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医学』“保肝药”真能保肝吗(上)(走进医学)
肝脏是人体最主要的化工厂和仓库,数以千计的化学反应在肝内进行,合成人体必需的物质,如白蛋白、凝血因子;分解体内代谢产物,如氨、酮体,并清除外源的异物、药物和毒素;同时也贮存大量的原料,如糖元、胆固醇、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肝脏还具有良好的代偿和再生能力,因此当肝脏发生病变时,只要不太严重的话,便有自我恢复和代偿的功能。如急性病毒性肝炎,虽然病人的主观症状明显,肝功能异常,但只要适当地休息和对症治疗,往往能在较短时间内痊愈,无后遗症。相反,如果致病的因子持续存在,如肝炎病毒、酗酒,则肝脏受到不断的破坏,容易发展为慢性肝炎,并演变为肝硬化,少数发生原发性肝癌。
由于肝脏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较大,所以不少医学家都在努力研究一些可以保护或改善肝病的药,这些药物被称为“保肝药”。早在50年前,一些医学家以鼠和兔做实验,发现动物饲料内如果缺乏某些物质,如蛋氨酸、胆碱、半胱氨酸等,动物就会发生肝硬化或肝坏死的病理变化。因此,他们就将这些实验性肝病的成果应用到医疗上来,但效果令人失望。这些药物不仅不能起到治疗作用,在某些情况下反而有害。这是因为动物和人类的肝病,无论在种族、病因和发病机理方面都是不同的,对动物肝病有效的药物,不一定对人类的肝病有效。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诞生”了不少保肝药,例如葡萄糖醛酸、维生素B12、硫辛酸、肝宁、辅酶A、三磷酸腺苷、胆碱(或复方胆碱)、肌醇、乳清酸、维丙胺、细胞色素C、肌苷、鸟甙酸钠、复方磷酸酯酶和多种维生素制剂,均未能证明对急性、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有确切的疗效。70年代出现的一些“保肝药”,如脱氧核糖核酸、阿卡明、原卟啉钠、利肝能(维生素B15)、肝得健、辅酶Q10等的命运,也好不了多少。
为什么这些“保肝药”保不了肝,也救不了严重肝病病人的性命呢?这要从两方面谈起。首先,肝病的病因有多种,即使同一种疾病也有轻、重和急慢性之分。以甲型肝炎为例,虽然起病急,来势似乎凶,转氨酶水平很高,往往有黄疸,但由于机体能较快地将病毒清除,有病变的肝脏能够完全恢复,所以,我们称急性甲型肝炎为一种自愈性的疾病,病人只要在急性期予以适当休息和治疗,往往在2~4个月内就可以恢复。又如乙型或丙型肝炎,起病比较隐匿,症状也相对较轻,转氨酶水平较低,黄疸常不明显。但是,由于病毒持续存在于肝细胞内,容易演变为慢性肝炎,部分会发展为肝硬化。各种“保肝药”并不能消灭肝炎病毒,所以也保不了肝脏。对这类病人唯一有效的治疗,就是抗病毒治疗,只有把体内的病毒消除后,才能做到真正的保肝。
其次,目前市售的“保肝药”,其中有的对于动物实验的肝病,确实有一定的效果。但这些实验性肝病往往是用化学品人为造成的,与人类的肝病迥然不同,将动物实验的结果搬到医疗上应用,当然不会产生预期的效果。更何况有不少“保肝药”连在动物实验的模型上也做不出保肝的效果,又怎能保护人类的肝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