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明师解读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八章(简版)

第七十八篇原文: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故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语译:

天下柔弱的东西,没有比水更为柔弱的了;而攻击坚强之物者,皆不能将水战胜。任何攻击坚强之物者皆无法使水改变。弱能胜强,柔能克刚,天下没有人不知道的,但却没有人能去真正实行。所以圣人说:能承受着整个国家的屈辱,才配称江山社稷的主人;能承担整个国家的灾祸责任,才配做天下百姓的君王。这正面之言好像是反话一样。

悟解:

弱能胜强,柔能克刚。老子用水来喻示这个自然界的大道不变真理。比如水能灭火、阴能消阳。滴水穿石、摧枯拉朽、荡涤污垢等。柔能克刚的例子很多,比如柔弱之女能克制力大无比的英雄(英雄难过美人关)。舌柔齿刚、齿先于舌亡等。这个十分简单的道理谁个不懂?虽然懂了但却没有人能去真正实行。原因何在?

是世人迷惑无明的传统心理作怪。所以说,从这个传统世俗角度上讲,人类所学习效法的崇尚发扬的是要如何坚强刚强顽强,而不是去变得柔和软弱。从宇宙人生根本意义真相上讲,无疑是迷惑无明中的愚昧行为!

为何要用宝贵的生命代价去达到目的?如果说是以战争消灭战争的话,人类生发历史的过程中,这种以牺牲人的宝贵生命为沉重代价的战争杀戮延续到今天并没有终止结束的迹象,而且还要继续循环下去。

老子为何崇尚柔弱而反对刚强?世人为何崇尚刚强而反对柔弱?圣人与凡人的认知差异就在于明道与迷惑。圣人所讲的柔弱是事物(生命)的初生态,也是阴阳和合态。犹如婴儿,表象柔弱,可内部蕴藏着未发的极大生命活力!

那些表象上的似乎强大者恰恰在内部却显得空虚,是阴衰阳盛的失衡态!其发展趋向自然是在逐步走向衰亡。而外表柔弱者不仅处于初生态,而且是阴阳平衡合道,其发展趋向是兴盛!老子从强弱两者的发展结果得出:“弱胜强、柔胜刚”的定论。

而世人则恰恰相反,由于不明事物的生发内涵本质,而注重外在的刚强表象。或者说,在极力强化促进阴阳间的失衡,以其表象的强大来制服柔弱的对方,并以此为胜利而沾沾自喜。岂不知这表象上的强胜恰恰是强化了阴阳的失衡。阴阳失衡的结果必然走向衰亡!

此文中的第二层含义是说有承受一国之荣辱和一国之灾难的胸怀气度才可配作一国之君王。而老子崇尚的水,颇具道性。水不仅柔弱处下,而且还可处于众恶中随遇而安。不惜污染自身而甘愿清除众物之垢。大海之所以为大,不仅处于最低下,而且能包容万物之污垢。此寓意是具有承受一国之荣辱的气量才可作一国之王。

比如这弱能胜强、柔能克刚,受国之垢,受国不祥,是谓社稷主,是谓天下王;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等等皆是从反面去定论的。老子在通篇中皆体现出了这个“以反为正”的定论。

世俗常人由于不明事物生发内涵真相,被事物生发外在表象的强弱盛衰所迷惑,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生事物视若弱小而加以抑制(即人的保守思想和势力),而将趋于衰亡的强盛旧事物视若强大而倍加推崇,并尽力促使其更强大。岂不知物极必反、盛强必弱的事物生发规律,更不知无形之天道助柔弱而抑刚强!

古人将人之身体和人之思维视若一个国家和君主来进行统一和谐的修炼和治理的。治身同于治国、身国不二、身国同构。这在中医理论中体现得尤其显著。所以古人首先要求修道治身而明天理,而不是直接去学习如何治理国家。应先治身而后治国!

本文作者:惟一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