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袁术篇(尾声,其二)——仲家皇帝的野望
汉末群雄系列之袁术(尾声,其二)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袁术重大事件之十五——攻破庐江
上期讲袁术遭遇人才危机,称帝野心却不减反增,究其原因,笔者留个了尾巴没有展开,这期继续讲。
袁术起初在扬州只占据寿春所在的九江郡一郡之地,连同为江北的庐江郡也不听从其号令。但袁术眼里只有中原,扬州南方的穷乡僻壤他还看不上。
上期讲到刘备于兴平元年(194)接管徐州,但对徐州觊觎已久的袁术却没有立即发动进攻,而是直到建安元年(196)才攻打刘备。这中间两年袁术在忙什么呢?
《三国志·孙策传》载:后术欲攻徐州,从庐江太守陆康求米三万斛。康不与,术大怒。…术遣策攻康…策攻康,拔之。
原来是后院起火,庐江太守陆康拒绝给袁术提供粮草,江东且不提,同为江北部分居然敢不听话,袁术当然火大,于是派出孙策攻打庐江。可这庐江太守陆康也不是等闲之辈,认准了袁术是叛逆之徒,以近七十岁高龄拼死抵抗,城中军民同仇敌忾,坚持了两年才被攻破。
《后汉书·陆康列传》载:术大怒,遣其将孙策攻康,围城数重。康固守,吏士有先受休假者,皆遁伏还赴,暮夜缘城而入。受敌二年,城陷。
连休假在外的官员与士兵都纷纷赶回来守城,可见陆康与袁术的人心向背。这一战拖得时间太久,所以袁术分身乏术,没能在陶谦刚去世时对徐州下手。
在庐江之战中涌现出一颗超新星,便是少年英雄孙策。虎父无犬子,江东之虎孙坚后继有人,即便是众志成城的庐江城最终也没能抵挡住孙策猛攻,袁术在势力扩张的同时喜添一员虎将。只是袁术的眼光实在短浅,虽然对孙策很是喜欢,却只把孙策当小孩子,没有足够的尊重。袁术曾答应孙策让他当九江太守,后来却给了陈纪,这次拿庐江太守做激励,城破后却让刘勋当了太守。君无戏言,孙策虽然年轻但军功重大,袁术身为主公屡次食言,让孙策心灰意冷。
袁术重大事件之十六——江东劲敌
孙策看清袁术为人,加上朱治、吕范等人辅佐,便有自立门户的打算。不过此时孙策也只是想想而已,短期还不能脱离袁术麾下。然而继陆康之后,另一个在扬州跟袁术唱对台戏的人横空出世,再次打乱了袁术的计划,这便是刘繇。
兴平元年(194),扬州刺史陈温去世,袁术任命陈瑀接任,陈瑀进驻寿春。后陈瑀试图趁袁术匡亭之战惨败自立门户,被袁术击败,这就是袁术进入扬州的经过。但是,陈瑀只是袁术任命的刺史,并未得到朝廷承认,朝廷那边正式任命的扬州刺史正是刘繇。
当时扬州的核心区域即淮南一带是袁术的大本营,刘繇自然不能来这里,袁术派吴景、孙贲护送刘繇至吴郡曲阿,名为保护,实为监视。从史料综合分析来看,刘繇在江东的存在是经过袁术同意的。
《三国志·刘繇传》载:时袁术在淮南,繇畏惮,不敢之州。欲南渡江,吴景、孙贲迎置曲阿。…以景、贲术所授用,乃迫逐使去。于是术乃自置扬州刺史,与景、贲并力攻英、能等,岁余不下。
这段史料讲的是刘繇与袁术决裂的经过,关键之处有两点。第一,吴景、孙贲是袁术的部下,所以刘繇站稳脚跟后把两人驱逐到江北。所以吴景、孙贲迎接刘繇并不是私自行动,而是袁术授意。第二,史料明确记载因为刘繇驱逐了吴景、孙贲,才导致袁术自己又设置了一名扬州刺史,然后发兵与吴景、孙贲一同攻打刘繇。也就是说刘繇的扬州刺史身份得到了袁术的认可。
