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行天下】(田元武)故乡的早晨
故乡的早晨
作者:田元武
故乡的早晨是从人们的忙碌中开始的,在第一缕阳光还未出现之前,大街小巷就已经喧闹了起来,一年四季皆是如此。不知为何,当我即将步入中年之时,记忆中的那些琐碎片段似乎连在了一起,就像一幅山水画那样点缀在我的眼前。
故乡的早晨流露出一种浪漫,就像舒婷的诗歌那样充满着朦胧之美。故乡的早晨是最有韵味的,一缕缕薄雾仿佛少女的头纱那样轻盈飘逸,在寒露的晶莹剔透下,映照出了故乡的纯情,但那时候,我却没有感受到这种美妙的意境,有的只是存在于自己舌尖上的早餐味道。
村庄西头的“姜记炸货”是早晨最先开张的铺子。店里的老板娘四十岁左右,全身上下拾掇的利利索索,一头乌黑的秀发盘在头顶,就像古代宫廷里的仕女那样端庄贤淑,笑起来,两腮杏红,尽显一对甜美的酒窝,怎么看也瞧不出村里人的那种“俗气”。她家店铺里的油条是远近闻名,每天凌晨两、三点钟,她和丈夫老姜就忙活了起来。在他们的手里,和面、烧火、油炸等程序样样轻车熟路,不到两个小时,油条的香味就已经让睡梦中人们感到饥肠辘辘了。
“姜记炸货”的油条在村里处于“垄断”地位,没有第二家与其相提并论。他家的油条分为两种:一种是用豆油炸的,有股淡淡的黄豆味,油而不腻,外焦里嫩,吃起来格外可口;另一种是用花生油炸的,松软适中,酥脆恰到好处,价格要贵一点儿。每天早晨,“姜记炸货”的油条兵分两路,老姜先是将两大箩筐油条捆绑在“大金鹿”自行车的后座上,前往镇上去卖,老板娘则是留在家里卖油条。憨厚不失幽默的村里人经常对老板娘说:“你家老姜真胆小,怕你到了镇上被人拐跑了吧,说实话,老姜打过你没?”老板娘听此言语,爽快的说道:“那是老姜心疼俺,就你们这些经常打老婆的汉子才没出息呢!”随即一阵阵欢快的笑声,让故乡的早晨充满着无限的活力。
在我的印象里,三根“姜记炸货”的油条,再加上一碗豆腐脑就是我童年时代里的最好早餐。
村东头刘大娘家的豆腐在全村出名。那时刘大娘家里颇为殷实,有牛,有驴,还有一间豆腐坊,自从丈夫早逝之后,刘大娘就没有改嫁,而是凭着自己高超的豆腐手艺拉扯着一大家子度过了生活中的一次次难关。
刘大娘家的豆腐工艺是很有讲究的,从原料上来说更是精挑细选。做豆腐用的水不是村里人经常喝的水,而是源于她家后院的深井,据说那口井已经存在了近百年。井中之水源源不断,喝起来口感清冽甘甜。刘大娘是极爱护这口井的,她用一块铁板把井口盖了起来,生怕灰尘玷污了井水。除了井水之外,刘大娘家的黄豆是自家地里产的,颗粒饱满,色泽圆润,而那石磨更是做豆腐的主要工具,刘大娘曾经说过,那石磨是她过门时,娘家陪送的嫁妆。从凌晨四时起,她家的毛驴就开始拉磨了,一股股洁白的豆浆迎着大公鸡的鸣声从石磨的缝隙里渗透出来,再经过点卤、搓揉等工序后,没过多长时间,刘大娘就像魔术师那样,把先前的黄豆转化成了一块块又嫩又香的豆腐。
清晨,村里人干农活之前,往往在刘大娘家里割上一块热腾腾的嫩豆腐,再蘸些韭花酱,撒上少许芝麻盐,最后将豆腐卷进煎饼里,那就变成一道称心可口的早餐了。对于孩子们来说,刘大娘家的豆腐脑是早晨上学前必不可少的食物,这足以让孩子们在一上午的时间里齿颊留香。
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村西头“姜记炸货”的油条,东头刘大娘家的豆腐,这一东一西,遥相呼应,总是让故乡的早晨充满着幸福的滋味。
就在前几天的一个早晨,我在黄岛驶往青岛火车站的公交车里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在一个短暂的梦里,我又吃到了豆油炸的油条,喝上了那一碗久违的豆腐脑。当梦醒之时,低头玩手机、哈欠连连的同车人已是陆续到站,他们似乎都和我一样在为工作和生活打拼,但总感觉缺了一些什么,到底是什么呢?兴许从陈年已久的那些关于故乡早晨的记忆里,我才能找到答案。
【作者简介】
田元武
田元武,生于1978年5月4日,2000年毕业于中石化十建公司技工学校,同年供职于中石化第十建设有限公司,2012年自学考取山东潍坊学院,2014年毕业。
《文艺众家》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