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沁水注》里的光沟水、朱沟水等考略
A4
沁水又东,光沟水注之。水首受丹水,东南流,界沟水出焉。又南入沁水,又东南流,迳成乡城北,又东迳中都亭南,左合界沟水,水上承光沟,东南流,长明沟水出焉。又南迳中都亭西,而南流注于沁水也。
光沟水、界沟、长明沟,按照《水经注》的习惯用词来判断,一般称“沟水”者多指人工渠道[2]。乾隆《怀庆府志》认为小丹河即光沟;而界沟、长明沟则为光沟分出之水。光沟则仍合界沟水而注入沁水。(《水经注》:丹水南屈而西转,光沟水出焉。今河形于南屈之间,东出为小丹河,然后西转,是即光沟水也。《注》又曰:水首受丹水,东南流,界沟水出焉。今入境分流在九堰之上,则首受丹水矣。《注》又曰:又东径中都亭,南合界沟水;水上承光沟,东南流,长明沟水出焉。又南径中都亭西而南流注于沁。是则界沟、长明沟又为光沟分出之水。光沟则仍合界沟水而注于沁,其源皆丹水枝津。小丹河之为光沟无疑。[3]。)而据《水经·沁水注》和《清水注》,大约在清水加入海河水系的前后,清水以西的丹水,已有分流通过光沟水、界沟水、长明沟水和八光沟,即相当今博爱经修武至获嘉的卫河南源,东注清水。因此,在郦道元之前,丹水即已通过其分流加入海河水系,从而奠定了今海河水系的西南界[4]。
中都亭,按乾隆《怀庆府志》内都村即中都亭。(惟是河内东北有界沟村,南临沁河,又东数里为内都村,云是古中都亭[5]。)
△又东过周县北。
县故州也。《春秋左传》隐公十有一年,周以赐郑公孙段,六国时,韩宣子徙居之。有白马沟水注之,水首受白马湖,湖一名朱管陂。陂上承长明沟。湖水东南流,迳金亭西,分为二水,一水东出为蔡沟,一水南流注于沁水也。
经文中的周县即注文所谓的州县故城,春秋时晋置,治所即今河南温县东北二十六里武德镇。西汉属河内郡。东魏天平初为武德郡治。隋开皇十八年(589)改为邢丘县[6]。
。
朱管陂,一名白马湖。在今河南沁阳县东北[7]。
古蔡沟,约今黑河。
△又东过怀县之北。
《韩诗外传》曰:武王伐纣,到邢邱,更名邢邱曰怀。春秋时,赤翟伐晋,围怀,是也。王莽以为河内,故河内郡治也。旧三河之地矣。韦昭曰:河南、河东、河内为三河也。县北有沁阳城,沁水迳其南而东注也。
怀县故城,秦置,为河内郡治。治所在今河南武陟县西土城村附近[8]。
沁阳城,在今河南武陟县西。《魏书·地形志》:汲郡山阳县“有沁阳城”。《水经·沁水注》:“(怀)县北有沁阳城,沁水径其南而东注也[9]。
△又东过武德县南,又东南至荥阳县北,东入于河。
沁水于县南水积为陂,通结数湖,有朱沟水注之。其水上承沁水于沁水县西北,自方口东南流,奉沟水右出焉。又东南流,右泄为沙沟水也。其水又东南,于野王城西,枝渠左出焉,以周城溉,东迳野王城南,又屈迳其城东,而北注沁水。朱沟自枝渠东南,迳州城南,又东迳怀城南,又东迳殷城北。郭缘生《述征记》曰:河之北岸,河内怀县有殷城。或谓楚、汉之际,殷王卬治之,非也。余按《竹书纪年》云:秦师伐郑,次于怀,城殷,即是城也。然则殷之为名久矣,知非从卬始。昔刘琨以郭默为殷州刺史,督缘河诸军事,治此。
武德县,秦置,属河内郡。治所在今河南武陟县东南十四里大城村。《汉书 · 地理志》 注引孟康曰: “始皇东巡置,自以武德定天下。” 故名[10]。
按上述注文“其水又东南,于野王城西,枝渠左出焉,以周城溉,东迳野王城南,又屈迳其城东,而北注沁水”可知朱沟水的一条支渠,在野王城外由西面绕南面到东面,然后再北入沁水,这条支渠的作用是为了“以周城溉”。说明了上述的一些“沟水”确与灌溉有关。通过上述记叙,我们不难看出,当时在济水与沁水和沁水与清水之间,已出现一些支津分派的灌溉渠系。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沟水均有退水处,如朱沟水、沙沟水退入武德(在今武陟东南)南的陂湖;奉沟水退水入济水故渎;朱沟水退入沁水;长明沟退入吴泽;或通过光沟水、界沟水退入沁水。这些沟渠均是有灌有排,布置较为合理[11]。
图片摘自《历史地理》第十一辑,第105页
殷城,当地有学者认为即今河南武陟县南贾村古殷城遗址[12]。
朱沟水又东南注于湖。湖水又右纳沙沟水。水分朱沟南派,东南迳安昌城西。汉成帝河平四年,封丞相张禹为侯国。今城之东南有古冢,时人谓之张禹墓。余按《汉书》禹,河内轵人,徙家莲芍。鸿嘉元年,禹以老乞骸,自治冢茔,起祠堂于平陵之肥牛亭,近延陵,奏请之,诏为徙亭。哀帝建平二年薨,遂葬於彼。此则非也。
沙沟水又东,迳隰城北,《春秋.僖公二十五年》,取太叔于温,杀之于隰城,是也。京相璠曰:在怀县西南。又迳殷城西,东南流入于陂。陂水又直荥阳县北,东南流入于河。先儒亦咸谓是沟为济渠。故班固及阚骃并言济水至武德入河,盖济水枝渎条分,所在布称,亦兼丹水之目矣。
