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看我看别人……

嗨,我是哈哈大笑,欢迎阅读!

一个  教书法的思品老师

写的关于语文的  听后感

  十一月,马上翻篇儿。有好几件事情要着手完成。喜欢的不喜欢的,都要做。旁听秦老师的讲座,说到课堂的节奏,我有些顿悟。有时候我需要夹速带风,有时候,也需要闲庭信步。让自己安定下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

  我的朋友圈,最近,刷的都是“同课异构”。上周,参加了一次同课异构的活动,下周,仍预约了一次。或许还要被安排发言,心里有些忐忑。

  早起,读了一篇写梁朝伟的文章,讲到他拍戏的专业。王家卫导演说,梁朝伟,是你让他练30遍他会练300遍的那个演员。为了拍好《一代宗师》,他整整练了三年咏春,中间骨折了两次。最后终于做到了“神”!

  文章介绍了梁朝伟如何看一部电影,他通常会看五遍——第一次看自己,看删掉了哪些;第二次还是看自己,看觉得怎么样;第三次看别人,学习别人的表演;第四次看故事架构;第五次,看灯光画面那些细节。

  我觉得我也应当回头看一看。看自己、看自己、看别人、看文本、看课堂的细节。

  那次评完课,我发了一个动态,说你们在语文的王国里指点江山,而我,是在班门弄斧。朋友圈下面跟着评论,有怕我伤自尊说精彩,没听够的。也有人说,比语文老师还专业。倒没有丝毫的沾沾自喜。因为我深知自己的浅薄。

看自己

  这些年,在各个学科游走,我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个“门派”。如同我的诸多爱好一样,我扮演的是一个杂而不精的角色。我不懂语文,因为我一直没有深钻过课标。我仅有的一点领悟来自于课堂上的观摩,如同一个不会唱戏的人,听着听着,多少能听出点味道一样。但如若,让我登台是会闹出笑话的,因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窦桂梅备《丑小鸭》一课,研读了安徒生的全部童话;王崧舟讲《长相思》写下了一万多字的评鉴笔记。一个连语文课标都没有通读过的人,是不具备发言权的。

看自己

  我时常讲自己是一个数学老师,偏偏又多了语文人的感性。第一次读到邓 稼先这篇文章时,我心里酸酸的。再读,眼睛湿润了。直至最后,课一结束,我还沉浸在情节当中,用手指擦拭着眼角。我引用了一个极富鼓动性的句子——语文老师就是讲课讲出泪水、评课评出掌声的人。其实,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听课亦如是。

  我打了个比方,我们的同课异构如同我们中午吃的大餐,先吃什么再吃什么,都达到了吃饱吃好的目的。没有人反驳,其实,我马上想到,吃和吃还是有所不同的,先后顺序就有可能影响营养的吸收。每个人的喜好也会决定着营养的摄入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看客和食客的关系我似乎没有理清。

  我又讲了大家对教材的研读很深——关注了细节、探寻了意蕴还挖掘了情感;课外补充也比较到位,对于和主人公相隔了大半个世纪的孩子而言,他们体会不到条件的恶劣,想象不出核辐射的厉害程度,感受不到原子弹升空的狂喜。于是有了解释和再现。从课文理解的深度、广度和思维角度方面都做了非常合适的拓展。还有对于情绪的把握,以读促情这方面,无疑也深化了情感体验,感之于外、受之于心。回过头来想想,这些话有套话之嫌,精准点评,应该是一针见血、掷地有声的!

看别人

  三位优秀的语文老师都作了课后反思,他们讲了自己磨课的经历。有老师讲,曾经不喜欢这篇课文,抱怨作者写的不好。可后来,越读越有感觉,直至把自己感动。也有老师说,这节课不是自己能够驾驭的类型,如同穿衣戴帽一样,和自身的风格不搭。但无一例外的,他们都把不喜欢的课讲成了喜欢的样子。先扬后抑也好、先抑后扬也罢,无论是激情洋溢是成熟稳重还是幽默率性都呈现了别样精彩的四十分钟。其实一册书六个单元,没有人为我们量身定做适合自己的课型。因为编者压根不知道你是什么类型,教材是例子不是自助餐。所以,每节课都要硬着头皮去讲,而且还要讲好。我坐在下面尝试把自己代入,如若我讲这节课,会怎么找读写结合点?会把插叙的位置放在课的哪一场次?我会如何放手让他们自己去体会邓稼先是个什么样的人?再尝试把自己置换成学生,老师激发了我的思考吗?这一节课,我收获了什么?

