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荣丨从藤县历代诗词看西江流域的民俗(连载十)

作者简介

何海荣,笔名孤棹摇风,海歌。1974年生,广西藤县人。现任晨鸡国学社社长、藤县濛江诗社副社长、藤县浔江诗社副社长,烟雨楼诗社副社长。《浔风》副总编。曾任《藤县历代诗词选》编校、《浔江集韵》一、二辑总策划。作品散见于网络及各地报刊书章,有诗词集《心茗集》一卷。编著有地方风物志《安城风韵》、方言志《土音雅字》各一卷。

从藤县历代诗词看西江流域的民俗
何海荣

题记:民俗文化,又称为传统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质的东西,民俗及民众的日常生活。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诗词记载和表现了古代多种多样的民俗风情。藤县历代诗词讲述了大量本地丰富而深厚的民俗文化,通过对这些诗词的细味和解读,一方面能使我们了解到古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悲欢离合的心路历程,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挖掘这些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民俗事象。从其产生、发展、变迁的历程上分析、探讨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民族文化内涵,进而更好地发扬和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三)从诗词中看庙会文化

续(连载九

上元节观泗化洲庙会

清·苏时学

醉舞乐姿娑,乡人竟日傩。

登场喧稚子,倚竹艳娇娥。
散迓高轩过,欢腾下里歌。
惊心兵燹后,胜事感如何。
注:原诗题下有:是日,歌以乐神者谓之歌下里。盖楚风之遗也。
【名词解释】上元节,又称元宵节、元夕,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泗化洲,岛名,浔江中岛屿,在梧州市。与龙圩隔江隔江相望,面积约一平方公里;竟日,终日;整天。;傩,指一种神秘而古老的原始祭礼。也指迎神赛会,见《论语·乡党》:“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阼:古指东面的台阶)”;散迓,并列词,犹有去有来。散,散去,迓,原意是迎接;高轩,一指堂左右有窗的高敞的长廊。二指高车。贵显者所乘。亦借指贵显者。见陈朝(南朝 ) 徐陵 《与杨仆射书》:“高轩继路,飞盖相随。”,此处指贵显者 ;下里歌,今谓下俚歌,为泗化洲居民传统歌调,因歌中有固定词汇“俚……下俚”,故名;;兵燹,指因战乱而遭受焚烧破坏的灾祸。;胜事,可指美好之事,可指寺、观中法会、斋醮等。
这是清代藤县诗人苏时学在同治七年(1868年)写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当年正月乘船到梧州观看泗化洲庙会,顺兴在梧州游玩了几天,除了这首五律外还写有《游祈山寺》(该寺在长洲)、《东风菜》、《铁监访古》(二首)等四首诗。这首《上元节观泗化洲庙会》除描述了泗化洲庙会的盛况外,还介绍了流行至今的楚地文化之一的本地民歌——下里(下俚)歌。
泗化洲是一个江中岛屿,旧属苍梧县,今为梧州市长洲区管辖。在长洲岛上去一点,与龙圩镇隔江相望,面积约一平方公里,现约有一千户,四千多人,近年多简称为泗洲。因为泗化洲是个江中小岛,地少人多,因此当地村民不种稻黍,多靠结打鱼经商谋生。据考证,其先人多从湖南迁来。一千多年前,部分泗化洲先民就带来传统风俗和楚地文化,到明代已形成独具特色的下俚(下里)文化。

下俚文化以下里歌(今称下俚歌,下同)为核心内容,下俚歌据传源自战国时期的楚国民歌“下里巴人”,是一种富有特色的山歌,这种山歌每四句为一首或一节。因曲调中尾音中有固定的“俚……下俚”词汇而得名。下俚歌的曲调保存了较多古代的曲韵,有一定的传承价值,近年来梧州有关方面已将其打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我们常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指代高雅和通俗的文艺作品,其中《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是战国时期楚国的民歌的名字。歌名《下里》、《巴人》,下里原指乡里,乡野。进指乡间民谣,巴人是指巴蜀的人民,两首民歌都表明创作歌曲的人和地方。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成为成语出自典故“曲高和寡”,出于宋玉的《对楚王问》: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译成今天的话大约是宋玉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当歌者唱“阳阿薤露”时,国中和者只有数百人;当歌者唱“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当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即“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国中和者不过几个人而已。

《战国策·楚策》说:“楚,南有洞庭、仓吾”。仓吾,是中国远古时代一个方国的名称以及组成该方国人群的族称,后又称为苍梧。属远古九黎的一支。后来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了汉武帝征服南越后在今广西梧州设立了苍梧郡,此时苍梧两字更多地表述为行政区划名称,基本不再包含方国的意思和民族族称。且不论当时的吾梧指的是那个地方,但楚国先民爱唱歌谣的遗风已影响到今天的梧州是不争之实。

