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挑战中科院院长的权威,是谁有这个胆量?因为啥?
在当代书法史上曾发生过一个大事件,一位地方文史馆官员竟敢于对当时的中科院院长郭沫若先生发起挑战。凡是了解中国书坛的书法人,对这个事件耳熟能详,但普通大众可能不甚了解。中科院院长、文联主席的权威竟然受到挑战,是谁有这个胆量?因为啥?
《兰亭论辩》
缘起
上世纪60年代在中国文化界发生了一场引起巨大波澜的争端,事情的原委并非是为了个人恩怨,是因为一位1700年前晋代的一位历史人物,就是书圣王羲之,严格讲是因为王羲之的书法,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的真伪问题的一场争辩,此事件就是载入文化史的“兰亭论辩”。当时 杰出的文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郭沫若先生据南京地区在1964年至1965年期间出土的晋代王谢墓石上书体,断言《兰亭序》并非王羲之所书,系王羲之七世孙智永所书的观点,《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发表在《文物》(1965年年第6期)上,一实际千层浪,南京的高二适写了《〈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一文给予反驳。鉴于当时的环境和郭的地位,高实属大胆之举。然而,高的文章报刊没有给发表,导致时任文史馆馆长的章士钊先生也参与其中,并惊动了毛泽东。
过程
一件书法的真伪问题属于纯学术问题,为何引起如此大的波澜?就因为论辩引起了文化界、书法界专家学者的关注,并受到了毛泽东的关注,亲自写信给郭沫若,关心论辩文章的发表问题,并提出了“笔墨官司,有比无好”的一锤定音指示,高二适的文章不得不发表,于是高的文章《〈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一文于1965年7月30日在《光明日报》发表,继而高文的影印手稿在当年《文物》第七期发表,且是全文影印发表,数千言的长文全部发表是极为少见的。不可否认这与毛泽东的关心是分不开的。高二适的文章发表,激起全国讨论的热潮,形成以郭沫若高二适为代表的两大阵营。
郭沫若
在《文物》刊上相继连续发表了系列文章,包括:
郭沫若:《〈驳议〉的商讨》和《〈兰亭序〉与老庄思想》(第九期);
龙潜:《揭开〈兰亭序帖〉迷信的外衣》;
启功:《〈兰亭〉的迷信应该破除》;
于硕:《〈兰亭序〉并非铁案》;
徐森玉:《〈兰亭序〉真伪的我见》(第十一期);
赵万里:《从字体上试论〈兰亭序〉的真伪》;
于硕:《东吴已有“暮”字》;
李长路:《〈兰亭叙帖〉辩妄举例》(第十二期);
史树青:《从〈萧翼赚兰亭图〉谈到〈兰亭序〉》。
高二适
其中,徐森玉的文章还有一个故事,据说是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代笔。详细的过程是这样的:据汪庆正自述,当时高二适的《驳》文一发表,在康生授意下组织写文章支持郭沫若反驳高二适。对北京写的几篇文章不满意,就派人到上海请徐森玉(上海博物馆馆长。中国著名文物鉴定家、金石学家、版本学家、目录学家、文献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写文章。当时徐森玉为国务院古籍整理三人领导小组成员、古文物鉴定大权威,响当当的人物,请他写文章无疑在支持郭老上似乎胜券在握。当时徐森玉、谢稚柳、汪庆正三人商议,支持郭老容易驳倒高二适难,再者学术问题不能以个人成见来反驳。于是就由汪庆正代笔写一篇文章,文章极为绕圈,回避了问题的实质,这样既支持郭老又不与高辩论。
王兴之墓志拓片
毛泽东主席致郭沫若信:
郭老:章行严先生一信,高二适先生一文均寄上,请研究酌处。我复章行严先生信亦先寄你一阅。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未知尊意若何?敬颂安吉!并问立群同志好。章信、高文留你处。我复章信,请阅后退回。
当时郭沫若是中国科学院院长,可以说在当时郭老的身份注定了他在文化界的巅峰位置,他的观点一般不会有人反驳,可谁成想偏偏遇到了一位硬骨头,当时担任江苏文史馆馆员的高二适,高与郭的身份、地位悬殊之大可想而知,然而,他以学术争端不在身份,他的这种精神被学界誉为“高二适精神”。高二适少承家学,天资聪颖,勤奋刻苦,一生孜孜以求学问之道。在学术精神上高二适是高傲的,在为人之风骨“適人微言轻…不甘作寒蝉”他的一生一生“惟以诗书为性命”,“江南高二适,巍然一硕书”
著名旅法艺术家熊秉明先生送高二适的一句话“书风激荡,人品峥嵘”恰当不过。
高二适手稿
结果
至此论辩成为全社会文化界群体性学术问题,史无前例,被载入史册,并专门出版了相关论文集《兰亭论辩》,是载入中国书法史乃至文化史的重大事件,留下宝贵的史料。
质疑《兰亭序》的真伪谁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但王羲之对书法的巨大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包括郭沫若,在《〈驳议〉的商讨》中也说:
“对于羲之字帖,应该分别研究,定其真伪;不好抱着一成不变的态度,认为'一真一切真,一伪一切伪’。不是这样。我们并没有意思否认所有王羲之的字帖,更没有意思推翻王羲之的地位。《兰亭序帖》,即使肯定不是王羲之写的,它的书法价值是谁也不能抹杀的。”
这虽是一场笔墨官司,但是并没有赢家?但学术争端其实没有输赢,只是发表自己的观点,是学术上应该发扬这种精神,这种精神也应该继续发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