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治病绝招大全』薄贴法

  (外伤出血、外伤疼痛、感冒、腹泻、臌胀、呃逆、痹证、胸痹、痢疾、雷诺氏病、尿频、癌性疼痛、疽、疔、面部疔疮、褥疮、急性乳腺炎、黄水疮、百日咳、腰椎间盘突出症)

  薄贴法就是用膏药外贴穴位或患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薄贴即为膏药之古称,清代《医学源流论·膏药论》中云:“今所用之膏药,古人谓之薄贴”。膏药起源很早,《内经》中已有“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的记载,清人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称:“《内经》用桂心渍酒以熨寒痹,用白酒和桂以涂风中血脉,此用膏药之始。”西晋的《崔氏方》中记载了用熏陆香加黄丹、油熬制

  乌膏,此为膏药制法的较早记载。唐代孙思邈则在《干金翼方》中首先提出“薄贴”一词,该书第23卷专列“薄贴”一节,载膏方31首。但由于熬制膏药技术较复杂,宋以前膏药用于临床的并不多,临床上大多应用油膏。宋代,随着医学的兴盛,临床应用逐渐广泛,膏药开始与油膏处于同等地位,医学文献对本法也有了较为详细的记述,如《卫济宝书》明确记载了“麝香膏”是用药和麻油煎熬后加入黄丹再煎的详细制法。明代膏药应用更为普遍,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中载有“加味太乙膏”、“琥珀膏”、“阿魏化痞膏”等多种膏药的制法和用途;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述了膏药可治痈疽、风湿诸证。至清代,膏药已发展成为普遍的民间医药,常用的外治措施之一,如《医宗金鉴》中即记载了更多的膏药方剂。外治专家吴尚先博采前人有关膏药的精粹论述,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撰写了我国第一部较完善的以膏药为主的中药外治专书《理瀹骈文》,大大拓宽了膏药薄贴的外治范围。他临证用药,都以膏药薄贴为主,再选择性地配合其他外治方法,长期的临床实践使他深深体会到“膏药能治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40年代末,医务、科研工作者,不仅系统挖掘,整理了前人应用膏药薄贴的经验,而且对膏药的制法、用法及作用机理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制法、应用上都有改进。50年代出版了《膏药方集》,60年代初出版了《中国膏药学》并不断更新、充实,使有关膏药文献得到整理,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操作方法】

  1.膏药一般是按配伍将若干药物浸于植物油(胡麻油)中煎熬,去渣、存油,加入黄丹再煎,利用黄丹在高热下经过物理变化,凝结而成,俗称药肉;再用竹签将药肉摊在纸上或布上,便于收藏、携带,用时稍加热微溶。也有不用煎熬,经反复捣打至烂而成,贮于容器,随用随取。

  2.根据具体病证,选择相应的膏药,摊成厚薄适宜的,贴于经穴、患处或相应解剖部位。一般5~7天调换1次。

  【主治病症】

  一、外伤出血

  蚕豆膏(《串雅外编》) 蚕豆炒去壳,取豆捣细和匀,蜡熔为膏,摊贴患处。功能止血收口。主治扑打及金刃伤血出不止:

  二、外伤疼痛

  二乌止痛膏(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4;8(4):30) 生川乌、生草乌、生半夏、生南星各25g,生蒲黄、生栀子、生大黄、生黄柏各24g,制乳没、白芥子、当归、川芎、骨碎补、五加皮、片姜黄各15g,生附子、北细辛、皂角刺、羌活、独活、广木香、紫丁香、甘松、山柰、麻黄各12g,以上诸药共研成极细粉,储放在密封的瓶内备用。用时把药粉同医用凡士林或鸡蛋清或蜂蜜或菊花露调成软膏状置放在钵内待用。将调成的软膏,根据损伤的不同部位,均匀地平摊在纱布上,外敷在伤处,绷带包扎。每隔3~5天换药膏1次。功能活血消肿止痛。主治跌打损伤,局部肿胀疼痛青紫。

