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种经历和一种精神
(好多年没有见到老罗了。这是当年为他的展览写的前言。一个宣传红安的人,最后也在生活中湮于无声。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沉默。)
一个人,一种经历和一种精神
俗话说,月是故乡明。
一个人无论走到哪里,生活得怎么样,他都永远无法摆脱故乡带给自己烙印,都无法割裂自己的生命之根和文化之根。
这个根,便是我们曾经共同拥有过的家园,我们每个人都是从那个家园里走出的。在那里,有着我们祖祖辈辈耕耘和奋斗着的理想。在那里,一代代的人曾默默无闻地挣扎和呻吟,曾热血激昂地呐喊和抗争。但在写满了英雄的历史里,民众之声总是被我们忽略。弱到我们在回忆自己的家乡与家族的时候,我们面对的是感情上不愿承受的苍白,因为我们竟然不知道,我们自己的祖上,曾经有那么多的人,也曾像我们今天一样,为着理想和自由,为着幸福和梦想奋斗过,努力过,悲伤过,叹息过和牺牲过。
那些人,也许是我们的祖父,或者是我们的爷爷,再或是我们根本叫不上名字的什么亲人。他们亡灵于地下,含笑于九泉,尽管我们可能并不知道他,但我们的生命来之如此,我们的种族来之如此,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如此。
红安,原名黄安。自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建县,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本来,这个人口和面积均属中等偏下的小县,也可以像其它大多数默默无闻的县城一样,永远平平静静地生活下去,微波不兴,其名不扬。可它偏偏在刚刚过去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降,却声震遐迩,名扬中外,产生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共和国主席,韩先楚、陈锡联、秦基伟等61名人民解放军将军,以及171名师级、军级的人民军队将领。
那里曾是著名的黄麻起义策源地。
那里曾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
那里曾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诞生地。
那里是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的创始地。
为创建新中国,争得自由、平等和幸福,那里曾有14万红安儿女壮烈捐躯。因而建国后,“黄安”被改为“红安”。
1958年12月7日,毛泽东主席在邓小平等同志的陪同下,在武汉洪山宾馆接近红安县干部代表时鼓励大家“要继续努力,保持红安永远红”。
20世纪80年代,一部《两百个将军同故乡》曾令世人嘱目,一时洛阳纸贵,将军县声名鹊起,引来了外来者的惊奇和尊敬。世人把目光聚焦在中国大地版图上的中原腹地,寻找着大别山麓深处的“真不简单”的“小小黄安”。
百年际遇,风云变幻;岁月如歌,杜鹃啼血。红安人们在苦难中一天天挤尽苦水,在这块贫脊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当我们至今还为先辈的“不要钱,不要命,就是要革命”而骄傲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过,在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的同时,这种精神却渐渐遥远和陌生下去?当物质生活满足了我们最初的理想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像无数先辈们那样,永远继承与传扬“红安精神”?
罗厚斌,一个普通的红安之子,8岁丧母,13岁丧父,乡亲们把他拉扯成人,送他参军入伍。18年来,为让后人记住红安,记住老区里发生的一切,他魂系红安,热爱红安,不计名利,自费宣传红安精神,足迹踏遍十几个省,采访了近200位老红军,收集了他们的印迹签名,以图建立一个“红安革命历史资料馆”,达到“宣传红安,学习红安,建设红安”的目的。所到之处,李先念的夫人林佳媚、徐向前的夫人黄杰和各位黄安的高级将领及其后代等欣然签字盖章,大师启功、季羡林、李铎分文不取,欣然题字……不少人忆起往昔峥嵘岁月,涕泪滂沱。
这位红安之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再写了黄安人的骄傲。这是来自民间的骄傲。他,他的行动,以及他的精神,告诉了我们,过去是如何的不易,今天应该如何珍惜。
当他把这些题字及珍贵的照片摆放在人们眼前的时候,不少人眼睛湿润了。在当前大力宣扬和实践代表最先进的文化之时,我们认为,这些题字及照片就代表了最先进的文化!它让我们骄傲也让我们警醒,它让我们惭愧也让我们奋进。
这是来自一个人的记忆和回顾,也是全体为新中国作出了巨大贡献者与牺牲者的集体记忆和回顾。尽管它在艺术上有着并不完美的地方,可我们却从中看到了艺术的力量和榜样。因为我们今天的血管里,依然还流动着他们的血液,有他们不屈的灵魂,还有着人世间更为崇高的——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理想。
愿红安魂和红安精神永远发扬光大。(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