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教师(二)

更多热辣的、劲爆的、文学的、艺术的、生活的、诗意的......尽在《文艺众家》欢迎点击右上角的蓝色字体关注

辛鸣石到村口,太阳正好落山,整个村子浸沐在橘红色的余晖里。村子不大,二十几户人家零散的居住在山梁的阳坡洼。家家都是依山就势挖成的窑院。院子有大有小,大的正面有两三孔窑洞,小的只有一孔。每个院落左右两边都是渐行渐低的崖(ai)面,只有窑洞对面用黄土夯筑一道院墙,大门是土墙中间掏开一个拱形的洞口。门外有一块空地,是一家人的户外活动场所,这是街(gai)门。一家和一家的街门都有一条或宽或窄,时上时下的黄土路串起来。零散的村子被连成一个整体。

风不大,家家脑畔上烟囱里都冒着炊烟,炊烟袅袅上升,和逐渐暗下来的天色融为一体。村里人才开始做饭,农村人晚饭都迟,大家编成顺口溜:晌午饭,向西看,晚上饭,星星全,羊进圈。

辛鸣石走过几家街门,来到自己家门口,自家的黄狗早就迎上来了,将两只前爪搭在他的腋肋,头贴在他的胸前,使劲的嗅着熟悉的气味,嘴里不停的“哈士哈士”,并夹带着“吱吱吱”的亲昵的叫声,丝丝热气直扑他的脸颊。他用手抚摸着狗狗的额头、后背,回应着生灵的亲吻,向窑院走去。

他家是一个正面有三孔窑洞的大院落。正面的三孔窑洞住人,左右两边还排列着几个较小的窑洞,分别是厨屋、库房等,最下边一左一右相对着的小土窑窑是鸡舍和狗窝。

见院子里没人,小黄狗对着窑洞汪汪了两声。这是给屋里人报信。母亲寻声从右边的拐窑出来,那是他家的厨屋。母亲看见儿子回来了,惦着小脚蹒跚着迎了上去,从头到脚打量着,高兴的说:“可回来了,你爹早上还念叨着你呢。”

辛鸣石拉着母亲的手。今年不到五十岁的母亲穿一身旧黑布衣裤,系着围裙。脸色憔悴,额头、眼角布满了皱纹。头发盘在脑后,鬓角又添了不少白发。艰苦的生活使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苍老许多。

母亲牵着儿子的手,来到正中间的窑洞。进了屋,没看见其他人。辛鸣石边取下水壶和挎包挂在墙上的细木桩上边问:“我爹呢?”

“给队里放羊,还早,看星星全了回来。这一厢羊缠青,一下吆不回来。”母亲边倒水边说,“你爹干啥都认真,只生怕羊吃不胖。”

辛鸣石双手接过凉开水说了声“让我自己来,”咕咚咕咚就喝下去了。接着自己又倒了一碗。母亲心疼的说:“看渴成啥样子了,饿坏了,我赶紧做饭去。”

母亲做饭去了,辛鸣石打量了一下昏暗的窑洞,没有什么变化。右侧依然是那盘土炕,铺着几条旧羊毛毡。炕对面是一张八仙桌,两边各放着一把椅子,这是祖上传下来的。但窑掌贴了一张毛主席穿绿军装的画像,给屋里增添了新鲜色彩。

他出来在院子里转悠,满院弥漫着高菊花炝油锅的香味,诱着他来到厨屋。厨屋一进门还是那盘熟悉的土炕,再往里走就是灶台。炕和锅台之间是一米多宽的巷道,巷道左边有一个小拐窑,柴活、羊粪等烧头堆放在里面,灶膛对面挨炕的地方放一个小木凳,是给拉风箱的人准备的。此时,灶膛里的柴活熊熊燃烧,映照的屋子忽明忽暗,母亲正剁荞面。

辛鸣石划了根火柴点着了吊在灶台边的小煤油灯,屋里亮了起来。

母亲捞了一碗面放在土炕上的小饭桌上说:“快吃,饿坏了。”顺手揭起上衣的大兜襟,从针扎子上拔下一根针,把灯芯往起挑了挑。屋里马上又亮了许多。

他真的特别饿,坐在炕沿边端起碗,简单的调了点盐、醋,就呼噜呼噜吃了起来,两碗荞剁面很快下肚了。刚端起第三碗往自己碗里倒的时候,父亲回来了。他放下饭碗迎上去,接过父亲手里的羊铲立在门后。

“我在梁头上瞭着你了。这几天心焦的,也听不上个音信。”父亲说,“想找章老师给你打封信,唉…他……”

