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很小,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吸引我来到这里,美的让我嫉妒当地人

为了能够看清常熟的真实面貌,我就像着了魔似的一次又一次来到常熟。我的家~苏州木渎,距离常熟六十公里,说近不近,说远不远,我在很短的时间去了八次,每一次都是一天,每一次去的时候都是“雾里看花”,回来的时候都是“豁然开朗”,这座城市就像一个谜宫一样,永远看不够。

这是虞山城墙景区

如果你到常熟来,你一定要在常熟住上一个晚上。傍晚,我们走在常熟的街巷里,往西遥望远处,景色如屏,夕阳已经下山,满天晚霞,是山腹里飘出来的锦绣绸缎。而当我们看到朝霞洒在郁郁葱葱的山坡的时候,金红如染,而到了夜晚,登上山顶,看万家灯火,满目星辰,你一定“疑是银河落了九天”

太阳刚刚下山的时候的虞山景色

这是常熟方塔的夜景

这也是夕阳下的虞山

常熟城西的虞山,对于常熟人民来说是一个母亲山了,在苏州的北部也是一座雄伟的大山了,而围绕这座山而发生的历史文明是特别存在的,古时候常熟的一部分城墙建在山的东坡,因此也有了“十里青山半入城”的说法。

这是元末明初的张士诚建立的城墙遗址

虞山上历史文化沉淀极为深厚,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结合的如此之好,是一座处处是景,处处有故事的风水宝地。古有虞山十八景之说:书台积雪,破山清晓,昆城双塔,桃园春霁,维摩旭日,剑门奇石

,拂水晴岩,秦坡瀑布,西城楼阁,湖桥串月,藕渠渔乐等等

书台积雪

辛峰夕阳

秦坡瀑布

藕渠渔乐

桃园春霁

湖桥串月

昆城双塔

剑门奇石

虞山还是一座英雄山,在1937年8月13日凇沪保卫战打响,在11月13日,侵华日军从长江常熟段多点强行登陆,敌众我寡,我守军奋起保卫国土,我军浴血奋战了七天七夜,献血染满了山岗。我们真的希望在山上竖一块常熟保卫战纪念碑,让后人永远缅怀,永远不忘。

按一般的说法,商朝的后期,泰伯来了,建立了勾吴国,这块江南蛮荒之地从此拉开了文明的序幕。泰伯之前,在常熟这个地方,出了一个名人,在商王朝里担任要职,这个人叫巫咸。

巫咸,在《尚书.奭君》有记载:“咸义王家。”,东汉时的《越绝书》卷二有说“虞山者,巫咸之所出。虞故神出奇怪。去(吴县)百五里。”明确记载常熟虞山就是巫咸的家乡。

在虞山的东麓,有两座墓最为有名,一座是言子墓,一座是仲雍墓。仲雍墓对于常熟人民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黄土高原的泰伯来到长江南岸,太湖流域,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左转.哀公七年》(公元伯前488年)记载,“大伯(即泰伯)端委以知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裸以为饰,岂礼也哉?是由然也”。这里表达了泰伯虽然逃亡后创出了属于自己的的新天地,但他没有忘记自己原先的身份和周朝的一套制度,泰伯死后,仲雍继位。仲雍执政后对勾吴进行了深刻的改革。仲雍基本放弃了周族的文化,结合江南土著文化,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这就是吴文化。仲雍逝世后,就葬在乌目山,因为仲雍又叫虞仲,所以当地人改乌目山为虞山,这样信息都证明了虞山被称为“中国吴文化第一山”,在吴地历史中有着无可比拟的神圣地位。

吴国历代君主的出场顺序,第一世泰伯,第二世仲雍

这是虞山脚下的仲雍墓地牌坊

这是仲雍的墓

在虞山还葬着一位常熟的名人~言偃,他是孔子的学生,他的墓在虞山的东麓,和仲雍墓相邻,司马迁在《史记》里说他是吴人,再具体讲就是今天的常熟人。

言偃在六十岁的时候,回到了常熟,到处讲学,宣传儒家思想。孔子曾经说过:“吾门有偃,吾道其南”意思是说有了言偃,把儒家思想传播了江南去了。上海的奉贤区相传是也是言偃讲学的地方。

