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藏族代表性诗人诗赏析
阿牛静木:1995年生,《夜行者》主编,著有《失落的马驹》《鬼斧集》《根性诗歌写作理论一阿牛静木文论集》《当代少数民族代表性诗人诗赏析》等,根性写作践行者,现居大凉山西昌。
才旺瑙乳:
才旺瑙乳:诗人,藏族。一想到西藏,我们会想到百茫茫的雪山,哈达,佛教,牦牛等等,这在藏族诗人们的诗句表现得更加明显,尤其佛教里面的一些禅宗思想,公元7世纪左右佛教从印度传入后在西藏扎根成藏族人精神的部分,就像才旺瑙乳这首诗,除西藏特有的地域文化特质外佛教在诗中成为了一种象征,不管祖先情节还是根性情节,这种表达在诗中都成为了可能。这也是整个中国境内少数民族诗人所面临的问题,本土与外来或灵与肉。很多评论家应该会发现彝族或其他少数民族的这种冲突就表现得较为强烈,极端,而藏族诗人对于二元对立就处理得极好,原因是每当这种冲动作祟,诗人就会用宗教契合从而达到内心的某种平衡点。这种冲突在少数民族诗歌中破坏还不是那么明显,但在西方尤其德语诗中表现尤为破碎,这是一个大问题,以后专文,还是来看此诗,祖先,岩石,积雪限制了诗人言说的范围,使诗性在地域上生发,后借祖先之口吻,传达出圣洁的天上人间,最后以新生婴儿的形象表达出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的惊奇与灵悟。:我看见了我祖先的面孔/我看见他们在清泉边,岩石上/若隐若现,用听不见的声音/低语着:天上人间 /积雪苍茫 /我也若隐若现,渐渐/飘渺,渐渐遥远/进入 莲花/和 岩石 /你们将发现/这白茫茫一片大地多么干净《白嘎达神山下独自踏雪》
20201216
扎西才让
扎西才让,藏族最负盛名诗人之一。桑多镇是其最出色的诗作之一。一,地域诗歌写作,该诗以桑多镇为地域背景,以史诗视角描写了一部(桑多镇)家族史。桑多镇我们会想起马尔克斯的马孔多镇,而诗人以独特的诗写方式描写了发生在这片土地上事,抒情夹杂叙述,这让我们想起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等,而诗人处理得极好的是把马尔克斯的经验转换成桑多镇经验,其间取舍恰到好处,事实上这种嫁接式写作方式在小说领域作家扎西达娃有过尝试而且卓有成效。二,由“桑多镇想起地域诗写的一些特质”①体裁,何种体裁明显带有叙事性,包括诗歌,史诗更如此,但短诗的地域性更多是被意象所承担,而史诗,长诗就被叙事性所承担。我们看本诗这行:她站在一面广告牌下,这句有主谓隐形显露出了地域性或地域是一个界面我们谁也不能越轨而行,或可以这样说我们“存在”即地域,这几乎是被语言这种言说方式所决定,不管何种言语皆如此,但不可否认地域性在组诗,长诗,史诗,小说,散文上更容易发挥到极致。
20201216
耶杰·茨仁措姆
耶杰·茨仁措姆:诗人,女,藏族。在读藏族诗人的诗歌时严格的说应该是藏族汉语诗人,雪,青稞,哈达等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意象。在此区分下意象与物象。(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物象即是客观事物,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①),而耶杰·茨仁措姆此诗也不例外,但是,这些得天独厚的地域环境利用不好会给藏诗人诗写造成停滞性,诗人会停留在物象的浅薄歌吟上,无法突破,少数民族诗歌写作的局限性,这值得所有藏族诗人思考,我们还是进去此诗,此诗如若踢出所有意象,还剩什么?普通的诗人感伤离别之句。里尔克说:诗是经验。:余下的三季/记不起冬天的雪花曾停留过哪里/飘落的方式似乎带有风的重量/我一次次伸向天空的双手/刻满母亲缝制的古老纹路/那些密布的经络/河流穿过的高地一遍遍放纵的底线/总要变换她的模样/落在我手上的云层/举过头顶到达天空时/一片片雪花落下/母亲教我穿针引线/缝制天空和大地的棉袄/和我日渐纷乱的思绪/可我仅仅学会/一个冬季/余下的三季/我用一生去编织《余下的三季》