袁术为什么要允许刘繇赴任并且承认,这不是给自己埋雷吗?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袁术希望借刘繇朝廷任命的刺史身份来给自己增加合法性。要知道在同一年,李傕为首的朝廷派使者持节到寿春联络袁术,尽管袁术抢夺使者马日磾的节仗并将其软禁,但目的还是为了多要些封官,以及希望马日磾转而为自己效力。也就是说这时候的袁术狂妄归狂妄,表面还是希望借朝廷光环给自己贴金的。
既然朝廷的刺史来了,如果将其赶跑,自己在寿春的合法性会受损,反正刘繇单枪匹马毫无根基,索性把他支到江东那片穷乡僻壤去当傀儡,派两个部将监视,让他跟山越人玩去吧。
刘繇则扮猪吃老虎,表面上很温顺,可实际上绝非等闲之辈。与匹马入荆州的刘表非常相似,同样面对袁术横在北方,同样毫无根基,又同样在南部站稳了脚跟成功逆袭。
作为皇室宗亲兼顶级名士,刘繇这个朝廷任命的扬州刺史对许多人才自带吸引力,武将有樊能、张英,谋士有创建“月旦评”的许邵,甚至还吸引了同乡名将太史慈来投奔。樊能、张英虽然称不上名将,但能够以根基尚浅的新势力与袁术及吴景、孙贲相持,确有一定本事。至于许邵,更是品评天下人物,显名于世的大名士,一般人还真入不了许邵法眼。太史慈更不必说,虽然刘繇没有重用,但更多的是为了避嫌与来不及重用,详细理由参见刘繇篇。
刘繇与袁术隔江对峙一年,兵力发展到数万,朝廷加封其扬州牧、振武将军,从区区傀儡迅速崛起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新势力。
袁术重大事件之十七——放虎归山,强盛假象
刘繇更加详细的事迹请翻阅刘繇篇的文章,在此就不重复了。总而言之,刘繇逆袭袁术,不仅赶走监视者,还取得了江东各郡的承认与支持。
不过袁术这个人天生自大狂妄,自信心永远爆棚,既然他之前敢让刘繇去江东,他就没把江东这块地放在心上。尽管刘繇拥兵数万,自己打不过去,可刘繇也打不过来,双方隔江相望,不疼不痒。
袁术不上心,有人可惦记着江东呢。孙策主动请缨,申请帮助舅舅吴景打刘繇。孙策表示,江东是自己老家,打过去会得到很多人帮助,一旦江东平定,就会成为袁术稳固的大后方,给袁术提供稳定的兵源。
袁术还是拿孙策当小孩,他觉得刘繇那么厉害,再加上王朗等人,就凭孙策不可能拿下江东各郡。就算孙策真的打过去,自己只要复制九江、庐江故事,把各郡安插自己的亲信做太守就行了,孙策?就让这毛头小子给自己打工吧。想到这,袁术就答应了孙策,考虑到之前两次食言确实理亏,袁术还同意孙策带走孙坚的旧部。
《江表传》载:术知其恨,而以刘繇据曲阿,王朗在会稽,谓策未必能定,故许之。
现在流行给历史人物翻案,太优秀的就贬低,太差劲的就抬高,总之一定要跟历史定论反着来,这样才显出自己与众不同,掌握着别人不知道的知识。例如袁术,好多文章翻案说他称帝的动机与实力的合理性,中心思想就是袁术的实力足够支撑他的野心,要不是孙策叛变未必败得那么惨云云。
笔者就不一一反驳了,从上面《江表传》的引文,就足以看出袁术真的是不作不死。他明知道孙策能打,明知道孙策对自己不满,明知道江东是孙策老家,还是放虎归山。管中窥豹,从袁术对待孙策这个典型案例,就知道袁术为什么会遭遇人才危机。袁术缺人才这个事,上期已经讲过,这里就不重复了。笔者的观点是,袁术真的不行,所谓成王败寇为失败者惋惜这种想法,袁绍要比袁术适合一百倍。
兴平二年(195),孙策从历阳渡江,打败了刘繇。孙策的铁杆支持者朱治击败吴郡太守许贡,代理吴郡太守。此后孙策席卷江东,刘繇退守豫章郡,扬州的江东部分基本落入袁术手中。