他的墓在西汉的他的世孙言成大修缮过。现在的墓道正对大街,第一道石坊上刻有“言子墓道”左右对联分别是:“旧庐墨井文孙守,高陇虞峰古树森”沿上坡而上,先是“鹅影池”,池上架有“文学桥”,二道坊是“道启东南”,反面是“灵翠句吴”均为乾隆皇帝的御书,再往上就是“半山亭”,这是康熙御碑亭,三道坊的横额石刻“南方夫子”,康熙和乾隆到苏州后,都到常熟拜祭,可见言偃作为南方文化的伟人,受到官方和民间的尊敬。

言子墓的第一道坊

影娥池和文学桥

言子墓的第二道坊

这是乾隆写的“灵萃句吴”

这是半山亭,康熙皇帝的御碑亭

这是言偃的墓地

苏州历史上一直是儒家思想的大本营,文化底蕴深厚,而给苏州的文化烙上深深的儒家印记的,应该是从言偃这个小青年,渡江北上,播种火种开始的。

常熟人喜欢在虞山脚下树林里吃东西,有一天,下着雨,我经过一座石桥和一条涧,来到一个场地,有几十株树,树下有十几张桌子和几十把椅子,人们或者可以品茗,可以出神,也有服务员送来面条,而这个面条就是当地有名的蕈油面,旁边就是齐梁的遗踪兴福寺,有一个角黄墙从绿荫中透出。

这是兴福寺旁边的面馆

这是兴福老面馆

蕈油面

兴福寺是苏州名刹,为苏州四大寺之一,寺内高僧迭出,在进寺的路的南面,就有不同年代的四高僧的墓地,分别是唐代的怀述,常达,五代的吴越国彦偁,宋代的晤恩。

这是四高僧墓地

兴福寺门前的涧,在唐朝贞观年间,有黑白两龙恶斗,冲逆成溪,涧名破山涧,寺也叫做“破山寺”,这座寺在南朝齐时,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为寺,一开始叫“大慈寺”,到了南梁大同三年(公元537年)改名为兴福寺。唐咸通九年(868年),唐懿宗御赐“破山兴福寺”,因为寺内一块奇石的缘故,而让皇帝改寺名,这在全国是少有的。寺虽然叫禅寺。实际上,近代现代华严宗的复兴和兴福寺很有关系。人们抚摸此石以为祈福,石头被摸得油润发亮,兴福石成了游人助兴的道具。

这是兴福寺门前破山涧

这是大雄宝殿内的兴福石

这是在兴福寺大雄宝殿内的兴福石

兴福寺的门很有特色。上有歇山屋顶,不用磅礴大气压人,显得十分精巧。寺内有九曲桥,空心亭,伴竹阁,罗汉泉,君子泉,米碑亭,廉饮堂等等。在园中小坐一下,有心存清明,俗感顿消的感觉。

兴福寺大门

罗汉泉

空心亭

米碑亭

石坊

特别介绍的景点有两处,一处是天王殿左侧,方形池塘白莲池的两层小阁救虎阁。《宋高僧传》卷十六记载:“释彦偁,姓龚氏。吴郡常熟人也……尝一夜有虎中猎人箭……乃自持炬就拔其箭。虎耽耳舐矢镟血。顾偁而瞑目焉。……一”说的是南梁的高僧释彦偁,本是常熟人,一次夜里正在阁上休息,听到一只老虎在寺院的阁前中了箭,声音凄惨,就穿了鞋,拿了灯下阁,就想替老虎拔箭,他的弟子再三劝阻,说是老虎毕竟是猛兽,万一发作了会咬人,太危险,不能去。到了深夜,释高僧再次“持炬”来到老虎跟前,老虎显得很驯服的样子,高僧拔箭的时候,也不挣扎,箭拔出后还将箭镞上的血舔干净了,后来就离开了。而救虎阁的故事告诉人们,人类其实是完全可以和老虎共同生活在地球上。