  三、感冒

  1.伤寒通治膏(《理瀹骈文》) 麻黄(去节)120g,柴胡、党参、当归各30g,赤芍、甘草各120g,朱砂、雄黄各15g,诸药用麻油熬,黄丹收膏,冷却备用。用时蒸软贴膻中处,每次4~6小时,每日2次,连贴3天为1疗程。功能益气固表。主治四时伤寒感冒。

  2.实表膏(《理瀹骈文》) 羌活、防风、川芎、白芷、白术、黄芪、桂枝、白芍、甘草、柴胡、黄芩、半夏各15g,上药麻油熬,黄丹收膏,冷却备用。用时蒸软,贴心口(鸠尾穴),每次4~6小时,每日2次,连贴3天为1疗程。功能散寒固表。主治外感风邪,表虚自汗。表实无汗者去黄芪、白术、桂枝。

  四、腹泻

  止泻膏(《穴位贴药疗法》) 硫磺30g,枯矾30g,朱砂15g,母丁香10g,麝香O.5g,独头蒜3枚(去皮),芝麻油250ml,生姜200g,黄丹120g,炒。将前六味药混合,捣绒如膏,制成黄豆大药丸。另将芝麻油入锅加热,放入生姜,炸枯去黄,熬油至滴水成珠时,徐徐投入黄丹,收膏备用。然后取药丸1枚,放于摊成的膏药中间,贴于神阙、脾俞、大肠俞、1穴1丸,3日1换,5次为1疗程,功能健脾止泻。主治寒湿泻和脾虚泻。

  五、臌胀

  臌胀消满膏(《中医外治法简编》) 苍术、白术、香附、当归、苏梗、黄连、栀子、枳实、山楂、木香、槟榔、赤苓、木通、泽泻、生姜,将上药用麻油熬,黄丹收膏。将制好的薄贴贴于气海穴。功能疏肝理气,健脾利水。主治气滞湿阻型腹水。

  六、呃逆

  止呃膏(《中医外治法集要》) 龟版120g,熟地120g,知母70g,黄柏60g,植物油500g,黄丹250g,上四味药浸入油内,3~4天后倒入锅内,炸枯去渣,过滤沉淀,再熬至滴水成珠时,徐徐下黄丹收膏,然后倒入水中出火毒,制成膏药。取膏药适量,烘热,摊于4cm2的牛皮纸上,分别贴气海、关元、阴都穴,每日1换。功能滋养胃阴,降逆止呃。主治胃阴不足之呃逆。

  七、痹证

  1.川草膏(《中药贴敷疗法》) 生川乌、生草乌、附片、当归、丹参、白芥子各30g,生麻黄、干姜各15g,桂枝、木通各12g,白芍20g,细辛、乳香各lOg,三七5g,虎力散4支,葱白4根,白酒适量。诸药共研细末,将马钱子散、虎力散掺入药末中,再将葱白捣烂均匀和入后,入白酒,调成稀糊状。将调好的药,入锅内炒至不灼伤皮肤为度,入麝香o.25g和匀,约0.5cm厚度摊于敷料上,趁热敷于患处,外以绷带固定。每剂可重复使用5~7次,每次重复使用时,须按上法加药,随炒随用。功能温经散寒。主治寒痹证。

  2.香丹膏(《中国膏药学》) 麻油240m|,黄蜡7.5g,松香30g,黄丹30g,铜绿6g,轻粉3g,制乳香、制没药各9g,先将麻油熬滚加黄蜡,化开,次入松香,再下黄丹。与其它药研末加入,搅匀成膏备用。用时将膏薄摊患部,外加绷带固定。每日1次,5~7日为1疗程,热退痛缓停用。功能活血通络。主治风湿热痹。

  八、胸痹

  心绞痛宁膏(辽宁中医杂志1984;8(12):23) 丹参、红花,上药依法制成浸膏,涂于布面上即可。心绞痛发作时,将药膏敷贴于病人心前区,每24小时更换1次,2周为1疗程。本法简便易行,一般取效最快为12分钟,药效维持48小时。功能活血止痛。主治胸痹心痛。