  评课的环节,每个组的组长汇总了自己小组的意见,做了发言。我感悟着这些语文老师的思想,想的却是另外一个问题,再过一个星期谁还会记得这三节课,一个月呢?我们的语文课,应力求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肖培东说语文教学的核心无非关乎两个方面:一个教什么,即教学内容。二是教学方法,把握好深浅之道就好了。

  王荣生说,语文教学是两方面的整合,一能否走进文本、体会情感,激起心理体验;二能否找出独特的表达方式。

  我仔细想了想两位大家的话,肖特侧重于老师的作用,王老师,则把主体锁定在学生身上。我好像忽略了,学生和知识之间的微妙互动才是重点。

看文本

  读文本相当于欣赏风景图片,外在形象作用于感官会让我们“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但是再细看,就会发觉,风景之里蕴含着某种思想、情感、表达、诉说和境界。于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读这篇文章时,我着实动情了。

  因为,我从邓 稼先的微笑——平静——兴奋——喜悦中体会到了他那种深沉的爱和视死如归的精神;

  因为,那些表述时间的词语打动了我,第九天、八年、六年、三十五年。隐姓埋名、淡泊名利,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把自己的毕业都献给了伟大的祖国。

  因为,一个去日无多的癌症患者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像个孩子一样围着国旗奔跑起来,唱起国歌,他让我感受到了那颗怦然跳动的赤子之心。

  这位共和国的功臣,被癌症折磨得“瘦削”而虚弱,国防部长知晓病情时,双手颤抖,而他只是平静地报以微笑。是了,当他反锁车门,自己一个人去找原子弱碎片的时候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当他决定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毅然归国时已经把生命献给了祖国。一个在当时连尼龙袜都不能生产的国家要造一颗原子弹是何等的艰难,苏联专家撤出、三年自然灾害临头、荒漠、水源枯竭、零下20度。那是怎样的一个邓稼先?透过文本,我看到了,看到了灯下还在做实验的邓 稼先,看到了念家却欲言又止的邓稼先,看到了望着蘑菇云微笑的邓 稼先,看到了对着国旗依依不舍的邓稼先,我看到了每小时打一支杜冷丁仍要忍着剧痛完成手稿的邓 稼先。于是,我忍不住了。

  翠红姐说,好的课堂教学能表达一个语文老师对于文本的理解。我倒觉得,好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个人拥有自己的解读网格,并能操控一整套阐释模式。

看课堂的细节

  会碎片化地阅读很多公众号的文章,朋友说,我老是关注一些别人不在意的东西。听课的时候,我也会这样。每次聆听教师的讲课。我总是期待着美好的生成。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着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我越来越觉得,学生明白了我们的套路,老师想要什么答案就给上什么答案,他们太聪明了,以致于聪明地不再像个孩子。我们也习惯了这样的水到渠成。

  一位老师安排了读写结合的环节,用插叙的方法补充清洁工“可敬”的一幕,你想插叙什么内容呢?

  一位老师说播放了原子弹升空的画面,然后随机采访,此时此刻,你最想对谁说些什么?

  一位老师创设了补白环节,如果作为一个丈夫(儿子、父亲)他本应该……他却离开了温暖的家。省略号省掉了什么?

  这样的创设无异于抛砖引玉,我假想了好多,可是我们的孩子没有呈现出我预想中的精彩。就第二个老师的问题而言,我把自己降低为学生的高度会给出这样的答案——我是邓 稼先的母亲,我会对儿子说,“我为你感到骄傲!”我是邓 嫁先的同事,会和他热情相拥,“我们成功了,我们辛苦终于没有白费。”我是俄国专家,也会为中国人竖起大拇指,“你们太厉害了!”我是邓 稼先,我会深情地向着首都的方向默念着,“祖国母亲,我终于可以让你扬眉吐气了……”

  曾走马观花地读过干国祥老师的书,记得他在《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当中写道——一生中感觉最好的课,除了学生的优秀与学习者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外,还应该达到那样的境界,即文本与你的生命、与整个社会文化产生深刻共鸣、是生命在场、从灵魂中涌出最深的话语的课。

  我想,虽然我讲不出这样的课,但是,我终会遇见这样的语文课,而且,会遇见很多次!

喜欢您就使劲赞!还可以疯狂留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