这个时候孙策还是袁术的部下,而且并不仅是名义上的,也是实质上的。因为包括吴景、孙贲、孙香等不少孙氏宗族都在袁术麾下任职,这些孙策的叔叔舅舅们有些是袁术的积极拥护者,所以孙策受此影响也还没有完全独立。因此,表面上看袁术的力量与地盘大大加强,这是促使袁术决心称帝的一大重要因素。
袁术重大事件之十八——代汉者当涂高
“代汉者,当涂高也”是贯穿了整个汉朝四百年的一个著名谶语,汉武帝都对其深信不疑,后来光武帝刘秀与割据益州称帝的公孙述对于谁是“当涂高”也进行过论战,刘秀跟公孙述都称自己才是“当涂高”。到了东汉末年,有个农民起义首领阙宣也称自己是“当涂高”,凉州军阀李傕也觉得自己是“当涂高”,后来曹丕也找到自己是“当涂高”的证据,甚至直到晋朝八王之乱后,还有人念念不忘这个谶语,以“当涂高”来作为上位的理论基础。
“当涂高”这句谶语的魅力贯穿四百多年的历史,吸引一个又一个渴望登上权力顶峰的人。但到底怎么解释,没有定论。每一个自称“当涂高”的人,都有一套自圆其说的理论,而且绝不重样。本文的主人公袁术也对“代汉者,当涂高也”深信不疑,而且觉得他才是真正的“当涂高”。
《后汉书·袁术列传》载:又少见识书,言“代汉者当涂高”,自云名字应之。又以袁氏出陈为舜后,以黄代赤,德运之次,遂有僭逆之谋。
袁术觉得自己名术字公路,跟“当涂高”能够呼应。具体他怎么看出来的我就不知道了,虽然网络上好多文章根据上面的史料做过各种推断,但说实话笔者没看出来什么联系,但只要你有心,怎么附会都行。至于后一句讲的是以土德代替火德,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这种玄乎的理论就不展开了。
兴平二年(195),当孙策在江东连战连捷,帮助(表面上)袁术开疆拓土的同时,长安城的凉州诸将却内斗不断,引发汉献帝东归。
《后汉书·袁术列传》载:兴平二年冬,天子播越,败于曹阳。术大会群下,因谓曰:“今海内鼎沸,刘氏微弱。吾家四世公辅,百姓所归,欲应天顺民,于诸君何如?”众莫敢对。
眼见汉献帝东归遇阻,成为各路军阀争抢的肥肉,袁术自信心更加膨胀,召集部下们开会,直接表明取代汉室的意图。其他人都不敢出声,主簿阎象直言进谏:“周文王盛名于世,尚且归服殷商,明公您虽然实力很强,可是能跟周文王相比吗?更何况汉室虽然衰微,也没到纣王的地步。”
袁术觉得挺没面子,又不甘心,于是让人召名士张范来商议。张范根本就不来,只派了弟弟张承见袁术。袁术就问张承:“我如今土地之广,将士之众,能否效仿齐桓公,汉高祖?”张承答道:“关键在德行,不在人数多少。用高尚的品德来吸引天下人,必然能成事;如果穷兵黩武,到处瞎折腾,必然被众人抛弃,谁也救不了他!”
这话就差指着袁术鼻子骂了,袁术又自讨没趣,弄得很不高兴。不过袁术怎么会因为两个人反对就打消念头呢?阎象跟张承太不识抬举,不懂形势,得找个真正识时务的人聊聊。
于是袁术给时任下邳相陈圭写信,内容还是征求意见,希望有人支持自己称帝的想法。因为袁术与陈圭都是世家大族出身,年轻时还经常结伴出游,交情不错,加上陈圭身在下邳,所以袁术很希望得到陈圭支持。
《三国志·袁术传》载:圭答书曰“以为足下当戮力同心,匡翼汉室,而阴谋不轨,以身试祸,岂不痛哉!…欲吾营私阿附,有犯死不能也。”
陈圭不是下属,所以拒绝起来更加直接:“赶快打消念头吧,不要以身试祸,我死都不会支持你的!”