“章老师他怎么了?”辛鸣石着急的问。

“吃饭,先吃饭,没啥。”母亲端给父亲一碗面,向父亲使了个眼色说,“吃完饭你们父子俩慢慢说。”

辛鸣石知道父亲一定是吃了早饭就去放羊的,这里的放牧员都是早出晚归, 也饿了一天了,就递给他一双筷子,不再追问。

第三碗面下肚,辛鸣石放下了碗和筷子,要没父亲那句话,他肯定还能吃一碗,好久没吃母亲做的饭了,况且是他最爱吃的荞剁面。母亲又端上来一碗,让倒上,他接过碗小心的放到饭桌上,把寻问的目光转向父亲。

父亲放下饭碗,长叹一声:“唉!这两天章老师被揪斗、游乡,还被那个婊子下的打打伤了。”

“造孽尼,多好的人,明天早上去看看,也不知道伤的重不,那些没良心的。”母亲接着说。

“我现在就去!”辛鸣石说着,就走出厨屋,走出窑院,消失在黑沉沉的夜暮中……

李兴泽,宁夏盐池县教师,教书三十年,如今退休,爱好写作,书法,离不开家乡的黄土,讲不完家乡的故事,念不尽乡里乡亲的深情。

本栏责编:白庐

(0)

相关推荐

  •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 呼琴琴 丨散文/热炕头

    作者简介 呼琴琴,笔名:麦子,山西省石楼人,现就职于石楼县南城初中.喜欢文学,喜欢用文字来记录人情冷暖,为世界留下我们来过的痕迹. 热炕头 作者:呼琴琴    小时候的冬天,最享受的就是盘坐在后炕上玩 ...

  • 【天下爹娘】 感恩虽迟,却一定会来!谢谢您微笑着看我成长

    离家四年,我第一次踏上了回家探亲的列车.母亲说会去火车站接我.可到了出站口,我找了十几分钟,竟然没有找到母亲-- 迟来的感恩 文 | 刘鑫 1 娘在家便在. 母亲今年已有48岁,个头1米6左右,大字不 ...

  • 情系清水河:清水河窑洞

    本文作者:任平 当我踏进清水河这片热土,闻名遐迩的窑洞尽显在眼前,她不再是原有的土窑洞或清一色石头砌的窑洞.能工巧匠们在石头面上贴上瓷砖.上好彩色涂料,精加工后的窑洞更是别具一格.现在她虽然不是城镇的 ...

  • 老家 老宅 老梨树 | 作者:​刘钢定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 ...

  • 亚凌儿时琐忆:老土炕

    [张亚凌,教师,<读者>等签约作家,<语文报>等专栏作家.数十篇美文被选作中考阅读文或各种考试阅读文,收录进寒.暑假作业.地方语文精英教材及多种课程辅导资料.出版散文集三部,& ...

  • 【全球汉语千字美文大赛征文】窑洞情深/王院华

    周日,我正在睡觉.父亲打来在电话:"三儿,咱的窑塌了."声音苍老悲凉.我安慰了父亲几句,放下电话,许多有关窑洞的往事,如窗外的潇潇的秋雨,扑面而来. 我家老院里的这三孔土窑,是我的 ...

  • 【张晓霞原创】那座窑洞院落

    那座窑洞院落 文|张晓霞 走在乡间这条泥土小路上,听不到往日街道的喧闹声和汽车刺耳的喇鸣声,四周静悄悄的,只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一种亲切的感觉油然而生,这条路是我童年曾踏过无数次的小路. 路边的桃花开 ...

  • 当代散文‖【老屋】◆董丽

    作者简介 董丽,公司职员,淄博桓台人,喜欢看书写字,用手中的笔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文章散见于报刊杂志和公众号平台发表. 老屋     回老家,参加本家一个奶奶的白事,本家奶奶已近百岁,耳不聋眼不花,无 ...

  • 西北作家 || 王军乐:班长

    十月初,梦境频繁地催促我西出大散关,去找那个墩实的个头,微驼的背,微弯着且外八的腿,平板似的脸--我的班长陈毛生. "班长,您还好吗"?我心中不歇地念叨. 班长七岁丧母,兄弟四人中 ...

  • 苏赵锋:妹妹

    妹妹 苏赵锋 在山花烂漫的季节,父母似坡头那一株蒲公英,摇曳着芬芳四溢的鲜花,孩子们是父母引以为傲的花朵,总想紧紧地依偎在他们的身旁,然而时光是无情的不曾为谁驻留,在金风送爽的季节,一阵秋风吹过,长大 ...

  • 家乡土炕

    家乡土炕   文/周翠珍 岁月不停,时光不老,热炕头是我心中一方膏腴的沃土,生长着人间亲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