20201217
①参考文献
王志国
王志国,诗人,藏族。王志国的诗细腻,纵情但又不泛滥,遨游于神灵之间,初读其诗根本看不出是出自康巴汉子之手,我们来看此诗:没有风,一匹白马兀自跑出我的视线十里或者更远/像是一朵白云之暗影,在天边奔跑/而我的双眼里,除了兀自跑出的白马/还有一大片堆积的云朵,白色的云朵/一朵挨着一朵,在草地上吃草/如果不是一股突然的旋风/爬高并打扰了云朵们的安静/天空绝不会突然将一大片忧伤/从云朵的暗影里拿出来/揣在我的心上。诗人对于各种意象信手拈来,看似突兀,又不可或缺,像一帧画,每一笔都落得如此自然,无多余处。而且诗人的想象力好极独特,首先把我们的视野拉到一个开阔地,把云与马在一个空间,草原,形成对比,突出视野的开阔,后又缩回自己的视野,这样一进一出既形成了诗歌张力,又冲谈了诗歌外在的语言浮华性,实实在在的拉回到了自己的内心,这个布排好,用超现实等手法泛化内心的紧张,但有一点是这种极致,容易消除诗写的可能性,如此循环,必然是重复,消解诗意最终为零。
20201217
嘎代才让
嘎代才让:藏族,诗人。大部分藏族诗人都受到了佛理的影响,这对诗歌写作既是优势也是并不可少的紧张点,它保持了诗歌写作的原生性,但又束缚了诗歌写作的内部语言张力,除去了大部分藏族诗人语言个性或失真,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失语,语言得不到解放,这点也直接导致了大部分藏族青年写作者流转于前辈诗歌的语境中,个体存在与集体存在没有明确的界限,所以在藏族诗人群中有个性的诗人少极。我们来看此诗:“佛殿里受戒的梵音,支撑着传唱/免不了中途被风吹袭——”/此生,恍如一夜:赤身走来,赤身走去/丢弃了诸多血肉的理想。爱和疼痛;将短暂的一生/看作高处的倦意/祭献给漆黑无定的大地/如果恩怨远去,如果心身抵达了空无的本质/我会攫取上下浮沉的生死流转,像一只疲惫的秃鹫/在来世的天空中徘徊/三世因果:世上最纯洁的领域/怀揣机缘和善恶。
20201217
刚杰·索木东
上世纪西藏还特别流行酥油灯,只要有充足的牧场,工业简单可直接从牛奶或者羊奶的油脂中反复提炼出来,是藏族同胞供奉神明时不可缺少的法器,刚杰·索木东此诗中的灯火不知是否指的酥油灯,据我看此诗中的灯火有两个指向①灯火实物②诗人始终牵挂着的故乡内在的精神世界。似乎得到上天的眷顾,干净,灵性是藏族诗人们的共同点,这是由于青藏高原这片世界上最纯洁的地域所决定,你想一个已被后工业摧毁或内心丑恶没信仰的人能写出这样干净带有神性的诗句吗?诗人首先描写了制作奶茶的过程,后由及此物想起另一物,中间这几句过渡漂亮,就像雪莱的《西风颂》,带给人一种希望,振奋,后直接点破主体把父亲这个人物从诗中引了出来,形成首尾呼应,还是以灯这个重要线索暗合标题结束,结构上无懈可击。用一壶奶茶慢慢熬热的过程/向北方寒冷的黎明致敬/安静的火苗,悉心舔舐着/上善若水。一片雪就落在了屋檐上/这是整个冬天最温暖的事情了/所有的植物都在屋内茂盛成长/一些蓓蕾,已经有了绽放的意思/如果再往季节的深处走,就会/有花盛开,如果再往季节的深处走/就能看到大雪漫过古老的山冈我的父亲,三年多的时光/说过去也就这么过去了/风雪不再凄迷的时候,还是要/回到高原,回到逐渐陌生的村庄/把你留下的那个铜灯,仔细擦亮/把你留下的那盏灯火,用心点燃/让逐渐空落起来的门洞/再次挂满,温暖的等待《冬夜,想起一盏温暖的灯火》
20201217
白玛央金
