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国保--史迹建筑(3)

本篇目录:

************************************************

23 .延安革命遗址

1937-1947年                           陕西省延安县

24.卢沟桥

南宋                        北京市丰台区 包括宛平县城

25 . 平型关战役遗址

1937年                                 山西省繁峙县

26.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

1938年                                山西省武乡县

27.新四军军部旧址

1938-1941年                            安徽省泾县

28.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

1938-1946年              四川省重庆市红岩村及曾家岩

29 .冉庄地道战遗址

1942年                                河北省保定市

30 .天安门

明清                                       北京市

31.鲁迅墓

1956年                       上海市虹口公园迁葬于此

32. 中苏友谊纪念塔

1957年                                辽宁省旅大市

33. 人民英雄纪念碑

1958年                            北京市天安门广场

********************************************

23. 延安革命遗址 

延安革命旧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1937年至1947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和陕甘宁边区首府,是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总后方,是革命圣地。延安革命旧址包括凤凰山中央中央旧址、杨家岭中共中央旧址、枣园中共中央书记处旧址、王家坪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旧址、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等,以及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延安宝塔、桥儿沟鲁迅艺术文学院(六届六中全会旧址)、南泥湾、清凉山新闻出版部门旧址、中共中央党校、中共中央西北局、陕甘宁边区银行、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旧址等遗址。

枣园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7.5公里处,原为地主申有安的庄园。1943年10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此处办公,直至1947年3月离开。毛泽东主席在枣园居住期间,撰写了28篇重要著作,组织召开了六届七中全会和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枣园革命旧址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书记处在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前期的所在地,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延安的“中南海”。1953年,枣园革命旧址开始修复,1959年正式对外开放。

延安大礼堂,原为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礼堂。兴建于1941年2月,竣工于当年10月。礼堂由毛之江设计,杨作材修正设计,丁仲文,李付缙指导施工,钟敬之负责礼堂内部装饰设计。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副议长谢觉哉同志为礼堂题写了“陕甘宁边区参议会”8个大字,被刊刻于正面门额。

1911年陕西北境代牧区成立,第一任主教是西班牙籍牧师易兴化。当时,整个陕北没有一座教堂。易兴化主教随即回国募捐,3年后回到陕北,选定延安作为主教驻地,购得东郊桥儿沟村70多亩土地,建起了52孔石窑,逐渐兴办起学校、孤儿院、诊疗所等社会福利组织。1931年,开始兴建教堂。1934年,教堂落成。1936年4月9日,张学良在此与周恩来、李克农等会谈。8个月后,即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在此召开。正是在这次会议上,王稼祥传达了共产国际的指示,完全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最高领导地位,在此前后,桥儿沟教堂还成为中央党校的校址。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恢复重建中央党校,1937年1月进驻延安,最早的校址便是桥儿沟。直到1939年2月,迁至北关小沟坪。中央党校迁走后,桥儿沟教堂又成了鲁迅艺术学院的校址。几乎所有来到延安的文人、艺术家曾在此学习工作过,如贺敬之、冼星海、冯牧、李焕之、郑律成、穆青、刘炽、王昆、成荫、罗工柳、李波、于蓝等。现在,在教堂前的空地上,立着一块大石头,上面就刻着毛泽东题写的“鲁迅艺术文学院”几个大字。教堂的建筑,是常见的哥特式尖顶建筑。旁边还有一些窑洞,是当年的校舍,其中一排窑洞被辟为鲁艺历史陈列馆。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延安革命旧址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4. 卢沟桥 

卢沟桥为十一孔联拱桥,拱洞由两岸向桥中心逐渐增大,拱券跨径从12.35米至13.42米不等,桥身中央微微突起93.5厘米,坡势平缓。河面桥长213.15米,加上两端的引桥,总长266.5米。桥身总宽9.3米。桥面宽7.5米。桥两侧雁翅桥面呈喇叭口状,入口处宽32米。桥面两侧设置石栏,南侧有望柱140根,北侧有141根。望柱间距约1.8米至2米,柱高1.4米。柱间各嵌石栏板,栏高约0.85米。

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金世宗决定修建卢沟桥。不过当时尚未动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了。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六月,卢沟桥始建。金明昌三年三月十一日(1192年4月24日),卢沟桥建成。

