互影响,避免雷同,寻求互补,出现一个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的变化与和谐的问题。

相同偏旁结体法相对有难度。相同偏旁的字排列在一起,不能超过三个,三个以上就成为字典了。所谓的:

“单复者,字形肥瘠者也,瘠字累句,则纤疏而行劣。肥字积文,则黯黦而篇暗。善酌字者,参伍单复,磊落如珠矣”。

上下左右不能全是笔画少的瘠字,也不能全是笔画多的肥字,一定要参伍参差,错综其变。目的都是根据通篇章法的需要,追求结体造型变化。

赵孟頫结字

从通篇章法的角度来看,结体作为局部,必须随上下左右字的相互关系而变形,而变形又会引申出字与字之间的平衡问题。这种平衡不是端整的字码在一起就能解决的,相反、结体越端整,变化关系就越少,独立性就越强,放在一起不是呆板就是一盘散沙。因此自古以来,许多人反对将汉字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它的结体方法,并且否定相关的研究成果。我觉得这种意见既对又不对,将结体看作是章法的局部,那是有道理的,如果将结体看作是点画的组合整体,那就没道理了。作品中的结体既是整体,又是局部,这种双重性质决定了它具有双重的结体和造型方法,不能一概而论。上述结体方法作为从整体出发的研究成果有它的合理性,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学习书法的过程一般是从点画到结体再到章法逐渐递进的,对结体两重性的认识必然先是点画的组合,掌握字形的协调平衡,然后才是把结体当做章法的局部,根据上下左右字的具体情况作出种种应变,打破平衡,追求更高层次的变化和协调。因此,掌握字形的协调平衡是书法学习的必经阶段。

任何视觉判断都是从比较出发的,字的偏斜、放肆、跌宕、豪放,都是因为心里已经有一个“方端匀称”的字在作标准,如果没有这个标准,我们就不可能理解各种各样的变形,就无法分析变形的特征及其效果。傅山《霜红龛书论》说:

“写字不到变化处不见妙。然变化亦何可易到?不从正入,不能变出。”

王澍《论书剩语》说:“以正为奇,故无奇不法。”这些意见都是值得深思的。更何况,结体在章法构成中,无论怎样变化,“方端匀称”始终是一种重要的造型方式。要掌握字形的协调平衡,要理解“方端匀称”的造型方法。

沈尹默书法

作为书法艺术的汉字结体没有唯一准则,汉字结体哪有死板到只允许一种方法。沈尹默先生曾讲过一个故事,说小时候写“敬”字,被前辈指出结体不对,理由是“口”写到“勹”里面去了,应当将“口”写在“勹”的一撇之下,位置稍向外。他照此书写,结体果然要好些。但后来仔细研究柳公权的《玄秘塔》,发现其中的敬字,正是“口”在“勹”中的,也非常美。“口”写在“勹”外是常规处理,比较匀称,但大家都这样写就没有特色和个性了,柳公权能将“口”写在勹”里,并处理好结体关系,体现了艺术大师的手段和本事。这个故事说明汉字的结体方式是多样的,处理上既独特又协调,那才算高明。

特别强调:“结体可以初步地加以适当注意,而不可执着地机械地认定只有一种结字方法为最好的,假使这样执著、一定要出毛病。”(潘伯鹰《中国书法简论》)

潘伯鹰先生的提出的各种结体方法太重要了。

学习结体方法时,首先应当理解结体的两重性,它是点画的组合,是个整体,有一定的基本写法,但同时又是章法的元素,是个局部,没有固定的写法,所有基本写法都得根据上下左右字的关系而变形。只有具备了这种认识,我们才能正确运用这些方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