救虎阁

白莲池

兴福寺还有另一个胜迹就是唐代诗人常建诗碑,就是米碑亭内的石碑。唐代诗人常建有一次一大早到常熟虞山之麓的破山寺游玩,看到山寺的景色,就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五律,这首诗的“竹径通幽”,还成就了成语“曲径通幽”的典故,几乎是人尽皆知了。

诗碑上的字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写的,是他的上品之作,米芾写的书法和唐代诗人写的诗,有几处是有不同的,诗上第二句1⃣“初日照高林,”而诗碑是“初日明高林”,2⃣诗里面是“曲径通幽处”,而诗碑上写的是“竹径通幽处。”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诗碑上诗,是由常熟人言如泗,在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在襄阳任地方长官的时候,得到了宋代书法家米芾在襄阳写的这幅作品,然后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中秋时竖立在寺内,是集唐诗,宋书和清刻于一体的“三绝碑”,是兴福寺的一景。

你们可能要说:是米芾改动了句子吗?肯定不会,原来是常建的那首五律《题破三寺后禅院》中那句话就是“竹径通幽处”。这一石刻诗碑是一件极佳的书法作品,还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文物。

兴福寺里宋代大书法家米芾写的唐代诗人常建的诗

这是在兴福寺里600多岁的香樟树

常熟的另一个名字是琴川,城里有七条河,条条都是这座城的琴弦。明代有一个诗人写过一首著名的七律:“吴下琴川古有名,放舟落日偶经行。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常熟确实和琴有些渊源,是言偃从鲁国孔夫子那里带来了琴的艺术,再后来又有了叫蔡邕的东汉大儒在一次偶然机会发明了“焦尾琴”,在《后汉书.蔡邕列传》说:“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她是古琴中第一张见诸正式历史记载的南方琴祖,她是宝贵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虞山南麓有一个昭明太子读书台有一个泉名是焦尾泉,为焦尾溪的源头。

昭明太子的读书台

这幢古建筑有好多进,西边还有个小花园。

焦尾泉

离焦尾泉东南不远处有条小巷是南赵弄,巷内有幢古建筑是常熟古琴艺术馆,馆长朱晞先生是我国著名古琴艺术琴,也是虞山琴派的传承人,这幢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叫赵用贤宅。这个建筑的原主人是明朝的赵用贤,宅内的大木构架,梁坊彩画,雕花柱础,和丁字斗拱都是明代原物。

雕花柱础

明代的丁字斗拱

常熟古琴艺术馆

常熟古琴艺术馆又叫赵用贤宅,也叫脉望馆。

出脉望馆往东沿方塔街走不了多远,可以见到常熟城里的标志性建筑方塔,形状优美,像个常熟城里的美人,塔有九级,上面是盔形顶,塔刹自下而上由覆钵,鼓形束胺,承露盘,相轮七重,宝盖,盔形龙首翼角,宝瓶,宝珠等铁质构件组成。游人可以登塔在塔廊上凭栏眺望,我登上了九楼,但只能在第二楼,第三楼在塔廊里眺望。