金章宗定名“广利”,因跨芦沟河(即永定河),改名为芦沟桥。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卢沟桥重修,康熙命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事。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卢沟桥建亭刻碑,将乾隆帝手书“卢沟晓月”四字刻碑立于桥头。民国26年(1937年)7月6日,日军在卢沟桥演习,谎称丢一士兵,要求进宛平城搜査,遭到军政单位拒绝。7月7日,日本对华侵略军炮轰卢沟桥、宛平城,中国驻军奋起还击,掀起了全民抗日的序幕。7月8日,日军两度炮击卢沟桥,中国军民60多人牺牲,200多人受伤。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卢沟桥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5. 平型关战役遗址 

平型关战役遗址位于山西省大同城东南灵丘县城西南的蔡家峪、小寨及白崖台乡的关沟、辛诘、跑池一带。由平型关战斗遗址、纪念馆、纪念碑和将帅广场等景点组成。因距古长城关隘平型关约5公里而得名,遗址处于一天然沟壑,两边高山陡崖如削,高达数十米,地势险要。公路蜿蜒盘绕其间。

平型关战役发生于1937年9月中旬,这是太原会战中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的指挥官是国民政府的第二战区的司令阎锡山和林彪,参战方是日本和中国,这是国共合作、共同抵御外敌且配合相当默契的一次战役。

平型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白崖台乡,为灵丘同繁峙的分界线的平型岭上,是内长城的一个关口。明朝正德六年(1511年)修筑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并在关岭上修建关楼。平型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今繁峙县横涧乡平型关村),呈正方型,周围九百余丈,南北东各置一门,门额镌刻"平型岭"三个大字。平型关在雁门关之东,古称瓶形寨,以周围地形如瓶而得名。金时为瓶形镇,明、清称平型岭关,后改今名。历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明时为内长城重要关口。明正德六年(1511年),修筑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在岭上修建了关城,名曰平型关。

将帅广场位于平型关战役遗址中心处,由115阶大理石台阶与纪念馆主楼相连,意在纪念战斗主力部队115师。广场正面塑有平型关大捷主要参战将领林彪、聂荣臻、陈光、徐海东、肖华、杨得志、李天佑、张绍东、陈锦秀、杨成武的10尊铜像。铜像两侧矗立着10面汉白玉文化墙,刻着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彭德怀、任弼时、聂荣臻等18位中央军委、八路军领导人,以及各级将领关于平型关大捷的题词、诗词和讲话,毛泽东主席的“庆祝我军的第一个胜利”的题词十分醒目。在纪念馆北边、平型关大捷主战场乔沟入口处建有门区广场。

1961年,平型关战役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

26. 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 

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和王家峪村址位于山西省武乡县的砖壁村。砖壁村距武乡县城45公里,处于太行山腰,四周群山环绕,地势险要。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总部就设在村东玉皇庙内及周围的李家祠堂、佛爷庙、奶奶庙等一组建筑群中。王家峪村位于砖壁村西南10公里、洪水河南岸的一条峡谷中,八路军总部曾设在村北三座相连的民宅中。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之后遵从中共中央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在朱德总司令的的率领下东渡黄河,开赴华北前线,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抗日战场。八路军总司令部驻扎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五台县南菇村、潞城北村。

 1939年7月,八路军总部各机关由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参谋长左权率领,从潞城北村迁到砖壁村;10月,总部又迁到王家峪村,部分留守砖壁村;1940年6月总部又迁返砖壁村;11月转移到左权县的武军寺;1942年5月反“扫荡”后,彭德怀又率领总部机关第三次进驻砖壁村。之后不久,总部开赴太岳区。

在八路军总部设在此的这一时期,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杨尚昆等八路军领导人经常到总部参加党政军重要会议。1940年7月,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聂荣臻等在这里直接布置和指挥了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百团大战”,在全国弥漫着投降空气的时候,大大地振奋和坚定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决心。

1961年,国务院批准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7. 新四军军部旧址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南方八省14地区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同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武汉成立。并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8月2日进驻云岭

新四军军部在云岭近三年时间里,是新四军向华中敌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叶挺、项英领导下,新四军将士活跃在大江南北,英勇抗敌,创建了众多的抗日根据地。作为这一时期的新四军军部,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革命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新四军军部旧址便是当年新四军军部在云岭驻扎时期留下的。

战地服务团俱乐部(佑启人文)旧址在紧靠云岭脚下的新村,距罗里村2公里。团部为一座五间两厢民间敞厅屋,门前有“佑启人文”石质题额。团长朱克靖、副团长谢云晖、秘书长徐平羽曾住在此内。下设民运、宣传、演出三队,并设有绘画、戏剧、音乐、民运、宣传等组,均分别住在新村。团员大多来自上海、广东、浙江、港澳等地的热血青年,经过专门培训,开展各项活动,是当年新四军中一支最富有生气和活力的抗日队伍。周恩来同志曾在团部门前与军部领导人多次合影留念。