  九、痢疾

  1.久痢丸(《中医外治法集要》) 马钱子3个,母丁香24粒,麝香O.3g,(可用冰片或樟脑代替),番木鳖放砂内炒黄,候冷,和丁香共研为细末,过筛,再和麝香混合研极细粉,开水调膏,如豌豆大,敷神阙、脾俞、止泻穴位处。外用胶布固定。每日1次,一般7~10次即可见效。功能收涩止痢。主治虚寒痢、休息痢。

  2.噤痢膏(《中医外治法集要》) 牙皂6g,细辛27g,大葱100g,田螺2个,神曲12g。先将牙皂、细辛、神曲烘干,研为细末;再和大葱、田螺肉共捣成膏;用药膏适量,纱布包裹,压成饼状;然后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药干即换。病愈停用。功能清热利湿。主治噤口痢、湿热痢。

  十、雷诺氏病

  1.大黄油纱布(《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血管疾病》) 大黄500g,将大黄熬成浓汁,用凡士林调成膏,加纱布条,经高压蒸气灭菌后,外敷创口,每日换药1次。功能利湿清热。主治湿热型溃疡疮口化脓者。

  2.玉红膏油纱布

  当归60g,白芷15g,紫草6g,甘草36g,血竭、轻粉各12g,白蜡60g,香油500g。将前四味药放入香油内浸泡5天,再煎,过滤去渣,继加热熬油,至滴水成珠;再把血竭、白蜡放入油内熔化后,入轻粉搅成膏,加纱布条经高压蒸气灭菌后而成。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功能清热排脓。主治湿热型脓液少的溃疡。

  十一、尿频

  缩泉膏(经验方) 白芥子10g,肉桂、细辛各8g,冰片12g,鲜葱、鲜姜、大蒜各适量,前四味药共研为极细末,将葱、姜、蒜捣烂,与之混合成膏,用时取一小团放于穴位上,覆以纱布,胶布固定。选取膀胱俞、肾俞、三阴交、涌泉(均为双侧)、每次敷两对穴位,6~8小时取下,局部热痒可缩短时间。每日或隔日]次,1周为1疗程。功能温补肾阳。主治尿频。

  十二、癌性疼痛

  1.蟾酥膏(中医杂志1988;29(3):30~31) 蟾酥、生川乌、七叶一枝花、红花、莪术、冰片等熬制成膏(Jz海中药三厂制造),上药敷于疼痛部位,24小时换药1次,7次为1疗程。功能话血止痛。主治各部位癌肿疼痛。. 2.琥珀止痛膏(《奇难杂症新编》) 琥珀、天南星、黄连、蟾酥、樟脑、冰片、斑蝥、马钱子、丁香、大茴香、石菖蒲、威灵仙、山柰等熬制成膏(广州中医学院肿瘤研究室与广州敬堂药厂共同研制)。上药贴于疼痛部位,每日换药1次,可连用10~2(天。功能止痛。主治癌性疼痛。

  十三、疽

  1.乌金膏(福建中医药1964;(6):10) 川乌、草乌、独活、羌活、白芷、细辛、防风、血竭各30g,乳香、没药、公丁香、母丁香、赤芍、桃仁各36g,红花、木鳖、草麻仁、白芨、自然铜各39g,铁吊竿叶60g,当归90g,川三七21g,甘草15g,枫胶12g,松香500g,麻油250g。先将麻油煮滚,再加入松香、枫胶、俟溶化搅匀,将前药23味研末,入油内搅匀成膏,外贴患处。功能温经活血。主治脱疽。

  2.十三太保丹(上海中医药杂志1957;(1):24) 露蜂房120g,公丁香60g,荜菝60g,细辛60g,百草霜60g,上药研末,贮瓷瓶内备用。用时,取末lOg,太乙药肉90g,加乳香、没药各1.5g,烊化拌匀,摊膏敷贴。功能温经通络,行血散结。主治附骨疽毒,湿痰流注,乳疽及一切白色漫肿之阴性肿疡。

  十四、疔

  倍冰外涂粥(《中药贴敷疗法》) 五倍子末3g,冰片1.5g,鸡蛋黄1000g,将鸡蛋煮熟取蛋黄,捣碎放在铁勺内,先用温火炒蛋黄变焦,然后用武火炒出油,去渣取油,再把五倍子末、冰片研匀,调入蛋黄油内,成粥状备用。局部洗净,把配好的蛋黄油摊于纱布上,外敷患处,每日2次,3天为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