常熟的标志性建筑方塔

这是在塔廊的第三楼向东眺望

这是我在方塔的二楼眺望虞山的景像

据元至二十三年的《重修琴川志》记载,此塔建于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当时有一位文用和尚,对当时的县令李闿之说,建一座宝塔作为风水的建筑,虞山壮如牛,在客位,常熟城为主位,为了让常熟一直繁荣兴旺,建一座宝塔作为栓牛桩。县令觉得有道里,就让他建里了。在南宋嘉泰年间(公元1201~1204年湖),在虞山东岭之巅建造了望湖亭,也是常熟的标志性建筑,到了南宋咸淳八年(1272年)又开始重建,明洪武八年(1375年)崇教兴福寺塔寺僧净慧重修,在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灯火焚毁塔的木结构,在咸丰十年(1860年),崇教兴福寺毁于战火而塔独存。光绪三十年(1904)崇教兴福寺重建,在1963年~1964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对此塔作了维修,在1977年又在塔下建造镜花阁,雨香堂,堆筑了舒袖,展翅两座假山,并将常熟城大东门总管庙的一幢大殿,移建在佛寺的殿址上,名叫方塔公园

方塔公园

方塔公园

方塔公园

方塔园的假山

总管庙的大殿移建在佛寺的殿址上

园内还有宋塔,宋井,宋树“三宝”,宋代的这口古井,用整块青石凿成,非常的古朴,是苏州最大的井圈了,另外,园内一株银杏,也是南宋时物,仍然苍劲有力枝繁叶茂,春时新叶粉绿晶莹,夏时浓荫遮暑,深秋时满树金黄。

这是方塔园的宋井

这是方塔园年龄有800多岁的古银杏树

方塔园里还增辟了两个馆,一个是常熟市碑刻博物馆,一个是常熟名人馆,常熟是文化大邦,博物馆有各类碑刻二百余块,墓志铭三百余方,这些碑中许多出于名人之手。

这是碑刻博物馆的碑廊

常熟名人馆

宋代的石础

这是翁同龢书法碑

这是白兰花映衬下方塔

常熟城西有一座园林,现在叫曾赵园,本来是比邻的两座园林曾园和赵园,经过维修后合二为一。曾园原名叫虚廓园,这里原来为明朝万历年间监察御史钱岱的私家园林“小辋川”的部分遗址,在清同治时,此地为曾家购得,晚清文学家曾朴也曾在早年和晚年居住,他最出名的写出了被鲁迅称为“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孽海花》。

曾园以水面为中心,景色疏秀,所用石头全为黄石,池塘驳岸,形成独特的景致。园内有归耕课读庐,琼玉楼,邀月轩,清风明月阁,揽月亭,啸台,碑廊等,还借景虞山。融湖光山色为一体,曾朴纪念馆前有一株三百多岁的红豆树,在2012年5月初开出精致的白色小花。

琼玉楼

不倚亭

曾朴纪念馆

清风明月阁

黄石假山

归耕课读庐

曾园内有300多年历史的红豆树

曾园旁边是赵园,又叫静圃,也叫水吾园,园的主人是赵烈文,是江苏常州人,在他的姐夫周腾虎举荐下入曾国藩幕,很快得到信任,一直随其左右参与军机,后任易州知州,终老于常熟。

他和夫人邓嘉祥还有他的小舅子邓家缉共襄园事的地方,而邓嘉祥是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邓廷桢的孙女。我在南京仙林看过他的墓地。

这里的景点有能静居,柳风桥,静溪,似舫,筑天放楼等等。

天放楼

似舫

能静居

赵烈文写过一篇著作名字叫《能静室日记》,里面记载了曾国荃对李秀成的残暴折磨,还有他和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被捕后的一些交谈,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赵园里,山光入园,水色如碧,我坐在亭榭里展开了无限的遐想,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样一个袖珍小城,已经浓缩三千年的历史,这样的精彩华章,我岂能不流连往返呢!这里的虞山是一座智慧山,这里的日月星辰,湖光山色,不仅仅是5A级景区,还应该是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常熟人,或者我们全苏州人一起加油,让全世界人知道这里有灿烂的历史文明。

虞山尚湖景区和翁同龢纪念馆,我都分享过了,就不在这里重复了。

常熟沙家浜景区,还没有去,去过以后分享给你们。

虞山城墙景区

这是下雨天的虞山城墙景区

#本地人本地事##头条带你游中国##遇见美好目的地##苏州头条#@头条号@头条旅游@旅游约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