安昌城,在今河南温县东北。《水经·沁水注》:沙沟水“东南径安昌城西,汉成帝河平四年封丞相张禹为侯国”[13]。
张禹墓,张禹墓系平陵[14]之陪葬墓,故亦当位于陕西省咸阳平陵一带;因此郦注认为此处的张禹墓是讹传(哀帝建平二年薨,遂葬於彼;此则非也。)【备注:张禹,河内轵人。汉成帝时任丞相,赐封安昌侯。生前曾上书成帝,请以平陵肥牛亭部为茔地,诏准后,曾于此修冢墓,建祠堂。死后即葬于此(平陵肥牛亭)[15]。】
隰城,隰城遗址位于武陟县城西南12公里北郭乡城子村。为一周代城池。呈长方形,东西长450米,南北宽400米。四边原有四座砖砌城门,土筑城墙,由于黄河多次开口,现多淤于地表下近3米深处,只有北门可见券顶。经探测,城墙皆为直径8-10厘米小夯窝筑成[16]。
荥阳县故城,秦置,属三川郡。治所在今河南郑州市西北古荥镇。西汉属河南郡。三国魏正始三年 (242)为荥阳郡治[17]。
沙沟水、朱沟水、奉沟水等渠系的分布,最早记载见上述郦注。经当地学者梳理:朱沟水是总干渠,自枋口古堰引水,已用引水闸控制水量。朱沟水的流经,较后代的广济渠略偏北,控制野王、州县、怀县一带土地;沙沟水是干渠上的一大支渠,可能是汉代济水故渎;沙沟水的坡度似较朱沟水为陡,引溉平皋等县的土地。奉沟水是朱沟的又一大支渠,浇灌温县的土地,奉沟水的下游,也是北魏以前的济水故渎,自温县入河。从朱沟水系的布置来看,引沁古秦渠的余水,主要是退入济水的,随着古济水的游迁,需要新增分支退水入济水的,随着古济水的游迁,需要新增分支退水入济,济水旧道,也可能被用作灌排渠道[18]。
[1]中国水利史研究会编,黄河水利史论丛,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第122页
[2]中国水利史研究会编,黄河水利史论丛,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第122页
[3]焦作市地方市志办公室,沁阳市人民政府整理,乾隆已酉年重刊《怀庆府志》校注本,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05,第281页
[4]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历史地理》编辑委员会编,历史地理 第十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06月第1版,第105页
[5]焦作市地方市志办公室,沁阳市人民政府整理,乾隆已酉年重刊《怀庆府志》校注本,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05,第281页
[6]《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1-7画》
[7]《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1-7画》
[8]《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1-7画》
[9]《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1-7画》
[10]《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11]中国水利史研究会编,黄河水利史论丛,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第122页
[12]《纪念王小片先生:《解悟》(外一篇)》,《焦作文学》2015年第4期
[13]《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14]平陵为汉昭帝刘弗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西北大王村。东西158.4米,南北156.6米,高29米,呈覆斗形。其东面为上官皇后陵。陵基东西163.8米,南北162.9米,高32.3米。(摘自《中国丝绸之路辞典》)
[15]《汉代长安词典》
[16]吴少珉,苏健,赵金昭主编,河南古迹名胜辞典,解放军外语音像出版社,2007.09,第440页
[17]《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8画以上》
[18]张汝翼主编,沁河广利渠工程史略,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