  主治疖肿。

  十五、面部疔疮

  1.千振膏(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8;7(2):32) 生麻黄、生半夏、生南星、生川乌、生草乌、桂枝梢、吴茱萸各30g,僵蚕、白芥子、白蔹、白芨、川断、白芷各45g,生大黄,赤芍、当归、川芎、黄柏各60g,忍冬藤lOOg,陈皮、木鳖子各40g,东丹(每1000g加料油30g)、铜绿(每1000g加料油lOg)、松香各适量,新鲜榆、槐、桑、柳、桃树枝各250g,麻油5000g,上药制成膏药,根据疔疮性质不同选用掺药(如四消散、红灵散、阴毒内消散、阳毒内消散等),使掺药对准疮顶贴于患处。2日1次,连用2~3次为1疗程。功能清热解毒。主治颜面部疔疮。

  2.千捶膏(《临诊一得录》) 蓖麻肉、松香各60g,乳香、没药各9g,银珠15g,轻粉12g,麝香O.3g,先将蓖麻肉、松香末入石臼内捣匀,加入后五味药同捣千余下。或将蓖麻油60ml加入松香,烊化后加入余药,搅匀,浸入冷水中备用。用时捏成薄片,外盖患处。功能清热解毒活血。主治面部疔疮。

  十六、褥疮

  褥疮膏(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1):49) 当归30g,白芷12g,紫草6g,甘草18g,生地12g,橡皮9g,轻粉6g'血竭花6g,五花龙骨9g,取麻油500g煮沸后将前六味药分别放入,以文火炸枯捞出,过滤后继用文火加热,再将后三味药研极细末过筛后加入搅匀,兑白蜡30g,凉后摊于纱布上,根据褥疮面大小外敷于疮面上。1日或隔日换药1次,1个月为1疗程。功能活血通络。主治褥疮。

  十七、急性乳腺炎

  五倍子膏(中医杂志1981;22(6):15) 五倍子适量,碾细过筛成粉末,加食用醋适量调和,稍置片刻即成深褐色粘膏,瓷罐贮存。用时将药摊于不吸水纸上,约2~3mm厚,敷患处,外用绷带包扎,2~3天换药1次,10天为1疗程。功能软坚散结。主治非溃脓乳腺炎。

  十八、黄水疮

  红油膏(《中医外科临床手册》) 九一丹30g,东丹4.5g、凡士林300g,先将凡士林烊化,然后徐徐将两丹调入,和匀成膏。将此膏薄涂在纱布上约1mm厚,盖贴患处。敷药前先将脓疱挑破,每一脓疱分开包扎。每日2次。功能清热利湿。主治黄水疮。

  十九、腰椎闻盘突出症

  乳没膏(《中国民间敷药疗法》) 乳香12g,没药12g,麻黄log,马钱子6g,生草乌6g,生川乌6g,骨碎补20g,自然铜10g,杜仲12g,上药炼制成膏备用。取适量敷贴患处,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功能活血通络。主治各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二十、百日咳

  百部膏(《中医外治法集要》) 百部、麻黄、白芨、黄连、甘草各60g,芦根150g,上药用麻油熬枯,去渣,过滤,沉淀,再熬至滴水成珠时,下黄丹收膏备用。用时取药膏贴于气户、库房、风门、肺俞,身柱穴,1次取穴3~4个,轮流贴药,每日1次,每次贴24小时,连用7日为l疗程。功能宣肺止咳。主治百日咳。

  【注意事项】

  1.所贴患部一定要严格消毒,破口处可先用稀高锰酸钾溶液洗净脓血,拭干后再贴膏药。在红肿痛部位及按经穴部位、有关解剖部位及患处贴膏药时,要先用75%酒精消毒后再贴。

  2.要按时换膏药,其中多数膏药含有铅化物及其它有毒物,绝对不能内服,内服会引起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3.贴膏药后,若发生患部瘙痒,可在膏药外面按摸,若还不能生效,将膏药取下,用酒精涂擦瘙痒患处,再将膏药加温贴上。