诗的题目提到了泗化洲庙会, 那么这个庙会指的是那个庙的庙会?指的青山庙庙会,青山庙位于泗化洲南岸河边,据同治十三年版《苍梧县志》载:“青山庙在泗化洲。每岁上元,洲人赛神唱下里歌,盖旧俗也。”。这座庙修建的年代无考,但据传有唐代碑刻,现尚存有明代石碑,上有关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 年)重修,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 竣工的重修碑文。旧日有三座大殿, 另有厢房、牌坊、戏台、 码头等附属建筑, 建筑面积过1000平方米,是当时的知名的大庙。 苍梧县志中的所说的“赛神”是指神祀崇拜的一种活动方式,赛神活动方式很多,有赛大猪、赛大鹅等,各家各户的猪鹅宰杀后,摆在一块集中设祭,让神明评比,看哪一家的大。见清代张心泰《粤游小识》卷三引佚名《潮城竹枝词》云:"四月初旬犹赛神,五更三点有游人。居然长夜不春地,几度风光过跟新。

图为同治十三年版《苍梧县志》关于青山庙的记载
图为现在的泗化洲青山庙

了解了青山庙庙会及其核心文化“下里(下俚)歌”,再来赏析下这首五律。

“醉舞乐姿娑,乡人竟日傩。”,这联的意思是说盛大的庙会是整天进行的,人们在这里狂歌起舞,非常的欢乐。姿娑,犹娑娑,飘动轻扬,宋人汪晫《次韵春愁》有句:“风林弄影舞姿娑,水漫池塘绿皱波。”这里用作形容舞姿。此联一者突出了诗人参加庙会的心情,看到庙会上的歌舞,他也陶醉了,二者说明了庙会是持续一整天的。

“登场喧稚子,倚竹艳娇娥。”,庙会的开场鼓鼓声喧天动地,引起了儿童的喝彩声,当时可能还有儿童才艺表演。青山庙的戏台周边有不少竹丛(现在还有),一个大的庙会,往往趁热闹的大都是年青人,有的借机与意中人会面,有的希冀遇到合意的郎君,成就姻缘。有可能是当天太阳太晒,有可能是一些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女子较羞涩,因此她们躲在竹林下悄悄地观看。于是,来看庙会的人群、各人的情态就在此联表现出来了。

“散迓高轩过,欢腾下里歌。”,颈联继续展开对庙会的描写,出句是说达官贵人走了一批又一批,说明看庙会的人络绎不绝。对句是指庙会中演员会演唱的下里(下俚)歌非常精彩,不时引起一片欢腾。此联成功地反映了庙会之鼎盛和庙会的重头戏——下里歌。
“惊心兵燹后,胜事感如何。”,前文说了这首诗是诗人于同治七年写的,这里的兵燹是指同治四年才结束的太平天国运动(清庭将之称为“长毛造反”),这时才刚过四年。尾联的意思是指:令人感到惊惧的战乱结束后,这样热闹的盛会真令人百感丛生啊。表达了一种和平来之不易,希望长住久安的感概。
人民渴望和平,往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赞美都是通过歌曲传递的。关于泗化洲“下俚文化”、“下俚歌”,古人的记载还不是很多,因此,这首五律就具有特殊的佐证作用了。

附苏时学简介:

苏时学 (1814年-1873年),字斅元,号琴舫,又号爻山,晚年称猛陵山人。五袴厢登俊坊人。七岁能吟咏,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丙午科举人,候选内阁中书。著述甚多,被人誉为"藤州才子"。主要著作有《宝墨楼诗册》、 《宝墨楼楹联》、 《墨子刊误》、《游瑶日记》、《羊城游记》、《爻山笔话》、《镡津考古录》等。

本公众号本年度往期作品选读

何海荣丨从藤县历代诗词看西江流域的民俗(连载九)

何海荣丨从藤县历代诗词看西江流域的民俗(连载八)

何海荣丨从藤县历代诗词看西江流域的民俗(连载七)

何海荣丨从藤县历代诗词看西江流域的民俗(连载六)

何海荣丨从藤县历代诗词看西江流域的民俗(连载五)

何海荣丨从藤县历代诗词看西江流域的民俗(连载四)

何海荣丨从藤县历代诗词看西江流域的民俗(连载三)

何海荣丨从藤县历代诗词看西江流域的民俗(连载二)

何海荣丨从藤县历代诗词看西江流域的民俗(连载一)

何海荣丨己亥年七律集补遗三首

何海荣丨土音雅字——趣谈濛江土白话(一)

何海荣丨己亥年词集(8首)

何海荣丨己亥年绝句集(22首)

何海荣丨己亥年七律集(61首)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西江水月

微信号:xjsy2008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