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歌歌词也能涨价?评论开掐:内核不变,形式很重要吗?

回复“晚安”,送你一条特别的推送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唱出来的,都暴露了年龄。

玩笑归玩笑,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如今也被改了歌词。“一分钱”摇身一变,成了“一元钱”。

这一细节的变化,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

有的认可这种改变,认为背后的教育意义才是最重要的:“问题现在没一分钱啊,在马路边根本就捡不到一分钱,改了之后更符合事实,让小孩更能了解记住。”

有的表示不能认同:“尊重原著,那是我小时候的记忆。”

还有的提倡大家不要拘泥于单位,背后的教育意义才是最重要的:“一元钱,一分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背后的教育意义。一分钱虽小,品德、素质却是千金难换。”

大家都有自己的道理,但看重背后的意义这点,我深表认同。

毕竟时代在变,有些内核还值得被提倡,就应该在被保留的同时,做出一些改变。

不然将来给孩子唱这首宣传拾金不昧的歌曲时,还要费劲巴力地解释什么是“一分钱”,也是蛮费劲的。

1

“学雷锋”被倡导了很多年,有段时间大家还针对雷锋的穷富问题掐了一架。

一边说,雷锋同志就是平民,他捐的钱,也都是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来的。

一边说,看不到雷锋身上别的派克钢笔、穿的毛围脖皮衣,也看不到雷锋的摩托车吗?

就这一身放到现在,妥妥就是个开着宾利穿宝格丽的富二代好不好?

其实,不管雷锋同志的背景如何,有钱还是没钱,是一介平民还是富二代,这都不影响他的行为,对后代带来的良好影响。

助人为乐,舍己为人,人民至上...这些都不会因为雷锋的身价背景,带来一丝一毫的改变。

放到现在,富人做慈善捐的是钱,也不是游戏币。

总不能说,富人捐钱就是白捐,平民捐钱就是行善吧?

2

很多人反对形式主义,却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拘泥于形式中。

比如结婚。

从结婚对象,到婚礼流程,再到婚后的谁内谁外,都在遵循着一种形式。

比如要门当户对,比如要三观相同。

书香门第和富贾之家结婚,就是离经叛道;年入十万和年入千万的结婚,就是高攀。

可是,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家庭,到底怎样才算门当户对?

就像,没有完全相同的三观,到底契合度到达多少才算合适?

我有一个朋友,最近就因为婚礼流程在闹离婚。

男方是广东人,女方是山东人。

男方想着,在这边办一下,然后就开展生活,等到放年假或什么时候,两个人的时间能碰到一起去,再回山东补办女方那边的婚礼。

我朋友不同意。

她觉得这样的安排,会让自己父母在老家颜面尽失,或者说,是男方对自己不太尊重以及男方家里不拿自己当回事的表现。

广东这边的婚礼习俗,就是晚上大家吃顿饭,热闹一下,不会太费周章。

且他俩的工作都很忙,这样的安排也是在情理之中。

谁也没想到,这件事会被上升到如此高度,因为不方便在第一时间回老家办婚礼,就要离婚。

形式主义害死人。

3

当年三毛和荷西结婚的时候,只往家里发了一封六字电报“明日结婚,三毛。”

然后在次日稍作打扮便结了婚。

荷西给三毛的定情信物,是一个骆驼头骨,结婚当天三毛最大的仪式感,就是去厨房拿了一把香菜别在帽子上。

帽子上的这唯一一把香菜,也在教堂宣誓完后,被三毛扇风扇到了地上。

可这并不妨碍他们的爱情,成为传世佳话。

像极了张爱玲写的那句话: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

婚姻的内核是爱情,是相知相守。

很多人的爱情,就这样止步于形式主义大门。

就像那首儿歌,“一分钱”和“一块钱”都行,最重要的是儿歌里的精神。

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哪怕精神也在不断革新,不是吗?

4

不光是婚姻。

“朋友圈式自律”“打卡式旅游”,其实这些也都是形式主义。

说到底,都是为了让别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最好再给出一定好评。

一边发着“认识我要用你的眼睛,不要从别人的嘴里”,一边把自以为闪亮的一面,怼到别人眼前。

无论是婚礼,还是旅游,还是自律,皆因为我们想变成更好的人,拥有更好的生活。

是好是坏,是否更好,很多时候只有我们自己才清楚。

《一代宗师》有句台词:人活一辈子,有的成了面子,有的成了里子。

如果我们不似电影里的宫二那样,身负家族使命,肩扛几代荣辱,就没必要把原本用来妥帖里子的时间,全花到熨平面子上。

不知道为什么,关于儿歌的争论,让我想起前些年关于修复敦煌壁画的争论。

当时也是,有很多人反对,说用现代的颜料是对古老和文明的亵渎。

我就很纳闷,难不成要眼睁睁看着壁画,继续破败直至消失殆尽吗?

我们要保留的,到底是艺术这种形式,还是艺术流传下来的内核和精神呢?

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

文 | 毒哥 x Faye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