白玛央金:女,藏族,诗人。相对于其他(她)藏族诗人,白玛央金的诗个体意识是极强的,没有留恋于异域风情人物的描写,有评论家把藏族诗人分成四代,伊丹才让属于第一代,旺秀才丹属于第二代,扎西才让属于第三代,诺布朗杰属于第四代,我不是很明白作者是按什么依据分的,时间吗?诗歌写作的向度等?对于我们边缘少数民族诗人如不注意就会很容易滑入景物观光式写作模式,也就是很多诗家所说的猎奇心里,但很显然诗人白玛央金很早就意识到这点在她这里草原,雪山等不仅仅是一个意象,而是贯穿于诗人在这片土地的思想,时间,灵魂,宗教的虔诚叩问,具体看诗:难以形容的,饱满的,轻快的/介于有形与无形之间的/时间啊,从不扭曲变形的甬道/一片叶足以证明你/缺乏谎言的力量/他的生命止于鼻息止于至善的火焰/和唇齿流香的草原/他像优容的牧羊人/在广袤的大地上竖起脆弱的旗杆/行走,塑造,发现,埋葬/不具备犯上作乱的能力/勇往,遇见无数勇往的人/淡然,是活着的嫩绿/让苦中有了一丝甜蜜的星火/帆风中经久不衰的河流/许是一条,一片,一汪流徙的阳光《星火与时间》。诗人对个人,族群的思考是形而上的,传统文化只是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出现在诗中,星火代表一种生命,而诗人作为个体也自己独有的,现代藏族女性的视角去看待古老文化,已‘此在’‘存在’这是我们边缘民族诗歌应该重新审视的问题。
20501218
沙冒智化
沙冒智化:藏族,诗人。我最近在系统阅读藏族传统文学,和世界其它民族一样藏文学也是由神话,民歌,谚语上发展起来的,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更是如此, 民歌凭借着深刻的思想性,较高的艺术性在藏文学发展上有重要意义。公元5世纪左右佛教传入,后融入藏文学中成型一种由人性与神性共存的文学作品,而诗人沙冒智化善于这种排比句式(民歌+神性+个体生命体悟)我们来看此诗:如果可以,我从胸口挖出一条河/筛好一滴水,喂给你/如果可以,我从佛前求一条绳子/绑在你的碗里,让你咽下去/如果可以,我当一盏路灯,带你回家/如果可以,秋夜的应景之下/我从琴声里挖出一座山,一间房屋/让你在太阳下,看到答案/如果可以,让我在一块石头里安静下来《秋夜静》。诗人借助藏传统民歌吟唱方式,所谓一叹三咏,层层荡开,这种抒情方式由诗人苍央加仓发挥极致,但此诗自有亮光处,诗人不仅借鉴了传统文化更融入了个体‘此在’方式,最后这种经验在神性中得以升化,在雪域高原发出属于诗人自己的光芒。
20201218
伊丹才让
上世纪五十年代汉文在西藏广泛得到运用,传播,而伊丹才让就是在这样的语言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诗人,他自创七行诗体等,在藏族汉语诗歌史上具有开拓性意义,是第一代用汉语写作的藏族诗人之一,所以从这点看把诗人看成汉语藏诗的缔造者一点也不为过,真正意义上的藏族汉语诗歌是从他这里生发的,我们先撇开诗歌写作的意识形态,他这样的姿态在藏诗歌史上已是破天荒,虽然在诗歌美学,理念上吸收有限,还带有点民歌体形式,但诗人值得每一位藏族诗人礼敬,怀念。路坦途上我欣赏马蹄的速度/沙漠里我钦佩驼背的重负/但是连岩鹰都胆颤心惊的雪山上/我看见吐舌的牦牛像跃涧的猛虎/奋斗者的足下都有一条通途/请不要把那潜水的本领说得太玄/我祖先的项链就是那海底的珊瑚《路》
20201218
旺秀才丹
贡唐仓应该代表某种寓意,在藏族人民心目中是神圣的,而该诗以此为题,诗人首先以风雨点明贡唐仓历史之久,接着诗人以羊皮袄,小草,母亲,父亲等写明自己是受保护着,更加凸显出贡唐仓形象的伟岸,和杨炼的《大雁塔》有异曲同工之妙,除外该诗穿插了一些生活细节,用集体无意识增强了整首诗的厚重感。:再也忍不住/沉淀了无数风雨夜的酸涩/在我梦中的祥云/降临之时/就这样让混浊的眼/埋在袖口里/让油渍的羊皮/再去打湿/打湿您如父亲一样大山上的小草/打湿您如母亲一样暖怀中的乳房/多少次/多少次没让您走出期冀幻想着幻想能够现实/一次次洒下热泪/酝酿在膝间的挤奶桶里/多少次/多少次狂吻您曾走过的脚迹/干瘪的心房总是跟不上呼吸/跟不上亘古那/虔诚的旋律/当您宽厚的心抚在我的心上时/忆溪的水/骤然干枯/从此 生命将不再产生记忆/我未来的路上/四射着您神圣的/庇护《仰望贡唐仓》
