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古人是怎么起名的?原来皇族也有辈分!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
姓名作为一个人的专用符号,能使人顾名思义,把名字同一定的含义、形象联系在一起。
因此,古人十分重视给孩子取个好名字。
据《左传》记载,鲁桓公六年(公元前706年) 9月丁卯日,鲁桓公喜得贵子。
为了给儿子取名,他特请教大夫申繻。
申繻阐述了命名的五种方法: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以名生为信”,就是指依据初生儿的特征而命名。
如周代唐叔虞出生时,手掌上有纹形像虞字,所以起名为虞。
晋成公出生时屁股上有个黑痣,故名黑臀。
这种方式,沿续使用了几千年。
“以德名为义”,即用美德古祥的字来命名。
古公亶父(即周太王)为其孙取名“姬昌”(即周文王),昌即兴盛之意。后来周
文王果然昌盛周室。
周文王得子时,认为其子有前程,能发达,命名为“姬发”(即周武王)。
发为发达或发兵征伐之意,周武王后来发兵伐纣,推翮了暴虐无道的殷纣王。
“以类命为象",就是以类似的事物来取名。
孔子父母为求子而祈祷于尼丘山,后得孔子。
孔子初生时头顶中央低面四周高,颇像丘陵形状,因此父亲叔梁纥为他起名“丘”, 字“仲尼”。
“取于物为假”,就是假借万物之名为人名。
如齐景公、宋昭公、陈宣公均名“杵白”,杵臼本是一种器具。
孔子之子出生时,适逢鲁昭公派人送来大鲤鱼,孔子感到很荣幸,因此为儿子取名“孔鲤”。字“伯鱼”。
此种方法,一直到现在仍有生命力。
“取于父为类”,根据在出生的时间、特征等方面与父亲有相类似之处来命名。
鲁桓公听到这里,发现这条符合自己,其子与自己同为丁卯日生,于是为儿子起名“同”(即鲁庄公)。
东汉经学家郑玄的孙子,与郑玄也均是丁卯日生,因此取名“小同”。
除上述五种命名方法外,申繻还讲了为太子命名应当避免的六个方面,即:
“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帛”为国君之子命名。因为国君之子将来成为国君后,其名字在国内是要避讳的。
如果以国命名,人民则要以国名为讳,这样就会导致废弃国名。
以官名命名,会废弃官职,如晋为僖侯起名司徒,而改司徒为中君。
以山川命名,也会导致改易山川名称,如鲁桓公父名傲,鲁有二山原名傲,结果因其犯讳,当地群众只得以二山所在乡名名山。
牲畜用于祭祀、国君名猪则不得杀猪,名羊则不得宰羊,这样会导致废弃祭祀。
器帛亦用于祭典,国君以某一器帛如圭、璧等为名,某器则不得用于祭典,这样就有碍祭祀。
以隐疾和病痛为名不吉利,也必须回避。
申繻所说的五种命名法与六条注意事项,是对先秦命名之道的系统总结,对后代的命名影响很大。
国君为子命名,只要不违犯上述六条禁忌,亦很随意。
如郑武公夫人生庄公时不太顺产,于是取名“寤生”, “寤”为逆的意思。
一般臣民取名,禁忌要少得多。
开始人们的名字多为简单、粗野,有的以畜牲为名,后来才逐渐由俗向雅、由简到繁。
如北魏时曾任光禄大夫的高闾,原名高驴,后来同僚崔浩帮他改名为闾。
《缪篆分韵》一书中就有张猪、王猪等名,并有张狗、左狗等印。
宋陈傅良在《止斋文集》中说:
古人取乎物之贱者以自名,如展禽、解狐等。
不而汉晋,士以名相高。
唐以来,士无陋名。
俞成在《萤雪丛说》中也说:
古者命名,多自贬损,或曰愚曰魯,或曰拙曰贱。
今人生子,多取文武富贵四字为名。
然而,百姓之名取得过于高贵也要遭禁忌。
唐初有人姓刘名龙,其子名凤昌。
于是有人上书说,这父子二人分别名龙、凤,将不利于国家,为此官府下令将刘龙改为刘节义。
后来,这种禁忌越来越多。
如后周宣帝自称天元皇帝,即下令不准时人以天、高、上、大等字为名。
甚至姓高亦不准,而改为“姜”,九族称高祖为“长祖”。
北宋仁宗时,禁止以龙、天、君、王、帝、上、圣、皇等字为名字。
于是当时有毛友龙者,只好改名为毛友,葛君仲改为师仲,方天任改为大任。
宋徽宗政和年间,饶州浮梁县丞陆元佐上书说,饶州乐平县有人叫孙权,浮梁还有人叫刘项,这类名中,皆寓称王称霸之意,必须改之。
在封建社会,些人的家族还修有家谱、族谱,要求子孙后代按规定的字来取名,同辈使用相同的一个字,有的则用同一个偏旁部首。
清代康熙皇帝玄烨给儿子起名的字辈是胤,名都用示字旁,皇长子胤禔、皇太子胤礽(后被废黜)、皇三子胤祉以及皇四子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
清皇族自雍正帝起字辈顺序是: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
乾隆帝弘历,为弘字辈。
末代皇帝溥仪,其弟溥杰均属溥字串,其父载沣、叔父载涛则是载字辈,都是按字辈排列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