新四军军部旧址有5处,在不同时期驻扎不同地点,最长时间是在安徽省泾县1938-1941年。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1938年4月5日——5月5日),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1938年1月6日至4月4日),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1943年1月10日至1945年9月19日),临沂新四军军部旧址(1945年10月-1947年2月)。1961年,国务院批准新四军军部旧址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8. 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

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占地800平方米,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景点有岩村13号、曾家岩50号周公馆、中山三路305号(原263号)中共代表团驻地旧址和民生路240号(原208号)《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四处。被评为第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同志亲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在这里度过了41个日日夜夜,重庆谈判、上党战役,毛泽东坐镇红岩、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为红岩的历史增添了最为光辉的一页。二楼最大的一间屋,是南方局和办事处的图书室。三楼是南方局、办事处干部的工作间及宿舍。机要科设有秘密电台,主要负责与延安及各地有关电台的联系及机要文件的传送。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批准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9. 冉庄地道战遗址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建于1959年,当时隶属于冉庄村,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实际任务的需要,纪念馆几度变更,2004年3月成立了由清苑县县委书记任主任的清苑县地道战遗址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暨清苑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冉庄地道战纪念馆馆长担任,为县委直属正科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纪念馆供游客参观的主要内容有:冀中冉庄地道战展厅、地道遗址及地下作战设施和地上遗址保护区。

电影《地道战》中“高家庄”的原型——河北省清苑县冉庄地道战遗址,经有关部门批准,成为我国首家民族宗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冉庄地道战遗址保护区30万平方米,现仍保留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环境风貌,

完整保留着高房工事、牲口槽、地平面、锅台、石头堡、面柜等各种作战工事,并对冉庄抗日村公所、抗日武装委员会等进行了复原陈列,使人如置身于战争岁月。地下完整保留着当年作战用的地道3000米,以及卡口、翻眼、囚笼、陷阱、地下兵工厂等地下作战设施。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批准冉庄地道战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0. 天安门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设计者为明代御用建筑匠师蒯祥。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有汉白玉石的须弥座,总高34.7米。天安门城楼长66米、宽37米。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皇城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正中门洞上方悬挂着毛泽东画像,两边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大幅标语。

金水桥,建于明永乐年间,分外金水桥和内金水桥。内金水桥位于故宫内太和门前广场内金水河上,系五座并列单孔拱券式汉白玉石桥;横亘在天安门前外金水河上的三孔拱券式汉白玉石桥为外金水桥,重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金水桥的蓝本,出自元皇城的周桥。而周桥的设计师和主持建造者,是一位普通石匠—元代河北曲阳的杨琼。曲阳盛产玉石,石雕技艺唐宋以来已名闻于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华标(也叫华表)为天安门前后的一对汉白玉的柱子,名字叫华表又称作“望柱”。华表上石犼(读hu,中国神话传说中北方食人之兽)蹲立,下面横插云板,柱身雕刻云龙,该华表与天安门同建于明永乐年间,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这一对华表间距为96米,显得端庄秀丽、庄严肃穆,是少有的精美艺术品。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批准天安门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1. 鲁迅墓

新建鲁迅墓,墓前铺有天鹅绒草皮,墓正南向,平面呈形,用苏州金山花岗石砌成,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墓地中间是长方形绿地,四周围植瓜子黄杨,绿地前沿置斜卧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石。绿地中央偏后,建有鲁迅坐像。像基座用四块花岗石镶成,上部浮雕花饰图案,采用鲁迅亲自设计《坟》扉页的云彩部分;图案下刻阴文鲁迅生卒年份:“1881~1936”。鲁迅像总高度1.71米,作者浙江美术学院教授萧传玖。绿地两边通道外沿各植一排柏树。经通道拾级而上,是一个可容四五百人的方形平台。平台左右植有两棵广玉兰,再往外为石柱花廊,植有紫藤,廊下设长条坐椅。

1956年10月14日上午,鲁迅灵柩移柩仪式在万国公墓礼堂举行。上海市副市长金仲华代表市人民委员会和上海人民向鲁迅献旗、献花圈。旗是仿制当年鲁迅丧仪时民众代表所献“民族魂”锦旗。礼毕,灵柩即移迁。到达新墓地后,在墓前举行有宋庆龄、柯庆施、茅盾、周扬、巴金、许广平等近2000人参加的迁葬仪式,巴金、茅盾和许广平先后致辞。仪式结束,举行鲁迅塑像揭幕礼。

