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峰高石秀,壁立千仞,盘山磴道通天入谷,为山岳奇观。徐霞客曾描述:“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如今那些依山就势的简易蹬道大部分已不存,唯苦竹溪至云谷寺段依然保持当年路径及古貌,为黄山景区之遗珠......
黄山登山步道始于盛唐,通于明朝,建成于民国。据黄山志载,唐中和二年(882),天竺高僧包西来创翠微寺,始拓登山樵道。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普门禅师创法海禅院,受敕“护国慈光寺”,建文殊院(现玉屏楼宾馆处)、大悲院(现气象台处),并主持开山凿路,以天海为中心,形成温泉经慈光阁至天海、苦竹溪经云谷寺至北海、辅村经松谷庵至北海以及焦村经钓桥庵至温泉四个方向的简易登山步道。民国二十年至二十八年(1939),原黄山建设委员会多方筹资,凿石铺路,登山步道基本建成。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黄山管委会对登山步道进行大规模改良加宽拓展,经三十多年建设,已形成相互连接、路景相融、功能齐全、安全舒适的旅游步道网络。如今那些依山就势的简易蹬道大部分已不存,或无法正常行走,如人字瀑的“罗汉级”、立马桥的古磴道,唯苦竹溪至云谷寺段依然保持当年路径及古貌。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徐霞客二登黄山,经此道下山,感慨道:“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古道自汤口镇苦竹溪村起,沿九龙瀑右侧上行,经“开门石”、“仙人榜”、穿竹海至云谷寺,全长约4公里,高差800米。现存古道建于乾隆三十一年(1767),黄山志载:乾隆六下江南,拟游黄山,时任两江总督高晋主持整修此路,以候迎天子驾临。故坊间称之“乾隆御道”。
在徽州古道中,黄山蹬道是一个独立单元,其捐输募集、凿砌路径等均有其独特个性,值得探寻。今年我有幸在山工作,原以为近水楼台,却数次与云谷古道擦肩而过。周日(8月17日),几位户外驴友来山,碰巧我将下山换班,且时间充裕,正好加入其徒步下山行列。我们下白鹅岭,过白沙矼,入丞相源,至云谷寺,经寺庵遗址找到古道路口(现云谷山庄处)。
云谷寺在钵盂峰下的山坞中,古称丞相源,因宋代丞相程元凤归隐于此而得名。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寓安禅师在此募建禅院,先后名“一钵”、“掷钵”,现名源于歙县县令傅严题书的“云谷”二字。清宣统三年(1911),寺宇毁于大火,后陆续募建,1967年再遭火患,目前仅存前院墙基石栏。在徐霞客日记中,此为“山间一夹地耳,其庵颇整,四顾无奇”,当年这里似乎没什么风景,没想到当年看风景的人如今成了风景。
竹海青青,古道苍苍。在常年人头攒动的云谷寺,竹林间的古道定格了明清时期的禅林佛地,古朴清幽,现在几乎已成景区遗珠。古道入口一巨石上凿刻的“妙从此始”四字将我们引入这一路盛景:修竹滴翠,崖石耸立,路行林中,曲径通幽,为整条古道精华所在。题额落款“戴延祖”,不知何许人士,或许他饱览黄山秀色后一路下山至此,回味山上奇松怪石的雄伟苍劲,触摸着眼前亭亭修竹的清柔静美,似乎俊郎配佳人,妙从心来,挥毫而就。
“通幽”二字在古道拐弯下坡处,笔力遒劲,端庄厚重。题写人“徐士业”,歙县人,著名盐商,乾隆两次下江南,其捐输银两不菲。在此路口留下大名,不知是久居商海喧嚣而受此幽静感染,还是要在这大路边亮个相,哪天天子路过,御赐个顶戴花铃也未必没有可能。
向前拐弯下坡,人行石间,“回首白云低”突入眼帘,触手可及。游人一路登高而来,在此驻足回望,罗汉峰下空谷幽深,丞相源里流泉飞瀑,远处白云飘飞,眼前清泉碧潭,犹如仙境,心生此等意境,乃情理之中。
下行数步,一巨石旁立,竹立石间,上刻“千古”二字,为乾隆二十六年(1761)黄山巡检司雷平所题。巡检司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边检站,设在关津要害处,职掌“缉捕道盗,盘诘奸伪”,顺带课征点税银。黄山巡检司是古时管理黄山的行政机构,据民国许承尧《歙县志》载:黄山巡检司于“宋建炎(1127-1130)中置,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柘木岭,明嘉靖四十三年(1854)裁,清初复设,因廨宇被水冲毁,乾隆十三年(1748)改驻潜口”。雷平,澧州(今湖南常德)人,贡生,乾隆二十六至三十七年(1761-1772)任黄山巡检。这个九品小吏上任伊始就在他的地盘上刻下“千古”二字,此后在这个基层站所一干就是十整年,赴任黄山前他还在国子监镀过金,不知后来弄个进士没有?但不管怎样,他的大名在这一方巨石上肯定千古留痕了。
沿路下行,还有“渐入佳境”、“月岩读书处”、“梅屋”、“钓月台”等多处石刻,不再赘言。道旁的檗庵禅师佛塔是黄山为数不多的一处佛教文化遗产,值得一看。塔身坐西向东,高约三米,由底座、塔身和七级浮屠塔顶组成,翠竹绿树,山体环抱。佛塔始立于清康熙年间,民国二十四年(1935)重修,碑铭题刻“明遗民檗庵大师之塔,民国二十四年重修,绍兴邵元冲敬题”。邵元冲曾任民国立法院代理院长、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主任委员,在西安事变中遇枪击身亡。
“檗庵大师”为何许人?圆寂两百六十年后,竟有“国家领导人”为其树碑立塔。据有关史料记载:檗庵,法名正志,俗姓熊,名开元,湖北嘉鱼陆溪口人,明天启五年(1625)进士,崇祯四年(1631)殿试第一名,崇祯十三年迁行人司副。是时国家多难,朝政日非,佥人倖进,方正流亡,熊公秉性忠贞,一再上疏直谏,终以面斥阁臣周延儒而被贬,廷杖下狱,遣戍杭州。出狱后,檗庵遁入佛门,历主(苏州)邓尉圣恩寺、苏州灵岩寺、江阴兴济寺、崇明大寺等,晚年开堂“掷钵禅院”(云谷寺),著有《檗庵别录》六卷。清康熙十三年(1674)在苏州圆寂后遗命归葬黄山,清代著名学者毛西河为其撰《新建黄山云谷寺檗庵和尚塔院碑记》。青山埋忠骨,秀水昭日月,想不到徽州这一方山水还滋养了这样一位赤胆忠心的僧人,可惜未见《檗庵和尚塔院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