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寓情!

央视(CCTV-1)综合频道曾播出一期节目《机智过人》,节目内容是人与智能机器人一场别开生面的书法比赛。在前几轮的临摹比赛时机器人的书写能力还是让人刮目相看的,它写的书法与原作书体结构相似度极高,但在自由创作需要注入情感时,机器人凸显的是机械性,没有情感而言。通过这个节目完全可以证明,再智能它也是机器人,是没有情感的。书法是抒情写意的艺术,书法家在尽情挥毫的时候会流露自己的经验和情感。中国书法是书写汉字的艺术,构成书法艺术的两个基本因素汉字、书写是缺一不可的。书法本体是汉字,人是书写的主体,人是有情感的,写出的书法作品蕴含情、意、韵及人格精神。

篆书:虢季子白盘

纵观书法史,在书法美流程的历程中,隶书之前还是模拟象形的时期,隶书之后法美在总体上扬弃了“形”的束缚,开始不受任何物象构架束缚而达到独立自由的品格。因此,隶变这次书体的大变革,是一次大解放,可以凭借从篆书中继承来的纯形式线条和自身形式的组合规律性,走向富有创造性的新的辉煌历史阶段。

众所周知,隶变以来的诸种书体中行书、草书的笔画开始“连贯起来”,书写成为抽象的线条性的创作,相对于篆书等象形造型性的创作来来说,更易于表现情感,更易联结主体心灵,从此书法艺术的创作由象形为主的造型美转换到以抒写情性为主的“寓情”美,“寓情”即寄托情志之意,托物寓情。在理论上提出书法寓情始于东汉,至晋、唐而走向成熟。蔡邕在《笔论》中提出: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

东汉的蔡邕首先把书与情联系起来,以后至唐代而臻于高峰,而这种寓情说一直流贯到清末。书法史上代表性的论点还有:

锺繇《笔法》: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孙过庭《书谱》: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波澜之际,已浚发于灵台。

刘熙载《艺概·书概》:右军《兰亭序》言“因寄所托”,“取诸怀抱”,似亦隐寓书旨。

隶书《张迁碑》

寓情说的产生,恰恰是在汉末草书出现时期,是因为这类书体在极大程度上超越了篆书的象形造型质,转变为抽象线条质。蔡邕的论述揭示了书法美的寓情性,强调了“情”、“性”在书法创作中的先导作用,在中国书法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说明书法创作的主体人的意义, “流美者,人也” “书者散也”寓情论断,书法创作是创作主体人的心灵情感的流露。

到了唐代,各种书体、各种书派争妍斗艳,书学理论也进入鼎盛阶段,寓情说成为重要的美学观点。直至清末,刘熙载还把“因寄所托”,“取诸怀抱”作为“书旨”,这是他“书为心学”这一美学命题的论据。书法寓情说虽在唐代达到高峰,其实东晋已成熟,因为东晋时期行、草书已臻于成熟。从创作上看,书法寓情的典型之作是“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书法寓情美的一次最成功的创作。它正是“先散怀抱”,或者说“取诸怀抱”的结果。

《兰亭序》卷,冯承素摹本

《兰亭序》书法创作的成功,关键在于如何散怀抱,寄感情。《兰亭序》书法创作的环境聚焦了,天、地、人、事、器六大因素,南宋吕颐浩《谢赐御书兰亭表》写道:

窃以隶文变古,书法争新。魏氏以还,东晋擅摇毫之妙;锺繇而降,右军驰独步之名。矧兰亭修禊之游,非金谷望尘之俗。騁怀寄傲,存逸想于胸中;感事临文,发奇姿于笔下。斯极当年之美,遂为历代之师……

这里,谈及书法创作主体极为重要的胸怀、情致、感触、功力以及众多的客观因素。

《兰亭序》开篇从“天”与“地”开始,“永和九年…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到“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畅叙幽情…修禊事也” 修禊赋诗的游艺盛会,这就是“人”与“事”;最后直抒人生“或取诸怀抱…或因寄所托…临文嗟悼…喻之于怀。”在这样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会稽山兰亭之地,书法创作占得天时、地利人和之美。

清代著名诗论家叶燮在《原诗·内篇上》作了这样的论析:

兰亭之集,时贵名流毕会,使时手为序,必极力铺写,谀美万端,决无一语稍涉荒凉者。而羲之此序,寥寥数语,托恵于仰观俯察宇宙万汇,系之感慨,而极于死生之痛,则羲之胸襟,又何如也!由是言之,有是胸襟以为基,而后可以为诗文。

《兰亭序》不但揭示了晋代文人的典型心态,而且发人深思得令人悬想王羲之当时旷达萧散的胸襟,超然玄远的怀抱。这种胸襟怀抱,又与当前情、景、人、事猝然遇合;而当时文人们一首首饱含哲理意趣和晋人情韵的兰亭诗,也有助于他“欲书,先散怀抱”;特别是他为兰亭诗集所书之序,既是“因寄所托”,“取诸怀抱”,又是即兴式的自我创作,是字字珠玑、情文并茂的散文名篇……在众美交臻、无佳不备的环境和条件下,作为东晋一代“驰独步之名”的大书家,王羲之感事临文,发奇姿于笔下,创作出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千古名作。

王羲之《兰亭序》局部

王羲之笔下神融意闲、心手双畅的寓情美,是那样的精神洒落,冲淡舒徐,率意任真,是那样超然风神,萧散闲逸,不激不厉,风规自远……正是水到渠成、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情感,才是这一法书杰作的美学价值。

情的迸发也具有不可重复性,之于《兰亭序》除了王羲之非凡的书法功力外,“偶然欲书”的冲动也是萌生和孕育的“情”的重要因素,使得《兰亭序》乃连王羲之自己也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此时此地此人的“偶然欲书”之情,也是微妙独特、不可重复的,或者可以这样说,王羲之临文挥毫时的审美情致,是独一无二甚至空前绝后的。在当时的情境下,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达到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的顶点,正是其创作成功的重要契机,也是《兰亭序》得以诞生的根本奥秘。要说行书的寓情美在晋代形成了一髙峰,草书的寓情美在唐代形成了又一髙峰,书家当属“张癫醉素”。

《兰亭序》之“兰亭”两字

纵观书法史,寓情之美书法经典,第一是《兰亭序》,第二那就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第三就是苏轼的《寒食帖》,恰恰与它们在书法史上行书的排名不谋而合,笔者将于另一篇文章来分析。(文/一者)


度也圈子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