没关系,袁术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要称帝,一个两个的反对根本没用,袁术只觉得这些人看不清形势,绝不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
总之,信则有不信则无,袁术对谶纬学说的痴迷,加上从孙坚手中获得的传国玉玺,是促使袁术决心称帝的另一大重要因素。
袁术重大事件之十九——野望的崩塌
建安二年(197),袁术以九江太守为淮南尹,置公卿,祭祀天地,自称“仲家”。其实说袁术称帝不太准确,伯仲叔季,仲是第二的意思,加上袁术也没有建国号,与其他“僭越”之人还略有不同。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袁术有着很强的周文王、齐桓公情节,就是在汉朝框架下把汉室架空,自己做霸主,而且是四方仰德的霸主。毕竟天下割据,正式称帝建国号可以等等再说,先把框架弄起来。但“仲家”毕竟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专门给袁术弄这个词来指代的话一般人不容易理解,所以通常还是把袁术的“僭越”行为视作称帝。
袁术称帝后的运势呈断崖式下跌。
首先,孙策脱离袁术。在袁术正式称帝之前给孙策去信通知,孙策就回信苦劝袁术不要称帝。信中孙策仍然以袁术属下自居,希望袁术能够击败曹操、刘表、公孙瓒、刘备等人,高举匡扶汉室的旗号。袁术一意孤行称帝,孙策随即脱离袁术。
此前袁术对孙策也不是完全放任,两任丹阳太守周尚与袁胤就都是袁术的人。
《江表传》曰:“刘繇既走,策入曲阿,劳赐将士。遣将陈宝诣阜陵,迎母及弟。”
这段史料讲的是孙策攻入曲阿后就把母亲和弟弟接到了江东,这句话很关键。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曹操会把部将的家属聚集到许昌或邺城,作为人质以防将领叛变。不只曹操,刘备、袁绍等人都会这样做,偏偏袁术没有。他放任孙策把家属接走,失去了约束孙策的最有力手段。不仅孙策,其他将领也存在这种来去自由的现象,这是袁术集团从顶峰迅速崩塌的重要因素。
顺风顺水时,大树底下好乘凉,都借着袁术的大腿发展;风向转变时,立刻作鸟兽散,叛变既然没有成本,干嘛跟着袁术搞不得人心的篡逆之事?
第二,吕布脱离袁术。建安二年(197)五月,随着江东彻底平定,袁术的账面实力越来越强,为了给自己再加一道保险,袁术派人向吕布提亲,希望让自己的儿子娶吕布之女为妻,以此强化友好关系,并确定己方在同盟关系中的主导地位。
需要注意的是,从账面实力来看,吕布跟袁术不是一个量级的对手,吕布能得到徐州靠的正是袁术,即便袁术要攻打刘备时吕布唇亡齿寒,也不敢公然翻脸,只能劝和。所以吕布之前其实是袁术阵营的附庸。
所以当袁术提亲并且告知其称帝后,吕布接受了提亲。吕布政治敏感度不如孙策,但当陈圭陈登父子一番说辞后,吕布立即醒悟,派人追回女儿,把使者韩胤押送至许昌作为给曹操的投名状。
陈圭陈登虽然是曹操在徐州的带路党,但曹操迎奉天子,袁术图谋篡逆,在当时拥立汉室仍为主流意识的情况下,吕布其实也没有更好的选择。选择与袁术站在一起,不仅要与曹操为敌,更是与汉朝为敌,不论道义上还是实力上都不允许。吕布投靠曹操其实不算昏招,后续吕布败给曹操还有其他许多因素,并不是此时选错边的原因。
第三,军粮补给断绝。在通常的印象里,人们形容袁术占据的淮南地区是鱼米之乡,粮食充足,人口密集的地区。这里笔者要澄清一下,史书上从来没有对袁术控制区多么发达进行过描述,全部是后人想当然。