  4.患部因贴膏药发生水泡、溃烂,将膏药取下,用酒精消毒,以红汞药水涂擦,纱布包扎,待伤愈后还可再贴膏药。

  5.贴膏药前,将膏药加温熔化时,应注意温度要适当,过热易烫伤皮肤;温度过低则不易贴敷。

(0)

相关推荐

  • 膏药最多贴半天

    外贴膏药虽简单易行,但有两点需注意.1.方法要正确.在贴膏药前,应先用热毛巾将患处擦净拭干后再贴.天气寒冷时,橡皮类膏药往往不易粘贴,可将膏药贴好后再用热水袋敷一下.如使用黑膏药类膏药,应先将膏药放在 ...

  • 蜈蚣能外用吗?蜈蚣外敷的作用功效与用量主治

    [性味与归经]辛,温:有毒.归肝经. [功能与主治]息风镇痉,功毒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喉,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疮疡,瘰疬,毒蛇咬伤. [注意]本品有毒,用量不宜过大. ...

  • 20年前收集的一本民间献方医书送给各位朋友(5)

    蛇头疔             1. 蛇头疔及泥鳅肚初起             紫苏叶 洗净口嚼烂,包敷患处,二十日小时消退.             2. 指头瘭疽已溃者             ...

  • 『民间治病绝招大全』燎灸法

    (头痛.眩晕.腹泻.胃脘痛.腰痛.腰扭伤.急性淋巴结炎.痛经.痄腮.颌下痛.神经性皮炎) 燎灸法,是根据祖国医学的经络学说及流传在民间的灯火爆碎法(古代称"神火法"),并综合&qu ...

  • 『民间治病绝招大全』巨刺法

    (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肩周炎.偏头痛.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等肢体疼痛及功能障碍等病症) 巨刺法是<内经>记载的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左右交叉取穴施治的方法.<灵枢·官针>日 ...

  • 『民间治病绝招大全』缪刺法

    (中风.中暑.昏厥.急性热病.咽痛.头痛.软组织损伤.坐骨神经痛) 缪刺法与巨刺法一样,也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素问·缪刺论>:"愿闻缪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 ...

  • 『民间治病绝招大全』蛋推法

    (眼睑跳动.伤寒发斑.小儿麻疹出不透.小儿风寒发热.急慢惊风.闭汗不出) 以青壳鸭蛋数枚,连壳置锅中,放入冷水,煮熟后取出,用净布拭干,趁热在全身各部滚动和推摩,直至蛋凉为度,称为蛋推法.亦有用鸡蛋推 ...

  • 『民间治病绝招大全』冰敷法

    (中暑.流行性乙型脑炎.阳强不倒) 冰敷法是用冰袋直接或以冰水调合药末敷于患处或一定的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冰之为药,早在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中就记载,冰"味甘大寒无毒, ...

  • 『民间治病绝招大全』熏鼻法

    (头痛.癃闭.急性鼻炎.鼻息肉.失音) 熏鼻法是将一定的药物制成粉末,熏入鼻内,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此法最早见于元代倪维德的<原机启微>,书中记载用唁鼻碧云散嘻鼻治疗目肿红赤,昏暗羞明,隐 ...

  • 『民间治病绝招大全』塞鼻法

    (颈淋巴结核.头痛.鼻疮.鼻衄.喉痈) 塞鼻法是将药物研细,加赋形剂制成栓子,塞入鼻腔,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此法在民间流传颇广,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中就收载了近30首塞鼻方.所治病证达十 ...

  • 『民间治病绝招大全』含漱法

    (舌衄.牙痛.牙衄.口疮.口臭.慢性咽炎) 含漱法是将药物煎成药汁后,让患者用药汁漱涤口腔,防治口腔.咽喉疾病的方法. 含漱法起源较早,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提出饭后漱口可以预防龋齿. ...

  • 『民间治病绝招大全』吹耳法

    (耳鸣.耳聋.耳疮.耳部湿疹.中耳炎) 耳内吹粉法,简称吹耳法,是用管状物品将药散吹入耳内,以治疗耳部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法最早流传于民间,清代吴尚先搜集.总结民间的外治经验,在他所编著的外治专著&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