鲁迅新墓建成后,曾多次整修。1961年,原白水泥鲁迅塑像改铸为铜像。同年3月,国务院公布鲁迅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10月,市人民政府确定鲁迅墓的保护范围,为基地周围50米,建筑控制地带为150米。平台正面是照壁式大墓碑,宽10.20米,高5.38米,中央镌刻毛泽东题字:“鲁迅先生之墓”,阴文贴金。墓碑下方是安放鲁迅灵柩的墓穴,上面用六块花岗石板密盖。墓穴左右各有一棵鲁迅夫人许广平和儿子周海婴所植的桧柏。碑后是屏风式土山,遍植松柏、香樟、四季花草,还有日本友人赠送的樱花、腊梅、桂花树等。

上海鲁迅纪念馆,1950年春由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筹备,谢旦如先生负责筹建,1951年1月7日正式开放,周恩来总理题写了馆名。上海鲁迅纪念馆以鲁迅纪念馆的生平陈列、鲁迅墓、鲁迅故居 三位一体。上海鲁迅纪念馆原与山阴路上海鲁迅故居毗邻,1956年9月迁入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同年10月,鲁迅墓由上海虹桥路万国公墓迁葬于虹口公园,并由毛泽东主席题写碑文1998年8月开始改扩建,于1999年9月25日建成开放。新馆占地4212平方米,建筑面积5043平方米。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批准鲁迅墓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2. 中苏友谊纪念塔 

中苏友谊纪念塔在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旅顺博物馆前的广场中心。纪念塔始建于1955年2月23日,1957年2月14日落成。奠基碑文为周恩来题写。

中苏友谊纪念塔用汉白玉、大理石、花岗岩建成,塔高22.2米,基座呈正方形,长宽各22米,四周围以汉白玉栏杆,四面正中皆出台阶,双重月台。中苏友谊纪念塔座方形,砌在第二层月台中心,四面各为一幅浮雕图象:东为鞍钢高炉,西为中苏友谊农场,南为天安门和克里姆林宫,北为旅顺口胜利塔。中苏友谊纪念塔座之上为多棱面柱状体的汉白玉塔身,断面为十二角形,高1.2米、象征中苏人民友谊的人物群雕像环绕塔身下端。中苏友谊纪念塔顶饰有莲花瓣,其中镶嵌着中苏友谊徽。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批准中苏友谊纪念塔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33 人民英雄纪念碑 

每个到北京旅游的人,最首要的选择,肯定是天安门广场,而位于天安门广场中心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则是每个到天安门广场的游客必然要拜谒的。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当天下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前广场上举行了建立纪念碑的奠基典礼。人民英雄纪念碑,1952年8月1日开工,到1958年5月1日正式落成,历时近3年。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个国家级公共艺术工程,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由17000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其中采自青岛浮山的纪念碑碑心石,是建碑中最主要的大石料,是中国建筑史上极为罕见的完整花岗石,其石坯长14.4米,宽2.72米,厚3米,重达320吨以上。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在当时的开采与运输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采运工作历时7个半月,于1953年4月1日动工至10月16日大石料运抵天安门广场工地,从开采到运输共计7116名工人参与其中。