袁术在扬州真正的大本营只有寿春所在的九江郡,加上围攻近两年的庐江郡,扬州部分只占两郡。至于孙策攻下的江东各郡,开发程度落后且不谈,人力物力都用于孙策本部人马,不会有多少资源提供给袁术,称帝后双方更加断绝关系。至于豫州部分,汝南郡作为天下数一数二的大郡确实很强,但其他郡国规模则小得多,还有一个长期闭关自守的陈国在其中,豫州也不会提供很多粮食。
所以首先能够否定掉袁术占据的淮南地区有多大优势的论点,淮南地区相比中原并不占优势,而且也长期经受战火洗礼,生产力大幅下降。
其次,袁术是豪门公子出身,除了盲目自信外,生活作风也一贯奢侈成性。
《三国志·袁术传》载:荒侈滋甚,后宫数百皆服绮縠,馀粱肉,而士卒冻馁,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
就算按照有些文章观点,淮南原为富庶地区,但区区庐江、九江两郡如何支撑起皇帝与宫廷的建制与消费?更不用提袁术连续对外作战,在维持庞大军队的同时还要保有帝王的享受?
答案是无法支撑,所以“江淮间空尽,人民相食”。
孙策
结语
随着曹操以朝廷镇压反贼的名义聚集孙策、吕布、陈瑀等各路势力对袁术展开围攻,袁术麾下与孙策同族的将领如吴景、孙贲等纷纷投奔孙策,袁术在江东任命的官员被孙策驱逐,粮草缺乏又使得军心不稳,袁术的“仲家”政权摇摇欲坠。
建安三年(198),吕布与刘备之间发生冲突,引来曹操攻打徐州,这才使袁术又苟延残喘了一阵。
《三国志·袁术传》载:术前为吕布所破,后为太祖所败,奔其部曲雷薄、陈兰于灊山,复为所拒,忧惧不知所出。将归帝号于绍,欲至青州从袁谭,发病道死。
之前文章讲过袁术有严重的游侠气质,作风不像名门望族,更像草莽英雄,或者说难听点叫流寇。堂堂“第二皇帝”走投无路之下竟然放弃寿春逃到灊山,投奔自己的部曲雷薄、陈兰。树倒猢狲散,二人拒绝袁术进入,就与当年袁术逃往寿春,被部下陈瑀拒绝进入一样。不同的是当年尚有翻盘资本,这次是真的穷途末路。
袁术无奈回到寿春,只剩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哥哥袁绍。袁术写信请求接纳自己,袁绍倒也顾及兄弟情分,派袁谭在青州接应。不曾想半路被刘备拦截,盛夏时节断粮断水,吐血而亡。
袁术家眷投奔至庐江太守刘勋处,后刘勋被孙策所破,由孙策对袁术家眷进行照顾。后来袁术的女儿被孙权纳为妃,儿子袁曜做了东吴的官员,孙策、孙权兄弟对旧主也算仁至义尽。
狂妄自大的袁术最终为自己的勇而无谋吞下苦果,在汉末群雄中主动暴露目标成为众矢之的,惹来悲惨结局。袁术的败亡并非某个关键节点战略失误,或者某场关键战役失败导致满盘皆输,根本原因还是眼高手低,能力不足。袁术本人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者,既没有袁绍的领导气质,也没有曹操足智多谋的头脑,没有刘表步步为营的稳重。
袁术眼里就一个目标:权力。但他没有耐心,没有策略,仅凭四世三公的豪门底蕴在乱世初期取得先手优势,孙坚阵亡后便陷入人才荒,屡屡遭遇部下背叛却不加强控制……战略战术都有很大问题。袁术的失败是必然,如果没有吕布的反复横跳帮他分担火力,袁术可能更早就败亡了。
好了,袁术的相关介绍至此全部结束,下一篇将会是汉末群雄中的哪位呢,感兴趣的话敬请点击关注吧,您的支持是我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