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一些典故,99%人都不知道!

作者:国学君·枕月

来源:国学文化精选(ID:gxwhjx)

《论语》—— 中国儒家学派经典著作之一,成书于战国时期,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散文集。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是孔门及其弟子集体智慧结晶。

这本不朽之作中,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还在影响着中国的教育理念,书中的许多成语典故也广为流传,你了解多少呢?

01

教育类
1、学而不厌
【出处】《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2、不耻下问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释义】: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会觉得丢脸。
清·刘鹗记第七回也表明: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汲取营养。
3、有教无类
【出处】《论语·卫灵公》:“有教无类。“
【释义】无论贵贱,不分国界,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在教育对象的问题上,孔子明确倡导“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理念。
4、温故知新
【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释义】温习旧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孔子在教学中,耐心地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鼓励学生深入钻研,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5、举一反三
【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释义】比喻从一件事开始类推,从而知道许多事情。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希望弟子在他举出一个方面时,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几个方面。

02

处事类
1、无所用心
【出处】《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释义】指什么事都不动脑筋,不关心。
春秋时期,孔子经常教育学生们向颜回学习,不要只追慕富贵与享受,先用心读书。孔子说如果一个人一天到晚吃得饱饱的没有事可干,不用心思考问题,那就没有造就了。下棋的人虽然看似悠闲实际要用心,比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要强得多。
2、三思而行
【出处】《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释义】指一件事反复考虑后再去做。
对于一件事,正反两面仔细考虑完以后,再加以比较,做出决定,立即行动。如果你考虑正面,又考虑反面之后,再回头来考虑正面,又再考虑反面,那么,如此循环往复,终无宁日,最终成为考虑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3、过犹不及
【出处】《论语·先进》:子曰:“过犹不及。”
【释义】指事情做过了头,跟做得不够一样,都不好。
春秋时期,子贡问孔子他的同学子张和子夏哪个更贤明一些。孔子说子张常常超过周礼的要求,子夏则常常达不到周礼的要求。子贡又问,子张能超过是不是好一些,孔子回答说超过和达不到的效果是一样的。
4、察言观色
【出处】《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释义】指琢磨、观察别人的言语、脸色来揣摩对方的心思。
察言观色是一切人情往来中操纵自如的基本技术。“眼色”是“脸色”中最应关注的重点。它最能不由自主地告诉我们真相,人的坐姿和服装同样有助于我们现人于微,进而识别他人整体,对其内心意图洞若观火。
5、成人之美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释义】原意是勉励并帮助别人做好事。后用来表示帮助别人实现其愿望,成全别人的好事的意思。
明朝有一人名唤谢榛,瞎了一只眼,但他善作歌词,所作的歌词在民间流唱甚广。谢榛到彰德,孙穆王亲自接待他,孙穆王见两人如此投机,便在次年元旦将贾氏及一些丰厚的礼品送给谢榛。世称孙穆王成人之美,有君子风度;但也反映了古时女子的卑贱,被当成礼品送来送去。

03

修身类
1、择善而从
【出处】《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及。”
【释义】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制度加以实行。
春秋时期,执政大臣魏献子把祈氏的领地分为7县,把羊舌氏的领地分为3县,委派与提拔一些地方长官。他想启用魏戊,担心人家说他偏私,问大夫成传,成传认为只要有才德,就不论亲疏,关键看能不能择善而从,能不能赏罚分明。
2、当仁不让
【出处】《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释义】指遇到该做的事,主动去做,不推辞。
孔子和儒家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这是在一般情况下。但是,在仁德面前,即使是老师,也不谦让。这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仁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
3、见贤思齐
【出处】《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释义】指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这是很多后世儒家修身养德的座右铭。“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能同别人一起堕落下去。
4、文质彬彬
【出处】《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释义】原指如果文采和实质相匹配,就能称之君子。后用于形容人举止文雅有礼貌。
“文质彬彬”可以从写作、艺术、审美的内容和形式、内在美与外在美、质朴与文饰等各个方面来理解和发挥,从而使“文”与“质”成为一对内涵丰富而外延广泛的范畴得到深入研究。
5、三省吾身
【出处】《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释义】原指每日从多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春秋时期,曾参勤奋好学,三省吾身,深得孔子的喜爱,同学问他为什么进步那么快。曾参说:“我每天都要多次问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实的地方?先生教的学生是否学好?如果发现做得不妥就立即改正。”

作者:国学君·枕月,本文系国学文化精选(ID:gxwhjx)原创,精选国学精髓,弘扬传统文化,阅读圣人之语录,洞见人生大智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