为了选择合适的石料,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在全国范围内“海选”。自1952年起,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在全国进行了3个多月的实地调查,经过采样分析,最终确定从青岛浮山开采花岗岩,作为纪念碑的碑心。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的原石料重约320吨。如今凭借现代化的挖掘和运输工具,要从山上开采一块300吨重的石头并不是难事。但当时采石工艺十分落后,整个料石厂连电都没有,于是出现了“百人挥锤凿巨碑”的宏大场面。由于工艺水平有限,当年碑身的打磨,也全凭一锤一凿手工操作。 1953年,青岛浮山,在山坡上铺上路基、枕木、钢轨,再垫上木板,托着石料慢慢滑动运出。1953年8月10日,碑心石的大石料,由开采地运至山场,经过转向、翻身,第二次加工以后,这块长14.7米,宽2.92米,中间厚1米,两边厚0.8米的石料,终于打磨成型,重量也随之减为102吨。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搬运途中,要想把这样一个大家伙安全的运抵北京,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确实是一大难题。要运到北京,首先得从料石场运到青岛市最大的货运站——大港货运站。大港货运站距浮山料石场大约有15公里的距离。这期间所经之地大多为丘陵,途中需要经过1座山岭、4个村落、十余处桥梁,以及青岛市内交通最为繁华的街道。以当时的运输条件,想搬运这块巨石,几乎难于上青天。经过考虑,施工组决定修建一条临时重轨铁路,专门用来运输这块巨石。可是,经过技术人员一测算,说要想修建这样一条铁路,光路基就要花费21万元。这个办法肯定不行,后来,集众人智慧,决定采用最古老的办法来运输:先铺设一个移动“铁轨”,以松木作枕木,上面再满满地铺上一层钢管。为保证万无一失,又在钢管上垫上了四根宽约半米的大方木,在其上面再加上一层钢板和一层木板,这个复杂的“宝座”安装完毕后,工人们花了一天的时间用千斤顶把大石料放了上去。运输途中,工人们在铁轨前方用推土机当牵引,拉着轮滑组中的一根钢索前进。每前进一段距离,就要把原来在最后面的枕木移到最前面去。如此循环往复,巨石途经王家麦岛、徐家麦岛、辛家庄、浮山所、湛山、延安三路、走到了辽宁路最后到达大港火车站。王文健至今还对这些场面记忆犹新,当时一天走不到一里地,15公里的路总共走了35天。途中不光有“拆迁拆房队”开道,还有警察站岗放哨……队伍走到哪里,帐篷就搭到哪里,一行人就这样在路边睡了35个夜晚。 1953年10月13日,运石专列抵达北京。工人们又用老办法,花了3天时间把石料运到了天安门广场的纪念碑工地。最后一次加工完成的碑心石,长14.4米,宽2.72米、厚0.6米、重约60吨。由青岛抵北京的巨石,就是那块整体镶嵌在纪念碑正面的长14.7米、宽2.9米、厚1米,镌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的碑心石。

1958年4月22日,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落成,5月1日举行揭幕仪式。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送给青岛料石厂14匹红布作为特殊奖励。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批准人民英雄纪念碑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0)

相关推荐

  • 七绝(平水韵平起)瞻仰皖南新四军军部旧址

    ​七绝(平水韵平起)瞻仰皖南新四军军部旧址 陆震日 一. 英雄抗日垂千古,血洒江南半壁天. 同室操戈民唾罪,迎头痛击党挥拳. 秋红峻岭淘枯叶,色润清江起淡烟. 战地黄花迎远客,重游洗肺胜灵泉. 二. ...

  • 新四军军部旧址

    新四军军部旧址

  • ​你不知道的新四军与宣纸的故事!叶挺军长曾对泾县工人说…

    你不知道的新四军与宣纸的故事!叶挺军长曾对泾县工人说-诗意宣城 1周前 " 宣纸是祖宗留下来的国宝,我们要发扬光大,现在多生产一张宣纸,就是为抗日救国多出一份功劳!"新四军叶挺军长 ...

  • 第一批国保--史迹建筑(1)

    国务院从1961年3月4日起,截至2013年5月3日,已公布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为5千处.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3月4日公布,共180处. 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 ...

  • 第一批国保--史迹建筑(2)

    本篇目录: **************************************** 12.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1926年                      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四路 ...

  • 第二批国保--史迹建筑

    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务院同意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提出的,分6大部分,共计36处,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三日公布. (一)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共10处) ****************** ...

  •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1使馆建筑群.)

    五.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共计40处) 1.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 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形成于1901年至1912年,是一个集使馆.教堂.银行.官邸.俱乐部为一体的欧式风格街 ...

  •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2.未名湖燕园建筑)

    2.未名湖燕园建筑 未名湖燕园建筑群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校园内,是近代著名学府一燕京大学原址.燕京大学以明代名园"勺园"故址为中心兴建校舍,于1920年开工,1926年建成,是 ...

  •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3.清华大学早期建筑)

    3.清华大学早期建筑 清华大学早期建筑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校园内,现存建筑二十座,较为重要的有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图书馆.体育馆.清华大学大礼堂.清华大学科学馆等.2016年9月,清华大学早期建筑入 ...

  •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4)

    本篇目录: ***************************************** 477   4.天津劝业场大楼 1928年                             天津 ...

  •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5)

    本篇目录: *************************************** 480   7.瑗珲新城遗址 清                            黑龙江省黑河市 48 ...

  • 第五批国保--史迹建筑(6.原国民政府旧址)

    12.原国民政府旧址 原国民政府旧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包括:原国民政府行政院.外交部.交通部.考试院.主席官邸.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中央监察委员会.临时政府参议院.最高议院.最高法院等旧址,是近 ...