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温情叫“上炕吃饭”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类的历史有多久远,饮食文化就有多久远。随着社会的发展,咱们中国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瓷实了。凡稍正式一点的吃饭,都在餐桌,这与我们小时候正式吃饭可大不相同,那个时候几乎都是上炕吃饭。

我们家人口多,无论是早饭(一般是上午9点左右)还是晚饭(一般是下午4点左右),都在炕上吃饭。家里从来不养闲兵,兄妹几个都不吃闲饭:哥哥能干农活了,是父亲的兵;我和妹妹是母亲的兵。我的主要任务是,母亲管锅时我管烧灶兼看管妹妹。妹妹自然也不老实呆着,总是帮我填柴。这些活计自然是哥哥们不屑做的,用他们的话来说,是他们的“落落脚”(方言土话,意思是干过的,不稀罕的)。母亲总是当着许多人的面夸我和妹妹干得好,是她最得力的助手,当然我们也会在母亲的夸赞下干得更卖力。

每当母亲把饭做的差不多时候,总会喊一声:准备吃饭了。我们立即行动起来去喊爷爷奶奶和姥姥,他们一来,我们就舀凉水兑热水;他们洗手洗脸,我们就拿着毛巾侍候着,等的就是他们:呵呵,真乖,真是个孝顺的好孩子。哥哥已经铺好油布放置好吃饭炕桌,爷爷奶奶姥姥上炕,我们就等着拿走他们的鞋子。这个时候,我们兄妹几个有端咸菜的,有盛碗端碗的,有拿筷子勺子的,还有提前给长辈拿好烟和火柴的,总之一片繁忙景象。吃饭时,哥哥被安排在炕桌边,方便给坐炕里老人和孩子盛碗添饭。有时,我和妹妹要争着下去抢着盛碗,往往早就被哥哥抢走。直到我们大了些,母亲认为我们能干时,自然哥哥也乐于让给我们,因为他们不屑与我们抢大人的夸奖。

我们之所以能很早就能孝敬老人抢着干活,这与母亲的教育引导是分不开的。母亲曾告诉我:没有人可以吃白食,每个人都要做贡献,老人年轻时已经贡献过,我和你爹正在努力,你们小没有做过贡献,所以得抢着干你们能干得了的活。再者,得有眼力劲儿,自己得能看到有啥活干,不能等大人支使。当然了,当我们干活干得好,总能得到大人的夸奖。想想,当孩子的虚荣心强,有了大人的夸奖鼓励自然干劲十足。还有,刚刚开始干时,干坏了,娘也不责罚我们,只是让我们分析失败的原因,以后要注意,所以我们干起来都没有心理负担。

当天表现好的,在娘闲时,可以靠着或干脆钻到娘怀里听故事。那时候不叫听讲故事,叫“听瞎话”。在那信息奇缺的年代,听瞎话可是很高的待遇。一般是围着娘团坐,两手托腮认真听着。故事内容对于我们来说,新奇而刺激,再加上娘绘声绘色地描述更有吸引力。我们家的“听瞎话”成了相当有吸引力的娱乐节目,引得邻家孩子经常来蹭听。像《牛郎织女》《王七碰壁》《三打白骨精》《武松打虎》等太多故事,在那个时候我们就知道,甚至能讲上来,因为能复述出“瞎话”来是有专门奖励的。有时会问娘:“娘,你咋知道得这么多?”“看书呀,书里有太多的故事了。想当一个文化人,就得好好上学,平时多读书。”娘满脸期待地说。“读书”,在很小的时候就在我们心中扎下了根。后来慢慢知道,母亲是个老高中生,无棣一中的一期学生。就在毕业同学们分配工作的前夕,姥姥意外病重生活不能自理,娘只好放弃分配留下在家照顾姥姥。姥姥经过娘的悉心照料一年后终于康复,而娘却错失了人生最关键的机会。后来才得知,她的同学们都成了县里干部,唯有自己成了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这在母亲心中该是多大的伤痛啊!

正是因为母亲的教育引导,我们一家人团结和睦,兄妹几个从小就能帮大人做事,上学成绩优异,成为十里八乡能考上转为非农业户口的人家。到了我上初中时,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家里买了圆桌,上炕吃饭才渐渐成为历史,可上炕吃饭时一大家人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却深深镌刻在心底。

上炕吃饭的日子,真好!

作者:庞金珩,无棣县信阳镇中学。

滨州文学

微信号:jdlc2016

投稿信箱 : jdlc2016@126.com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