20501229
海日卓玛
好漂亮的抒情诗。诗歌的抒情性过时或无效了么?绝对不会,就诗歌写作方式而言就不存在过时之说,或这样的说法本身就是一个错误,这就涉及另一个诗歌写作问题‘存在’立根写作,比如此诗是具备本地现场经验品质的抒情诗,诗人站在他生活的那片土地歌吟而出,从这方面看只有根性写作才是有效的,要知道的是经验与超经验都是通过存在才得也生效的,我们看此诗,或许诗人是在等某人,或许是在等某人,在阴沉沉的天空下,带着一颗焦虑不安的心,不问归期,在等待某人。:等你在黄昏/没有归期,也没有信使/只是暮色淹没了孤城/来不及道别/来不及梳理城南旧事/只知道岁月的河流安静如初/杂草和腐烂已遮盖了阳光下的小路/路边的巨石举目无亲/任凭时间的沉淀和惨烈/穿越黑暗的尽头/渐行渐远的等待/在一场大雪中持续的增长/窗外的雨声时不时的敲打着/劫后余生的黎明《等风来》
20201229
洛迦·白玛
洛迦·白玛,女,藏族,诗人。洛迦·白玛的诗感悟与经验交织,这种形而上的体验恰恰是诗人浸泡生活而得,而且在这首诗中诗人处理得极好,诗人没用少数民族地区独有的人文风俗取胜,而是将其换成内核,增加了诗歌质感,没有纷繁的意象但西藏那种地域神秘性就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了,乍一看这不像是出自西藏诗人之手,诗中‘雨’‘石子’等频繁出现的意象一般出现在江南水乡诗词中,而诗人取其阴柔美弥补了西部诗人的粗砺性。:只有灵魂干净,才能更靠近佛/雨来时,我们正前往一座千年的古刹/途中有溪,溪上有桥,桥下有石子在水底静默/为善的白石子呀为恶的黑石子/需要闭眼净心,把一生的黑白数清,然后才有菩萨于雨中显现/雨落在头顶,雨落在左边,雨落在右边,雨落在身前,雨落在身后/无处不在的菩萨啊,一眼便把一个人的前生与来世看穿/无人能隐瞒丝毫《一场雨身负隐秘的使命》
20201229
旦木真
语言质朴纯真,干净利落,没有过多的修饰符号,情真意切,从村民眼中的老好人到阴阳相隔诗人用短短几句概括了父亲简单的一生。整体来看诗句跳跃性不是很强,造成了画面的压缩视觉效感,但诗人凭借本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弥补了其不足处。小时候父亲就是梦沉默寡言又热心助人/父亲是村民眼中的老好人/哪里有困难,父亲就在哪里/贫穷下的父亲生活的很简单/一杯青稞酒、一碗糌粑团/伴着田地悠悠劳作/父亲的日子很忙碌/没有多余的心思去埋怨/生活的刀迫使他夜以继日的操劳/年轮的印记在田地里/一年又一年不断地深耕/梦里的父亲越见苍白/和村头那棵古老的枯树分不清谁是谁/长大后梦就是父亲/多年前父亲悄然地走了/甚至没留下最后的呼吸/悄然无声的走了/朦胧的梦、清晰的梦/父亲如月光时常在我梦里来回奔游/我抓着父亲的手、父亲将我紧紧拥抱/父与子隔着阴阳两界以泪洗面《父亲和梦》
20201229
诺布朗杰
诺布朗杰被称为藏族第四代代表性诗人之一,按藏族汉语诗歌来划分这是有依据的①真正意识到自己,也就是言说主体的场域性②从集体无意识到个体身份的确认。就像此诗,其实这首诗和其它没什么本质不同,同样是对民族集体记忆,由一把藏刀联想到整个民族的命运,但诗人的高明处在于赋予了这把刀的时代性,诗歌写作的有效性,并且一改前辈们诗写模式,反思与前进,智性与心灵恰到好处。:我们的遭遇竟是如此相同/免不了一遍一遍的搜身/可是你钝了。你已经交出了你的锋利/现在你只能伤着我/你身上披着的雕花开始脱色/你被愉悦的人群玩弄着/你沉默。有谁会注意你刀子嘴后/藏着的豆腐心呢?/来削我吧!做一把有尊严的藏刀/把我削成拐杖/交给像我一样,赶路的人《一把雕花藏刀》
2020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