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8-7)

曾子论“士”,认为“士不可以不弘毅”而且“任重而道远”,是对孔子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是儒家精神的最佳写照。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释】
弘:大,宽广。
毅:刚强,刚毅。
任:任务,肩负的担子。也可理解为责任。
【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毅,任务沉重而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任务,(任务)不是很沉重吗?到死才能停止,(道路)不是很遥远吗?”
古代一般将工作分为四类即士农工商,士指士人即读书人,农指农民,工指工匠,商指商人。农工商可以生产、营利,士则不生产,没有营利的功能,但士人的事业是致力于学道、弘道,不计功名、不重利养,而是注重自己修德立身,为世间树立道德榜样。
士人是尚在求学、读书之人,还未能达到君子境界。但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士人?曾子认为,“士不可以不弘毅”,“弘”就是见识学问要广大,“毅”就是志向要刚毅,不为外界功利所困,不为挫折所止。士人“任重而道远”,所肩负的担子沉重、责任重大,而且实现志向目标的道路却非常遥远。那么,是什么样的责任如此重大?“仁以为己任”,以行仁作为自己一生的任务、使命,不仅自己行仁,还要面向整个国家社会,带领并推动全体人民行仁,这个使命是最重大的,需要一直肩负、一生肩负,而且还要做到“临大节而不可夺其志”,直到死的时候才能停止。
《礼记·表记》记载:“子曰:‘仁之为器重,其为道远,举者莫能胜也,行者莫能致也。取数多者,仁也。夫勉于仁者不亦难乎?是故君子以义度人,则难为人;以人望人,则贤者可知已矣。’”孔子说,仁作为器物非常非常重,作为道路非常非常远。作为器物,没有人能够把它举得起;作为道路,没有人能够走得完。我们只能看谁举得较重、走得较远,以数量多的算作仁。像这样勉力于仁的难度不是够大的么?所以,君子如果用先王的标准来衡量人,那么做人就很难达到标准;如果用现在普通人的标准去看待人,那么就可以知道谁是贤人了。可见,曾子本章所表达的意思正是对孔子精神的正确领悟。
曾子不仅停留在领悟理解的层面,而且一直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中。临终前,要求弟子“启予足,启予手”,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才敢自我评价“而今而后,吾知免夫”,一辈子行孝道,真正做到身体发肤不敢毁伤。临终前还丝毫不失礼违礼,《礼记.檀弓》载,鲁国的大夫季孙子为了表达对曾子的敬意,曾特意送来大夫专用的竹席。曾子重病卧床不起,他的弟子乐正子春前去探望,所带的侍僮指着曾子的睡席好奇地问:“这是大夫用的席子吧,光泽多么华美啊!”曾子听到后非常吃惊,便说:“这是季孙子赐予我的,我现在坐不起来,无力去换这张席子。”于是让自己的儿子换掉这张席子,儿子劝阻说:“您的病情这样重,身子又不便移动,还是等天亮之后再换。”曾子定要“守礼而终”,坚持让儿子换掉。儿子扶起父亲换掉床席,可没有等身子躺稳,曾子就去世了。这便是“曾子易箦”的故事,曾子真正做到了“死而后已”。曾子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志向,这一句话也感动后世、流传千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