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下一个十年:碧桂园踏上智慧城市新风口
“智慧城市,从概念到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点。”
收缩型城市,城镇化中的剧痛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经断言,二十一世纪影响世界的两件大事,一是美国的高科技,二是中国的城市化。
官方数据统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以年均1%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17年底,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8.52%,相当于每年1900万人进入城镇就业和定居。
在之前的几年里,城镇化的过程已经出现了分化:中小型城市收缩,一线城市严控人口流入。而在2019年,这一趋势体现得更加明显。
4月8日,在发改委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提出,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
理论上,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适合发展壮大,也不是所有的城市都能对标一线和省会。
伊春就是一个例子,它是发改委确定的首批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根据统计局数据,2011年到2018年,伊春市总人口减少12万人。
(2000-2010年180个城市人口密度下降)
伊春只是收缩型城市的一个缩影,晋江、义乌、景德镇等昔日明星城市,都在近年出现了萎缩,其中有的是资源型城市枯竭,也有传统工业衰落。
三四线城市分化会越来越大,有收缩也有扩张,尤其是部分卫星城,是扩张的主力。
例如东莞、佛山、惠州,在粤港澳一体化背景下,降低营商成本,承接产业转移,强化城市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扩大现代化生活服务功能,成为珠三角城市群第二梯队。又比如上海的“北大门”南通,以江海联运、空铁、互联网三大枢纽为基础,打造长三角北翼特色鲜明的产业高地,留住了众多人才。
碧桂园早就在卫星城进行了布局,已经为超过1200个城镇带来现代化新面貌,未来将持续深耕优质的三四线城市,挖掘出更多的“潜力股”,实现更有竞争力的城市群协同发展。
北京上海疏解人口,优化配置
就在收缩型城市疲于应对人口流失、产业衰落的时候,北京上海这两个超一线城市,反而有意识地控制人口流入速度。
2013年以来,北京上海就开始强调人口调控。受此影响,北京2015年到2018年常住人口增量,降至年均0.6万人。上海2015年到2018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降至-0.4万人。
(四大一线人口规划,来源:中商情报网)
2018年北京、上海城镇化率分别为86.5%和88.1%。两个超一线城市早已迈过“粗放”的扩张期,接下来是更加精细化的人口筛选和产业布局。
北京2018年积分落户数据显示,12.4万人申请,最终只有6019人成功。其中IT和高新技术产业最占优势,很多都是阿里、华为、百度员工。积分100以上人员中,35.8%来自高新技术企业,23.4%获得创新创业奖项,12人获评省级以上劳动模范。
这非常符合城市增长极理论。
就是在各项资源、政策有限的情况下,城市产出有一个最大值,在人口达到一定量级之后,必须提高准入门槛,把资源花在刀刃上。上海和北京的做法,也印证了国家层面“提高中心城市承载能力,优化资源配置”的必要性。
一线城市筛选人才,给了二线城市机会,越来越多的强二线城市开始争夺人才和资源。
例如杭州,落户难度并不高。2018年有效申请人数2.38万人,共有1.11万人符合资格,占总人数的46.7%。
另一方面,除了抢人,城市还要吸引企业入驻。
2017年6月,小米与武汉市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约6个月后,于11月18日,小米、金山、顺为在光谷金融港举办入驻办公仪式。
(网传小米搬迁政策,来源:互联网)
根据网上流传的小米集团《搬迁员工相关福利政策》规定。在2019年3月底前,从北京迁往武汉、南京的小米员工,福利众多,包括基本工资不变、3万元搬迁费、可立即购房等。
年轻人涌入新一线,短期内对整个城市的住房、入学、就医、养老,乃至供电、供气、交通、垃圾处理等,都是极大的考验。只有在房地产、互联网、物流、金融、基建等各类企业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将城市智慧化,生活智能化,才能迅速提高城市适应能力。
人口的流动永不停止,城镇化的进程还在继续。
城市的野心远不止吸引人口和创造就业,头部企业的扩张,也不仅仅是招募员工和建造写字楼。众多头部企业开始深度和城市融合,从单纯的参与者转变为更加精细化的运营者,将科技创新在城市空间中运行,以物联网平台、大数据、支付为切口,提升居民智慧生活程度,提高城市提理服务质量,抢滩登陆智慧城市风口。
(智慧城市试点数量,来源:互联网)
腾讯在物联网、无人驾驶、地图和人工智能等核心领域,已经提前布局。通过自家滨海科技大厦智慧建筑平台的设计,拥有了微瓴建筑智能化平台。腾讯最看重对人的连接能力,从人与人,到人与物,到物与物。
华为,研发实力强悍,物联网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离不开华为的设备。旗下方舟实验室聚焦“黑科技”,目标是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深耕现实场景需求,聚焦城市运营所需的技术创新和应用。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是中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城市群,也是智慧城市、物联网最大的试验田之一。
2017年初,广东省发改委印发《广东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发展总体规划(2017—2030年)》,明确潼湖生态智慧区的三大战略定位,分别是国家绿色生态城市示范区、广东高端创新要素集聚区、大珠三角融合发展先行区,推动惠州成为广东黄金岸产业带新的增长极。
(潼湖科技小镇位置,来源:互联网)
潼湖科技小镇面向粤港澳高新科技企业,主动对接深广莞智能装备产业,培育并发展上下游产业链条,完善配套并融入生态智慧区,建设成宜业、宜居的产业小镇。
正如碧桂园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国强所言:“我有一个梦想,能有一座城市,立体分层,车辆在地下穿行,地面都是公园,建筑外墙长满垂直分布的植物,就像生活在森林里,地上是无污染的架空轨道交通。每一天,人们都生活在花园里,呼吸在森林里,愉悦在自然之中。”
(科技小镇产城融合,来源:互联网)
这句话正在一步步落实,碧桂园作为房地产头部企业也率先进入了城市服务领域。
2018年底,碧桂园正式推出城市服务2.0--城市共生计划。目前已与陕西韩城、辽宁开原、四川西昌等十余个城市签订战略框架协议。2019年碧桂园服务开始入驻开原城市服务项目,在城市环境改善、公共灾害应急联动等方面表现突出,受到地方政府高度肯定。
2019年10月30日,碧桂园与LG出资建立广东智美云创科技有限公司。将依次为平台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智能家居产品销售,工程集成安装等业务,将首先服务广佛里智慧慢城。
积极挖掘服务价值,从社区到城市。科技小镇的崛起发展,以碧桂园为代表的房企完成从地产商到城市运营者转变最重要的抓手,以最终形成产业招商、产业培育、产业服务的生态闭环,实现产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